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0年前,当我刚开始与非营利组织打交道时,在美国社会中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非营利组织通常被认为处于边缘地带。事实上,非营利组织自身也普遍认同这种观点。当时我们都相信,政府理应有能力承担所有主要的社会责任,而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只是弥补政府计划的不足或使其锦上添花。

如今,我们对此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非营利组织处于美国社会的中心位置,并且这确实是美国社会一个显著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政府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也知道,除了关注特殊需求外,非营利组织还承担着更为繁杂的任务。鉴于每两个成年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作为志愿者服务于非营利性部门,每周至少为其工作3个小时,可见非营利组织应该是美国国内最大的“雇主”。此外,志愿者同时履行了作为有责任感的美国公民对社区应尽的基本义务,并做出了表率。与40年前一样,非营利性部门的产出仍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3%,但其意义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我们意识到,非营利性部门不仅对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公民权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还承载着美国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

40年前,没有人谈及“非营利组织”或“非营利性部门”。例如,医院只是把自己视为医院,教会就是教会,男童子军和女童子军就是童子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渐渐地,我们才开始用“非营利组织”来称呼这些机构。然而,这是一个消极的名称,它仅仅告诉我们这些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过这至少也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所有这些机构,无论其具体目标有多么不同,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共同点”究竟是什么。这些共同点其实并不在于这些机构是“非营利性”的,而在于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不在于它们是“非政府的”,而在于它们所做的工作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企业提供的不外乎商品或服务,政府则是进行调控。一旦顾客购买了某一企业的商品,付了费用并对其感到满意,该企业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一旦政府的政策卓有成效,政府就算履行了自己的职能。非营利组织既不提供商品或服务,也不实施调控,其“产品”既不是一双鞋,也不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法规,而是“经过改变的人类”。非营利组织是人类改造的机构,其“产品”可以是一个康复的病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一个年轻人成长为自尊自重的成年人,也可以是一个被完全改变的人生。

40年前,“管理”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字眼,因为对它们而言,管理意味着企业行为,而它们恰恰不是企业。事实上,当时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相信它们并不需要任何可能被称为“管理”的东西,毕竟,它们没有所谓的“损益”。

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管理”这个词意味着企业管理。事实上,采访我的报纸或电视台记者总是对于我为非营利组织工作表示惊讶。“您能为它们做些什么?”他们问我,“帮助它们筹集资金吗?”我回答:“不,我们为实现它们的使命、领导和管理而共同努力。”“但这些都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不是吗?”记者通常会这样追问。

非营利组织知道自己更加需要管理,因为它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损益”。非营利组织明白自己需要学习如何使用“管理”这个工具,以免因不懂管理而使其发展受到制约;它们知道自己需要管理,以便能致力于实现使命。事实上,在大大小小的非营利组织中,正兴起一股“管理热”。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为非营利组织量身定制的领导和管理理论。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为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很少关注非营利组织与众不同的特征或特殊的关键性需求,例如:很少关注其与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使命的重大区别,很少关注究竟什么是“非营利性工作”的成果,很少关注其出售服务和获得运营资金的策略,很少关注其因大量依赖志愿者导致无法推行强制性命令而引起的机构改革和调整的种种挑战等。另外,关注非营利组织活动的资料更为匮乏,比如关注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和机构真实情况的资料;关注非营利组织内董事会所扮演的完全不同角色的资料;关注志愿者招募、培训、发展和绩效管理的资料;关注与不同客户之间关系的资料;关注筹款和基金发展的资料;关注志愿者精力耗尽问题的资料(非常独特的方面),这个问题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之所以显得如此突出,恰恰是因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非常强烈。

因此,非营利组织迫切需要大量总结经验、关注其实际情况和焦点问题的资料。正是这种迫切需求引导我的朋友、得克萨斯州泰勒市的罗伯特·比福德(Robert Buford,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创建了“领袖关系网”。该网络致力于非营利组织,尤其是一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大型教会的领导和管理,最近20年上述机构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有幸在这个重要项目刚开始时就和罗伯特·比福德共事,正是这个经历使我产生了写本书的想法。然而,最早付诸实现的则是由我设计、指导并大部分由我口述的关于《非营利组织领导和管理》的一系列磁带(“德鲁克非营利组织专辑”)的录制发行。

我们选择以磁带作为传播媒介,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首先,磁带的多功能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在开车上班的途中收听,也可以在家里或开会时收听。其次,我们还认为有必要为听众提供一些杰出人物的想法和经验,因为他们创建并领导着规模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非营利组织。就这一点来看,口头叙述显然比书面表达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1988年春季,我们发行了一套由25卷、每卷时长为1小时的磁带组成的专辑。这套专辑在各种非营利组织内部得到了广泛使用,尤其适用于培训新员工、新董事会成员以及新的志愿者。

从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写一本面向非营利组织工作者的书。事实上,许多“德鲁克非营利组织专辑”的听众也劝我们将磁带内容以书的形式再次呈现。“除了在磁带里倾听声音,特别是您——彼得·德鲁克和您访问的那些人的声音之外,”听众这么对我说,“我们还想通过文字了解您的思想。”

本书的写作起始于这样一个认识:在过去40年,非营利组织在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许多方面来看,非营利性部门已成为美国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无论是卫生保健机构(如在重大疾病研究、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的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癌症协会,还是公益服务社团(如分别为全球最大的少男少女组织美国男童子军和美国女童子军),或迅速发展的教会和医院,又或是在迅速变化、浮躁不安的美国已开始成为社会活动中心的其他成效斐然的非营利组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如今非营利组织也面临巨大而且不同以往的挑战。

首先,挑战来自如何使捐赠者转变为奉献者。从捐赠总金额来看,目前美国非营利组织募集到的资金是40年前我首次为它们工作时的很多倍,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然不变(2%~3%),我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是实质性的失败。这意味着按捐赠金额与收入之比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富有年轻人目前捐赠的数额少于他们的父母(贫穷的蓝领工人)过去捐赠的数额。如果一个经济部门的健康状况以占GNP的比重来评估,那么非营利性部门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过去的40年,休闲娱乐支出占GNP的比重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医疗支出占GNP的比重由过去的2%增加到11%,教育支出尤其是专科和大学教育支出的比重增加了两倍,然而美国民众对于非营利组织——人类改造机构的捐赠占GNP的比重却丝毫没有增加。我们明白不能再指望从捐赠者那里获得更多的资金,但必须使他们变成“奉献者”。我认为这是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我们所要做的自然并不仅仅局限于获得更多的捐赠来从事重要的工作。但是,捐赠是必需的,非营利组织借此才能履行它们共同的使命:满足美国人民自我实现、活出理想、活出信仰、活出真我的需要。使捐赠者成为奉献者,意味着美国人能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或是他们应该想要看到的形象,正如我们每个人清晨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好市民、一个守望相助的好邻居。

其次,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第二个主要挑战来自实现社区的共同目标。40年前,大多数美国人已经不再居住在小镇上,但他们一般都在小镇出生成长。小镇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区可能十分沉闷无趣,但它毕竟还算是一个社区。

如今,绝大多数美国人居住在大城市或郊区,他们已经远离了家乡,但仍需要一个社区,所以,为非营利组织无偿工作可以给人们提供社区的归属感、发展目标及方向——无论是与当地的女童子军一起工作,还是在医院当志愿者,或是在当地教堂里担任读经小组的领读。在与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的交谈中,我会反复问:“为什么你们愿意奉献你们本可以为薪水而努力工作的全部时间?”我总是得到相同的答案:“因为在这里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这里我是在奉献自己,我感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营利组织就是美国的社区,它们赋予并增强了个人履行公民义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虽然志愿者并不满足于有偿工作,希望从无偿奉献中获得更大的满足,但仍然要把他们当作义工来加以管理。然而,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这方面还有待学习。我希望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来使其明白应该如何进行管理。

本书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 首先确立使命:领导者角色

第二章 从使命到成果:市场营销、创新和基金发展的有效战略

第三章 绩效管理:绩效的定义与测评

第四章 人力资源与关系网络:职员、董事会、志愿者和社区

第五章 自我发展:个人、管理者和领导者

在每一章中,首先阐述主题,紧接着是对一两个在非营利性领域获得卓越成就者的访谈。每一部分均包括一个简短的、以实践为中心的总结。

我要感谢许多人的无私帮助。首先,我想表达自己对那些无私贡献经验以使本书得以出版的奉献者——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的谢意。他们以在自己的机构内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大家,什么是能做的以及该如何去做。

其次,我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对我的朋友罗伯特·比福德的谢意,自始至终,他都给予我坚定的支持、建议以及帮助。作为一个把卓越才能、时间、金钱都奉献给非营利组织——人类改造机构的成功商业领袖,其亲身经历是引导我们取得成功的行动指南。

最后,要感谢本书的三位编辑:磁带专辑的制作人兼编辑菲利普·亨利(Philip Henry);哈珀·柯林斯图书出版集团的编辑小卡斯·坎菲尔德(Cass Canfield, Jr.),他巧妙地设计了本书的结构,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文字却仍保留了口头交流的通俗易懂;我的老友马里昂·布哈贾尔(Marion Buhagiar),他在过去的日子里常常修订我的文章,却始终尊重我文章的内容及语言的完整性。

谨向他们每一位,献上我最诚挚的感谢!

彼得·德鲁克

1990年7月4日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