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
I Age of Greek-Bactria

自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之后,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希腊居民及其文明曾在今天西北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繁荣过,并对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飞跃成为世界性宗教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巴克特里亚”是古希腊人称呼今天兴都库什山以北阿富汗斯坦东北部地区的概念,包括兴都库什山麓、今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和塔吉克斯坦的中南部,以及阿姆河中游的部分地区。其地以富庶著称,在中国史籍中谓之“大夏”,而西方史学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

亚历山大帝国崩解之后,留在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建立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后来在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of Bactria)等君主扩张下,希腊人的统治范围拓展到西北印度,将犍陀罗等地也纳入了统治范围。在希腊化王国统治时期,早在公元前3世纪已传入犍陀罗和巴克特里亚的佛教,获得了统治者持续而坚定的支持,从而走向繁荣。希腊文化的许多元素被佛教吸收,不论是教义还是艺术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长时段看,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婆罗门教,佛教是作为一种类似异端的宗教兴起,并力图打破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发展并不顺利,在婆罗门教始终强势的背景下,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屡遭打压。但在犍陀罗和巴克特里亚等地区,作为外来政权的君主,希腊-巴克特里亚和稍后的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似乎很自然选择了佛教作为自己的同盟者。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哲学上的契合,以及建立政治合法性的考虑。

公元前185年,印度孔雀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坚车王(或译为“巨车”)为将领华友(Pushyamitra Sunga,或译为“差友”)刺杀,孔雀王朝被巽伽王朝(前185—前73)取代。王朝建立之初,华友压制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让恒河下游成为婆罗门教的中心。根据佛教文献如《毗婆沙论》记载,巽伽大规模压制佛教,损坏寺院,大量佛教徒被赶出中印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佛教的中心逐渐往旁遮普和西北印度转移。在这些地区,佛教的传播在希腊人中间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德米特里一世入侵印度,有学者就认为,其中有宗教的原因,他是以保护佛教名义发动入侵的。

公元前3世纪,伴随着希腊移民的大批入居,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统治阶层几乎全为希腊血统。他们不仅支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而且带来了希腊人的语言、宗教、文化和艺术,使得整个巴克特里亚王国都带有希腊精神。在希腊化王国统治时期,佛教获得了发展的良机,不同文明相互影响融合,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希腊化王国的君主比如米南德一世(即汉文佛典中的米兰陀,Menander I,前165/155—前130年在位)很可能对佛教采取了支持和赞助的政策,而且使用佛教教义作为自己的统治理论。在这里,希腊文化、伊朗传统、印度文明以及草原和本土的文化传统进行了长期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最具世界主义气质的犍陀罗艺术。

图1-1 兴都库什山脉

发源于此的喀布尔河在犍陀罗地区注入印度河水系,形成喀布尔河谷,是进入印度次大陆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一般翻越兴都库什山拿下犍陀罗,印度河流域就展现在眼前了。

图1-2 佛陀头像,集美博物馆

这个头像带有希腊文化元素,呈现出庄严静穆的宗教美感,同时具有写实主义风格。

图1-3 佛陀立像,白沙瓦博物馆,典型的希腊化佛教艺术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