黑河通司付福生

20世纪初,在沙俄不断侵蚀我国东北领土之际,本文口述人付金山的爷爷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躲避俄兵杀戮。然而在苦难的岁月中,他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黑龙江畔的黑土地上书写了传奇的人生经历,这就是付金山的爷爷——黑河通司付福生。

付福生,1882年出生在江东六十四屯的一个富裕殷实的满族家庭。家族经营酒柜生意,向当地的俄国人出售白酒。家里牲畜满圈,鸡鸭成群,自家田里种植着五谷杂粮,如小麦、燕麦等,还种植烟叶等经济作物,生活安定富足,家人和睦。然而身处羸弱的近代中国,在列强环伺、落后挨打的大历史格局下,付福生一家更真切地体会到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20世纪初的沙皇俄国为了满足其在远东扩张的野心,不断用武力侵占中国的领土。特别是1900年7月,俄国军队野蛮开进中国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瑷珲江东六十屯,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俄国军人用刺刀、长枪驱赶中国人离开他们的家园,驱赶中大量中国人被残忍杀害,付金山的太爷就是其中的遇难者之一。发生惨案时,父子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已幸运地逃到黑龙江边,正要渡江时,付金山的太爷因惦记家中的马没有牵走,在转身回去找马时被俄军杀害。幸运的是付福生兄弟二人在江边找到一艘大风船,看到蜂拥而至的大批惶恐奔逃的难民,面对滔滔的江水束手无策、捶胸顿足、坐以待毙时,付福生兄弟二人凭借熟悉水性的优势,迅速跳到船上,一面划船一面连拉带拽救出百余名难民同胞强渡黑龙江,然而那些未来得及逃脱的人均被俄军打死,俄国人野蛮占领了江东六十四屯。

黑河市长发村

成功渡江后,付福生兄弟两人和其他幸存者向当时的“江省”即省城齐齐哈尔逃难,沿途经过三站、墨尔根(嫩江)等地,穿过小兴安岭的二龙山、北大岭等多段险峻的盘山道路,前面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后有沙俄军队疯狂追杀,枪炮声不绝于耳,逃亡路上难民的悲凄哭声更是伴随始终。历经艰难险阻奔波千余里之后,兄弟二人最终抵达省城齐齐哈尔。然而时运不济,祸不单行,1901年春的齐齐哈尔正值大旱,严重的瘟疫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面对兵荒马乱的时局、瘟疫肆虐的现状,家破人亡、身无分文的窘境,付福生兄弟二人万般无奈之下,决定边走边乞讨,辗转返乡。当他们走到嫩江时,朴实厚道的付福生娶妻成家,后到黑河长发屯在爱辉区境内,临江。落户,夫妻二人育有4男1女。付福生为人和善,头脑聪明,吃苦耐劳,不抽烟,不喝酒。

当中俄战火停息,黑河与俄国重开交通时,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凭借长发屯临江,与对岸俄国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展对俄贸易。付福生兄弟俩年轻闯劲足,踏实肯干,熟练掌握俄语,又有在江东六十四屯时向俄国人卖酒的丰富经验,便做起了对俄贩卖白酒的生意。由于他熟练掌握一口流利的俄语,为当时黑河与俄国通商的生意人担当翻译(也称为通司),是当时黑河有名的付通司。付福生家中买卖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在长发屯购置土地八亩,盖起了几间大平房,仅正房就有100多平方米,木刻的天花板、雕刻八仙图的窗户,厢房是长工居住的地方。付家建造的房屋在当时可谓豪华气派,产业也越来越大,鼎盛时有马匹160余匹、牛70余头、羊300余只、鸽子100余只,猪、鸡、鸭满圈。后来,付福生在原黑河一街老三粮店靠江边位置盖起13间半土房,开办福兴木场和面粉厂,内有2盘马拉大磨;在黑河王肃街有2间青砖房,开设旅店;在鸥浦县位于黑龙江省呼玛县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民国年间设治,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建有木场,大爷付得有为“把头”,旧时称把持一方或某一行业的行帮头目。雇佣几十人常年采伐木头运往黑河;在瑷珲建立付地营子,在那里开发100多垧土地,由付金山老叔负责雇佣长工耕种;另外在四嘉子还有10余垧土地。付家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富裕大户。

作为爷爷最疼爱的长孙,付金山记得:“我家在上世纪40年代初,家中和面粉厂均安有电话,出行时有马拉的车。小时候,爷爷经常领着我出入当时黑河的知名商户如黑河振边酒厂徐相九(徐鹏远)家和哈尔滨秋林公司经理的父亲家,我们几家交往深厚,在生意上相互照应。”

据其长孙媳妇关金凤回忆:“1962年我嫁到付家时,原先付家的家产、老房子仍在,房屋非常精美气派。爷爷喜欢和我们一起住,奶奶得了脑梗去世后,我一直伺候他。”

付福生生活俭朴,衣着朴素、干净,为人随和,和蔼可亲,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家里养奶牛时,遇上屯子里的小孩吃不上奶就主动送牛奶,从不要钱。乡里乡亲遇上难题他都愿意帮助。多年来付福生依然保持年少时的饮食习惯,生活富裕时,仍喜欢吃牛肉炖土豆,喝牛奶,吃大列巴,老年贫困时喜欢吃土豆。他平时喜欢上邻居家串门,与邻里相处和睦,村民们都愿意和他接触,左邻右舍杀猪时都会主动上门送杀猪菜、血肠等热情招待他。付福生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做得最大的善事就是庚子俄难时,在黑龙江上用船救起百余名逃难的同胞。”

付福生的长孙付金山和妻子关金凤

抗战时期,付福生积极支持抗联,捐出10匹带鞍子的马匹和50余袋粮食。土改时付家全部财产充公,家中的住宅变成村里的油坊。财产充公后,政府每个月给付福生22元钱,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60年代社教(四清)运动开始,付福生感到生活无望,怕连累子女,于1964年自杀身亡,付家的后人也分别在土改和社教运动中受到影响。如今付家后代大都生活在黑河市区,重孙在长发屯经营赫赫有名的乡村饭店。


采访时间:2013年6月、2015年5月1日

采访地点:黑河市幸福乡长发屯

口述人:付金山,男,1934年11月生,付福生长孙,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屯农民;关金凤,女,1944年7月生,付金山之妻,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