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

丽莎的表现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freshmen maladjustment complex)”,这是我用来形容像丽莎这类不能很好适应新环境的新生的统一术语。”。具体地说,她现已跨入了个人成长中的“新世纪”,可她对已经过去了的“旧世纪”仍恋恋不舍。

她对于生活的种种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去加以适应,而是缩在一角,惊恐地望着它们,悲叹自己的无能与不幸。

她对于能来哈佛上学这一辉煌成就,已感到麻木。她的眼睛只盯着当前的困难与挫折,没有信心去再造一次人生的辉煌。

她习惯了做羊群里的骆驼,不甘心做骆驼群里的小羊。

她以高中生的心境和学习方法去应付大学生的学习要求,自然会格格不入。可她却抱残守缺,不知如何改变。

她因为自己来自小地方,说话土里土气,做事傻里傻气,就认定周围的人都在鄙视她、嫌弃她。可她没有意识到,正是她的自卑,才使周围人无法接近她、帮助她。

她生长在中南部地区,来东海岸的大城市波士顿波士顿是美国最著名的大学城,那里云集了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塔夫茨大学在内的三十多所大学。求学,面临的是一种乡镇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冲突美国中南部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早期欧洲移民的后裔,他们较东、西两岸地区的居民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也更看重人情关系。现在孩子见了长辈,还时常以“叔叔(uncle)”“阿姨(aunty)”相称;陌生人见面,也常以“哥们儿(brother)”“姐们儿(sister)”打招呼。。她没有想到,哈佛对她来说,不仅是知识探索的殿堂,也是文化融合的熔炉。

她身材瘦小,长相平常,多年来唯一的精神补偿就是学习出色。可眼下,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武林高手”们,她原先的优势已经少得可怜。

她本就相貌平平,现在在学习上又失去了优越感,她多年来的心理平衡彻底被打破了,因而陷入空前的困惑。

她悲叹来哈佛求学是个错误。可她忘了,多年来,正是这个哈佛梦在支撑着她的精神。她虽然战胜了许多竞争者而进入哈佛大学求学,却在困难面前输给了妄自菲薄。

她怨的全是别人,叹的都是自己。难怪她会在哈佛得到自卑的感觉。她只有摆脱往日光辉的“阴影”,全心投入“新世纪”的生活与奋斗当中,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总而言之,丽莎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她往日的心理平衡已被彻底打破了,她需要在哈佛大学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可我希望丽莎能自己领悟到这一切,因为只有那样,丽莎才会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去改变当前的困境,发出一个强者的呐喊。

更重要的是,我坚信丽莎是有能力重新振作起来的。她曾经奋斗过、成功过、辉煌过、自信过,这都是她重新振作的最大资本和精神支柱。丽莎有过成功经历的体验,这对于她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极其有帮助。丽莎只是被一时的困难挫伤了锐气,击昏了头脑。待她清醒过来,她会重新激发出无限的能量,去战胜当前的困难。

然而,作为一个咨询者,我的任务不是去说教,而是要启发她。我不打算给她办什么人生的讲座,而是希望协助她给自己办人生的讲座。

换言之,我不企图赐给丽莎克服困难的魔杖,而是要帮助她重拾自己原有的克服困难的魔杖。总之,我的任务是使丽莎从当前的危机中看到生机,从黑暗中看到光明。

这便是我为丽莎做心理咨询的主导方针。

针对丽莎的心态,我采取了三个咨询步骤。

行动步骤一:宣泄不良情绪

第一个步骤是帮助丽莎宣泄宣泄(catharsis),指将郁积在来询者心头已久的精神痛苦和烦恼倾诉给咨询者的过程。它可使来询者感到极大的精神解脱。出她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丽莎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沼泽,认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这表明,她过于夸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生存价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丽莎宣泄出内心的精神痛苦,并对此尽量表现出同感同感(empathy),感同身受的意思,指咨询者尽量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询者的内心感受,说出他想说的话,以建立充分的思想共鸣。与理解。

具体地说,我一再承认丽莎当前面临的困难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现在的情绪反应也是自然的。

“丽莎,你现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觉很不好受的。这是一句典型的同感性语言,旨在促进咨询者与来询者之间的思想共鸣。”这是我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我的由衷之言。

听了这句话,丽莎紧锁的眉头在渐渐地舒展。

同时,我还肯定了丽莎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举动。“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时,他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快、更有效地摆脱精神压抑,重新振作起来……”

我如是说,丽莎不住地点头。

我还告诉丽莎,在哈佛大学适应不良,产生种种焦虑与自卑反应,这在哈佛大学新生中是十分普遍的,绝不止你丽莎一人。我讲了几个我所接手的个案实例给丽莎听我在这里讲的个案,都做了一些调整,以保证当事人的隐私不受到侵犯。这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准则。,她听得很入神,并一再表现出如释重负的样子。

产生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啊”的平常感,对于丽莎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丽莎意识到,在哈佛,还有许多人也像她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所以,她无须过于看重个人的精神痛苦,甚至被它淹没。

其实,大家都知道,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都希望不单单是自己独有。这种不愿被隔离的心态在我们数百万年进化的集体潜意识详细内容可参见我的“脑博士系列丛书”《欣赏你的大脑》P119的话题六“梦里梦外的景象——脑的意识无意识”。中,已被深深烙下。

为了强化丽莎的这一“平常感”和“不被隔离感”,我还向她讲述了我自己在初上大学时,也曾有过一段由峰顶跌入谷底的孤独经历。当时我也曾自卑自叹过,但我最终挺了过来。丽莎对我这一段经历十分感兴趣,全神贯注地听着,还问了许多问题。

渐渐地,她的头抬了起来,眉头不再那么紧锁着了,脸上开始绽出了笑容……在这里,我运用了自我披露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指咨询者与来询者相互分享生活中相关经历的过程,以增进两人间的同感共鸣及相互信任。的咨询技巧,为的是缩短我与丽莎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了她对自我的信任及对咨询的信心。此外,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不在她面前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教诲她怎样克服当前的困难。

相反,我竭力让丽莎感到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相同的,使她确信自己也会有能力去克服当前的困难。我在她面前表现出这样的亲切感、平易感,为的是使她在不知不觉中重建自信心。

其实,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获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个人的自卑感。这既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常规,也是许多心理咨询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的一个神秘武器。

行动步骤二:转移比较对象

在第二个步骤中,我竭力引导丽莎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她重建自信心的关键。

丽莎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处处都不如他人,事事都不顺心,她感到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一只丑小鸭。的确,在来哈佛大学之前,丽莎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低过B+,而现在,她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是B-。更可悲的是,丽莎已屡屡拿到D在美国大学的成绩等级中,D的成绩表示刚刚合格。段的成绩。

以前丽莎做作业,从来都是其他同学来向她请教,而现在,她却要经常向别人请教。由此,丽莎已经不再有当初那份引以为豪的自信。无论她怎样努力,都不能得到学习上的好成绩。时间投入的多少,已不再是她学习成绩好坏的决定因素了。

原先,丽莎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得意门生、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众人羡慕的对象。现如今,丽莎已成了班上最不起眼的人物。

丽莎在接到原来一位中学老师的来信时,大哭了一场。她给我看了那封信,其中讲到,直到现在,那些老师还在议论她上哈佛大学的事情,并不断以她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学生……

可现在,竟没有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记得她的名字。

这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丽莎产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学的多余之人的悲叹。她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差,是因为以往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尊与自信,而现在与同学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尽是自卑与自怜。

丽莎不懂得在新的环境下,她要学会多与自己相比,而不仅是与周围的人相比。

这,即是丽莎的心结所在。

为了使丽莎改变比较的方式,重拾自信心,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机与她讨论了她现在心理反差的形成原因。

一次,在谈到我自己刚上大学一年级时的学习不适时,丽莎问我:“那你是怎样从当时的恶劣心境中挣脱出来的?”

“在我认识到我应该学会多与自己比较的那一刻。”我回答说。

“噢,你指的是什么?”丽莎不解地问我。

“我意识到,我不可能一下子赶上周围的人,”我解释说,“我越是与他人相比,就越感到灰心丧气。因为在我进步的同时,别人也在进步。所以无论我怎样努力,我总是与别人有一段距离。但就我自己而言,我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虽然与别人相比,我仍有一段距离,但与自己相比,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丽莎若有所思地望向我,眉头又紧锁起来。

接着,我又告诉她,在我当初感到最苦闷、最自卑的时候,有一位关心我的女同学曾鼓励我说:“晓东,你学习这样刻苦,比起别人来虽然显不出什么,但比起你自己来,你已经很了不起了。”

她的话,曾使我深受感动,也使我意识到:当我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而当我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才会感到自信。此时此刻,我需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

我的这番话,立即引起了丽莎强烈的思想共鸣。

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起来,说起她是怎样沉溺于同别人的比较,从来没有想过与自己比较。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感到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而拿现在跟自己的过去相比,她已经相当坚强啦。所以,她应该使这种自卑与自信的比较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都会使她丧失自我的……

说着说着,丽莎的声音又开始哽咽起来。她说她好像从别人的眼里,看到一个可怜巴巴、愁眉苦脸的小女孩儿。她每天在哈佛校园里低着头走路,不敢与人打招呼,说话也有气无力的。她感到那个女孩儿真可怜,可那人竟是她自己!

丽莎又掩面抽泣起来,久久不能平息。

丽莎此时的哭,就好比一个饱受婚姻创伤的人,在最终获得离婚证那一刻的痛哭。这种哭,是健康的哭,是必要的哭,因为她需要在这一刻,将积压在心头许久的种种委屈和不快通通哭出来,让不尽的泪水,洗刷内心的种种委屈哭,对于宣泄和排遣来询者的不良情绪,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心理咨询场合下,哭经常是来询者自我领悟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在这里,丽莎哭得越痛快,与往事的告别就越彻底。

所以,丽莎此时的哭,使我感到由衷地高兴。这表明她终于找回了自我的感觉,开始跟往事告别。丽莎需要迈出这艰难的一步,从原有的自我行为方式中挣脱出来,大胆地向前走,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激励丽莎克服困难,接下来我又与她讨论了怎样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学习压力。我努力启发丽莎认识到,生活中的挫折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情,它也可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的不足,将外界的压力内化成对自我的激励。在与他人和自我的比较当中,扎扎实实地进行有效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我是得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

丽莎最后如是说。

行动步骤三﹕采取具体行动

待丽莎的认识转变后,我开始执行第三个步骤,即帮助丽莎厘清学习中的具体困难,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加以克服和改进。讨论中,我发现丽莎在写作、听课方法和时间安排上都有明显的问题。

针对丽莎的写作问题,我建议她到哈佛大学写作辅导中心哈佛大学写作辅导中心(Harvard Writing Center),是专门为帮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而设立的辅导机构。它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及直接的个人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它特别强调让大学生和研究生了解写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去接受指导,并就此与那里的负责人专门通了电话。我还要求丽莎在写任何写作作业之前,都先到写作辅导中心去找人商讨自己的写作大纲,以更符合大学生的作业要求。

针对丽莎的听课问题,我为她联络了由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学生课外辅导服务,由高年级的同学为她在特定课程上的学习困难提供具体的辅导和帮助这些学生辅导员都是经过选拔而来的。他们均学习出色,且热心助人,平均每周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四五个小时的学习辅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同时,我还跟她探讨了怎样加强同任课教师和助教的联络,以促使她积极地寻求他们的帮助,及时解决疑问,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针对丽莎时间控制上的问题,我与她一同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时间表,并监督她加以执行。我们还保持每周会面一次,及时交流她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新情况。丽莎虽然是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但此时此刻,她需要有人推她一把。

针对丽莎的寂寞感,我介绍她参加了一个哈佛本科生组织的学生电话热线关于这一点,心理咨询人员要格外谨慎。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为他人做咨询,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在推荐丽莎参加这一组织的活动时,我特别提醒她在为他人咨询时,不要讲太多自己当前的经历,那样可能会使她变得主观武断,不能很好地理解人,到头来给人帮倒忙。活动。在那里,丽莎不仅帮助了其他同学克服他们在哈佛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也结交到了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丽莎重新感到自信心在增长,感到哈佛大学需要她!

丽莎的进步是飞快的。短短的两个月内,她好像完全变了个人,不再郁郁寡欢,嘴角上时常挂着微笑。

丽莎不再为学习落后苦恼,而是想方设法改进学习方法,主动寻求必要的辅导。她也不再感到孤独,一天到晚想着给家人打电话诉苦。她开始有了新的朋友圈子,并跟他们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丽莎开始真正喜欢哈佛大学了,她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丽莎已经真正步入了个人生活的“新世纪”,不再依恋于往日的辉煌。虽然丽莎还会与同学比较,但她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消极地看待自己。她越来越把这种差距当作自信的动力,而不是自卑的源泉。

在这两个多月当中,我分享了丽莎的苦与乐、悲与欢。我感到自己也随着丽莎在成长、在飞跃。我为自己能够帮助丽莎从自卑的旋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而感到无比欣慰。

表面上,我没有对丽莎做过任何单纯的说教,也没有过多地给她指点迷津,但我所有的提问与分析都无时无刻不在启发、推动她说出我内心想让她说出的话。

这,即是心理咨询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