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国情

1 民族

马来西亚有30多个民族,以马来族(又称巫族)、华族和印度族(指从中国和印度移民而来的华人和印度人的后裔)三大民族为主。此外,马来西亚还有众多的土著少数民族、欧洲人和欧亚混血人等。

截至2014年2月底,马来西亚的民族构成如下:马来人68.1%,华人23.8%,印度人7.1%,其他种族1.0%。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个主要族群大多生活在西马,少数生活在东马。

土著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沙巴、沙捞越,其中沙捞越的原住民以达雅克族为主,沙巴以卡达山族为主。

特别提示

★马来西亚国土只开发了大约1/4,还有3/4尚待开发,人口较少,因此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政府鼓励国民多生。相对来讲,马来人生育率较高,华人较低。

★马来西亚由于人口少,失业率仅为3%,需要大量引进外来劳动力。

★马来西亚三大民族和睦相处,政治动荡风险较低。

2 宗教

马来西亚为伊斯兰教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明文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是最主要和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道教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的宗教信仰明显有民族特征:马来人都信仰伊斯兰教,华人大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印度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原住民既有信仰原始宗教的,也有皈依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

扩展阅读: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款明文规定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联邦的宗教;而且宪法第三条第二款还规定,国王就是全国的宗教领袖,各州的统治者就是各州的宗教领袖。马来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比例是60.4%。

佛教

佛教传入马来半岛较早,1~14世纪,佛教一直是当地盛行的宗教。19世纪后期,华人和佛教徒大批来到马来西亚,佛教因而得以恢复。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乘佛教有了较大发展,目前马来西亚的佛教中心是槟城和吉隆坡。

印度教

印度教是在1世纪前后与佛教一道传入马来半岛的。8世纪时,婆罗门教进行改革,改称印度教。15世纪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盛行,印度教由此衰落。19世纪后半期,随着大批印度移民的到来,印度教得以恢复兴旺。现在信奉印度教的只有印度人,信徒占该种族总人口的70%左右。

基督教

基督教于16世纪随着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者的入侵相继传入马来西亚。由于这些殖民者属于不同的教派,因此他们带来的基督教既有天主教,也有新教,所建的教会组织也五花八门,有卫理公会、浸礼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长老会、路德会、圣公会等。目前,马来西亚的天主教徒约46万人,新教徒24万人左右,最大的新教组织是卫理公会,基督教徒以华人和欧亚混血种人为主。

特别提示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规定马来人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而且穆斯林不许与非穆斯林通婚。非穆斯林与穆斯林通婚,必须放弃他们原来的宗教,而且要皈依伊斯兰教。当他们一旦成为伊斯兰教徒,就不能改变宗教信仰,因此伊斯兰教徒多年来只增不减。

★印度教徒现在仍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只在同一种姓内部通婚。

3 风俗与禁忌

(1)民族服饰

马来男子通常下身穿长到脚踝的布质纱笼,上身穿叫作“巴汝”的无领长袖上衣的传统服装。每到节日,男子上身穿新做的“巴汝”,下身则改穿长裤,脚穿皮鞋,腰上围一条叫作“三宾”的短纱笼,头戴无檐“宋谷帽”,这种帽子呈直筒状,高约10厘米,颜色有黑也有白,也有深蓝和深绿的。这就是马来男子的礼服套装。马来男子喜欢穿一种由蜡染花布—“巴迪”做成的长袖上衣,薄而凉爽,常在正式的社交场合穿,被称为“国服”。

民族服饰图片提供:达志影像

马来女子平时在家或出门购物多穿传统服装,上衣也是无领长袖,衣身宽大,下摆长过臀部,套头穿,叫作“巴汝古隆”。女子下身穿纱笼,也很宽大,纱笼上绣有精致美丽的图案。不论在什么场合,马来西亚女子都可以穿拖鞋,但男子却不行,他们在正式场合必须穿皮鞋。

(2)饮食文化

马来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常佐以辣椒、咖喱和椰汁。马来人不饮烈性酒,在正式场合也不敬酒。马来西亚风味的“沙爹”(Satay,即烤鸡肉串或烤羊肉串)是宴席必备佳肴。马来人最擅长的待客饭是“椰浆饭”,即用椰浆调拌的米饭。马来粽和竹筒饭也是典型的马来西亚食品,里面掺有椰浆。凉拌杂菜是开斋节或宴客常备的菜肴,椰子、柑橘、香蕉、柠檬等则是用来佐餐的。马来人吃饭一般不是围桌而食,而是席地而食。

特别提示

★马来人视左手为不洁,因此见面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平时接、递东西时,也必须用右手,在不得不用左手时,一定要说声“对不起”。

★马来人认为以食指指人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

★在马来西亚,头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在亲近儿童时,不可触摸他的头部,否则会引起不快;与伊斯兰教徒共餐时,不要劝酒,要避免点猪肉做的菜肴。

★进入马来人的清真寺以及华人或印度人的寺庙,进门前要先脱掉鞋子,穿着必须整洁适宜,禁止穿短裙、短裤及半袖衫的人进入清真寺。

★马来人的家庭不用预约,可以随便走访,但不要在下午6~7时去,因为这是穆斯林祷告的时间。

★马来人普遍偏爱绿色,视绿色为吉祥色。

4 重要节日

马来西亚节日很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上百个。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只有10个。除此之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的节日。这10个法定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公布。主要节日按照时间顺序有:元旦、开斋节(穆斯林)、春节(华人)、哈吉节、维塞节(灯节)、五一节、国庆节、圣诞节、最高元首诞辰等。

扩展阅读:马来西亚的主要节日

元旦

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每年公历1月1日,在公共广场、酒店、餐厅皆举行庆祝活动。

开斋节

开斋节是马来人的新年、全国最重要的节日。每逢伊斯兰教历9月,全国穆斯林(主要是马来人)都要进行长达一个月的白天禁食(斋月)。斋月过后的第一天即为“开斋节”。

春节

春节是华人新年,被确定为全国性法定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习俗大致相同。这一天是全国公共假日,华人会举行团拜活动,国家总理及夫人以及政府官员会亲自前来祝贺,并给舞狮者和儿童发放红包。

哈吉节

哈吉节又名“古尔邦节”“宰牲节”,是穆斯林的另一个盛大节日,属于全国法定假日。日期是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在这个节日里,马来西亚穆斯林或是远涉重洋赴麦加朝觐(哈吉的意思是赴麦加朝觐),参加宰牲活动;或是就地过节,到本地的清真寺参加会礼,相互拜会,赞颂真主。

维塞节

马来西亚的华人多信奉佛教,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这里的佛教徒会庆祝最隆重的节日—维塞节,又称“浴佛节”。这一天是全国公共假日,佛教徒纪念佛祖三件大事:“降生”“成道”“涅槃”。每隔10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大型迎佛花车游行。

最高元首诞辰日

为庆祝最高元首生日而设定的全国法定假日。由于最高元首任期5年,因此这一节日的具体日期每隔5年就会有变动。节日这天,王宫向公众开放。最高元首向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颁发勋衔和奖章。当天,全国的清真寺还将举行特别的祈祷仪式。

国庆节

国庆节又名“独立节”。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宣告独立,吉隆坡被定为首都。这一天被定为“独立日”。1963年新加坡、沙巴、沙捞越也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与新独立的马来亚联合邦合并,组成一个新的统一联盟—马来西亚联邦。当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正式宣布成立,这一天被定为“马来西亚日”,纪念马来西亚的成立,并决定以“独立节”作为联邦的国庆节。


此外,还有大宝森节、圣纪节、花卉节、丰收节、联邦日、风筝节、槟城国际龙舟节、中秋节、马六甲嘉年华会、伊斯兰新年、巴兰水节等。除了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外,各州还有许多自己的节日,如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等,以及卡达山人的丰收节,伊班人的犀鸟节等。马来西亚整年都有丰富的文化庆典活动,充满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

特别提示

★按照穆斯林的风俗,每年回历9月为斋月,其间除幼儿和病人外,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喝水,不得举行娱乐活动。斋戒1个月后迎来开斋节。节日期间,最高元首、总理和马来政府部长等都举行开门迎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