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编者序
- 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
- (德)卡尔·赫弗里希
- 2435字
- 2018-12-29 15:45:14
译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王光祈先生,字润玙,笔名若愚,出生于一八九二年,四川温江人。王光祈于一九零八年进入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的前身)下设的中学学堂读书,并于一九一二年完成学业。同年,孙中山为培养革命志士,在北京创办中国大学,宋教仁、黄兴先后担任校长,王光祈于一九一四年到北京,第二年考入中国大学学习法律,并担任《京华日报》编辑,开始半工半读的“北漂”生活。
王光祈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并以切实的行动将爱国的主张付诸实践。待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他还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这一把大火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一九一九王光祈和曾琦、陈淯、李大钊等人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同年,在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创建“工读互助会”。
为了救亡图存、报效家国,王光祈于一九二零年四月,赶赴德国,在法兰克福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还担任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的驻德国特约通讯员。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变革的时代,许多封建思想、势力都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像王光祈那样已经苏醒的仁人志士,在勤工俭学的同时,时刻不忘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
王光祈在留学期间广泛涉猎、关注时政新闻、翻译了许多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代也不落伍的新书。《经济战争与战争经济》就是翻译自德国经济学家赫弗里希的名作《世界大战》中的一部分。如译者序所说,该书的作者作为德国财政大臣及内政大臣的身份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亲自参与、主导了一些战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书中提出的“经济战争”和“战争经济”的观点非常独到而且符合实际情况。那场战争虽然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那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不能说完全消失了。
回顾那场战争。完成统一并在工业革命下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德国,在一九一三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战前,德国已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了。西南部的法国与东部经过农奴制改革后也逐渐强大的俄国,严重威胁着德意志帝国的利益。世界早已被英法等列强瓜分殆尽,实力强盛的德国在世界各地积极扩张的举动引起了英法俄等国的强烈不满。
德国通过“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来遏制法国,阻止法国和俄国亲近,随着好战皇帝威廉二世的上台,试图压制普鲁士“军国主义”势力的俾斯麦下台了。以德国为首的新型殖民主义国家结成同盟,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法俄等老殖民主义国家也纷纷签订协约,战争一触即发。终于,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后,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矛盾再也不能通过谈判消除,一战爆发了。
战前,德国的综合实力是不用怀疑的,奥匈帝国也是列强之一。但从整体来看,协约国(意大利于一九一五年由同盟国倒向协约国)阵营无论在人口还是在地域上都远比同盟国阵营多,再加上一九一七年美国参战,更大大增强了协约国阵营的力量。即使是在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之下,德国仍然能够取得一系列的战果,且到了战争后期,战争双方都死伤惨重,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德国能在重重封锁之下,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情况下,也不至于惨败,可以说除了军事指挥因素之外,这跟德国战时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巨大的消耗战争中、在经济封锁之下,军需、兵源都面临着紧缺状况,同盟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也就是说,那场大战,既有充满硝烟的炮火战争,也有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斗争。
总体来说,现在的世界是和平的,我们也不希望再有战争。但是不能说没有矛盾存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仍然有对立现象,经济体之间仍然有不断的贸易冲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了解战争,最终是为了避免战争,或是在面对难以避免的战争时能够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
我们在一战时由于国弱民穷,虽然对德宣战,但只能提供几十万劳工,且战后不能为自己的主权发声。而今,我国已经彻底摆脱殖民压迫,并正在走向繁荣复兴的路上稳步前进。二零一零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同十八、十九世纪的德意志帝国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始终爱好和平,并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及稳定贡献力量,且是主要力量。
关注时政的人都知道,当前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太平。当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三日晚,美国宣布对叙利亚实施“精确”打击时,我们只能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且强盛的国家。”当美国于二零一八年一月毫无道理地挑起新一轮中美贸易战时,我们知道,经济战争随时都会打响。当我国驻美公使李克新二零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华盛顿解读“十九大报告”时,说出“美国军舰抵达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军武力收复台湾之时”的话时,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从不惧怕战争。
经济战争,是针对经济的战争。战争的一方采用一系列军事、政治手段以期达到削弱、摧毁敌方经济力量的战略目的,最终使战争局面有利于己方。
战争经济,是应对战争的经济。战争的一方为了打破敌方施加的经济封锁,或缓解因战争而造成的经济困境,而采取一系列非常手段、实施一些战时的特殊政策,以支持整个战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我们的先贤留给我们的醒世名言。作为一个大国的国民,更应关心历史、时政和经济。以上两段是本书中主要论述的内容,本书围绕这两个观点,以德国为主线,深度剖析了一战两大阵营之间的炮火战争与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战争。由此可见,本书对于我们分析当前世界形势来讲,尤为适当。
王光祈先生的译本对原著整体脉络的把控自然准确无误,但由于先生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其译本中的语言存在诸多文白杂用之处,且有许多人名、地名、重大事件的翻译与现在的通用翻译不同,使现代人特别是年轻的读者读起来难免有些困难。为了使这本论述精辟的好书不淹于历史洪流,也为了使老一辈革命家的激情热血再一次在新时代振兴中华的大好时机里发挥力量。我们谨以一颗虔诚的心,怀着缅怀先辈的心情以及鼓励今人居安思危的态度,在多方查证、认真修改、不改动原书表述宗旨和意思的基础上,对原译本做了一些修改。由于年代相对久远、所需资料有限,书中的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