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3卷·村庄类第12卷·长江区域第5卷)
- 徐勇 邓大才主编
- 1550字
- 2020-08-29 07:03:29
第四节 居住格局
传统的自然地理、水网体系以及稻作田地的分布,切割着潘家湾自然村落的空间结构,人们的居住格局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因水而居、因田而居、分散而居”的特点。
一 因水而居
潘家湾的因水而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河而居,二是依塘而居。
(一)沿河而居
红塘河是村内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淌,这是潘家湾村民的主要用水来源,尤其是干旱时候,更为明显。为了取水方便,农户基本居住在河岸一侧,整个村落沿红塘河分布,呈南北狭长状。
以前不像现在,有自来水。以前什么都没有。吃水就是用河中、塘中的水。红塘河的水以前还是干净的,可以吃。平时大家都是吃水塘的水,干旱的时候就是吃红塘河的水。靠近红塘河,用水就方便了。所以,大家选地基的时候,很多都靠近这条河。
(二)依塘而居
虽然靠近红塘河,但取水毕竟不方便,因此,依塘而居成为传统时期潘家湾村民居住的另一特点。正如前面所言,潘家湾水塘众多,共17个。农户均围绕水塘而居。即使是周边原来没有水塘的农户,也要联合起来共同挖一口水塘,以便生活之用。因此,在潘家湾,水塘都是公共的,不存在私有水塘。农户也都是依塘而居的。
表2-12 传统时期潘家湾依塘而居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黄姓1是指黄汉成家,黄姓2是指黄老九家。
二 因田而居
传统时期,潘家湾的村民居住还要受到田地的影响。用当地人的话说,修建房屋要因田而居,即“近田好做活”。
田地远近还是重要的。以前有句老话,近田好做活。盖房子的时候,最好是靠近自己的田地。你想,要是住得离你的田远,下田做活,你要走一段时间才能到田里,时间都花在路上了。中午你再回来吃饭,来回不方便。等到稻子熟了,运回来也麻烦。所以,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根据村中老人回忆,近田好做活的“近”,主要体现在宅基地的建造上。村民选择建造宅基地时,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选址的地势情况。一般选高不选低,防止洪涝灾害;二是靠近水塘情况。一般选择在水塘的四周,方便取水;三是距离田地情况。一般选择在靠近田地的地方,方便管理;四是风水情况。在建新房之前,家主要去邻村请风水师,看门相。宅基地都要建在门相好的地方。
就潘家湾农户的具体分布而言,他们均居住在自己的田地周围。当然,租种别人的田地除外。因为租种别人的田地,除了考虑距离外,更主要还要考虑租金及田地的肥沃程度等情况。从表2-13可以看出,在潘家湾23户农户中,除了2户因外出工作而没在村耕种外,其他农户或耕种自己所有田地,或耕种租佃的田地,或耕种自己所有田地与租佃的田地。在21户农户中,仅有2户非因田而居,其他均居住在田地周围。以居住地为中心,距离田地最近的仅2米,远的也就40多米,主要为租种他人田地而致。
表2-13 潘家湾农户居住地与田地距离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
三 分散而居
传统时期,潘家湾虽处于圩区平原,地势平坦,但居住形式又呈现“一家一户”的独立居住习惯,分散而居。这种分散而居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外来农户一般不临近而住。例如,“此地人”——潘家,因宗族原因住在一起,而“外来人”,如丁、黄等姓氏都是分开居住。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宅基地不够而另选宅基地。二是农户与农户之间因水塘、菜地等分割开来,彼此之间并非临墙居住,而是有一定的距离。
农家之间,有着实质性的物理边界。边界主要以篱笆和石头为主。一是篱笆。篱笆有半米高,主要作用是防止家畜跑到邻居家,把家畜、菜地等圈在里面。二是石头。在两块石头之间拉一根线,作为边界。家境较好的人家会主动建造篱笆,家境较弱的一般以石头为界线。
图2-9 传统时期潘家湾家户界线情况简图
当然,除了篱笆或石头外,农户之间还可能以田地、水沟、水塘为界线。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14 潘家湾部分农户居住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村中老人讲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