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丹心: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心路故事
- 本书编委会编著
- 3762字
- 2020-08-26 14:44:16
“疯子”局长
湖北省援藏干部
山南市乃东县经济合作局局长刘纲华
我2013年7月进入雪域高原,来到山南地区乃东县,等着我的工作岗位是经济合作局局长。到了岗位上我才得知,我是三省(安徽、湖南、湖北)援藏20年以来的第一任经济合作局局长。我要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
对于招商引资来说,我真的是个门外汉。到了乃东,现实的场景也给了我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我们经合局只有一间办公室,里面两张桌子、四个人。屋里一张纸、一个规划、一本章程都没有。我没经费、没车、没人,是个名副其实的“三无局长”。
从我这个“三无局长”上岗的第一天起,我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困难”。同事们告诉我,西藏高原缺氧、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投资成本高、回利时间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够凸显,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这些现实问题让招商引资工作举步维艰。
现实困难摆在面前,但我相信,越是不利条件多、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迎难而上”是刻在我骨子里的座右铭。我相信,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到山南不到一个月,我顾不上高原反应,在恶补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带领县经合局一班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西藏,我们都学会了“5+2”“白加黑”,意思是没有休息日、不分白天与黑夜。
一个月时间内,我和同事们深入企业调研20多次,与全局干部职工一起破解招商引资难题。我听取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对一地询问企业,低下身段倾听他们的意见,最终撰写了《乃东县招商引资的思考与对策》、编制了《乃东县招商引资手册》。可能是被我的真情打动了,抑或是被我拼命的干劲折服了,这两个材料一出来,局里的同事就开始叫我“武汉拼命郎”。我听了莞尔一笑,“拼命”不是目的,不管怎么干,最终还是要看到成效。
在我的脑子里有一个规划,就是要在乃东实现“招大商、大招商”。要想实现这个规划,就必须形成乃东县独特的招商“经”。我认定,在未来援藏、建藏的道路上,“产业援藏”必将是一条康庄大道。而产业援藏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把内地有资源、有技术、有优势的企业引进到西藏来,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西藏本地的制造业产能、带动广大农牧民就业。
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征求多方意见、汲取大家智慧,提出了“诚信、务实、政策”六字招商理念。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企业方的高度认可,给县域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很多企业纷纷来乃东落户。我带着诚意与企业主一道共谋合作共赢发展大计,用了半年时间完成4.018亿招商引资。
这个数字让县里、局里很多同事欢欣鼓舞,他们看到了工作的希望、奋斗的曙光,一下子点燃了大家工作的热情。但是我也看到,当时局里很多人还都沉浸在“招商就是引进项目”的思维定式下,固有的观念制约着工作的开展。为此,我历时3个月,将全国20年对口援藏以来好的经验进行了系统学习,60余次深入拉萨、山南及周边的范围内的70家企业进行科学调研、细致摸底,拜企业家为师虚心请教、用心钻研。2014年3月,我在充分分析乃东区位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乃东县得天独厚的资源及区位优势,依托武汉对口帮扶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学习借鉴武汉“工业倍增计划”成功经验并紧紧抓住西藏在乃东实行产城一体农改试验区这一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率先提出并创建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
其实,“产业园”的概念并不是我的发明。早在20年前,乃东就已经划出了一大片土地,规划成工业产业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产业园在20年间没有进行任何开发治理。我站在山坡上遥望这片土地,看见它长满了荒草,一片萧条。我当时对着产业园对面的神山起誓,一定要让这片土地绽放光彩!
经过多方打听,我得知并非没有企业对乃东垂青。作为武汉对口援建地区,号称“武汉郊区”的乃东县,对湖北企业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武汉一个从事食用油生产加工的企业,老早就看中了山南地区生长的高海拔、无污染的油菜籽,一直想把先进的榨油生产线引进到乃东。企业老板先后几次进藏,在先期投入已经近200万元。但是由于各种关系协调不下来,企业迟迟无法进驻。我见到企业主的时候,他正打算收拾行李回武汉。我拉住他,诚恳地对他说:“你再信我一次!我一定给你满意的答复。”
随后,我和企业主在他简易的活动板房里,拉着乡里、村里、乃东的相关单位谈判了一共122次,终于把他的企业——藏禾粮油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在了乃东,并成为了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的第一家企业。前几天,当公司的设备全部到位、即将投入生产的时候,我再一次来到产业园。我和已经体重不足百斤的企业主老板坐在厂房的大门口互相调侃。我说,你信我对了吧?没有离开西藏是正确的。老板晃着单薄的身躯对我说:“不信你还能信谁?只有你这个‘疯子’才能把事情做成。后面,就让我们跟着你一起疯吧!”
乃东援藏产业园的创建,实现了全国援藏20年来,17个省市116个城市对口援藏中以城市命名的援藏产业园区建设“零”的突破。援藏产业园成立后,很多人都来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哪里有什么秘诀?从一个门外汉开始干起,我就有两个字的笨办法,一个是“跑”,一个是“诚”。
自从2013年7月担任经合局长以来,700多个日日夜夜,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跑在招商一线,我印象最深的是“跑”来雪域冰川矿泉水项目的经历。
西藏是全世界的水塔,有着外界不可比拟的优质水资源。怎样才能把资源变为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进优秀的水企业。企业愿意来,我们就要为他们“跑”。那个时候我刚进藏不久,为了寻找优质水源,每天忍着高原缺氧导致的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坚持着穿行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马不停蹄地“跑”了近20天。终于,我在海拔5100米的雅拉香布神山为企业寻找到品质绝佳的雪域“神水”。突如其来的激动,让我一下子晕倒在了勘察现场。跟随我来看水源的客商们被深深打动,毅然决定将项目落户乃东并投资9800万元成立西藏雪域冰川水资源有限公司。
“跑”下来的成果,还需要用“诚”去维护。有个著名的服装股份公司看上了山南的民族手工艺“泽贴尔”。这种传统的手工编织产品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把内地的手工编织技术与藏族传统的氆氇纺织技术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纯手工羊毛编织物,是西藏历代高僧及达官贵人用来制作服饰的专用贡品面料。
内地的这家服装企业一来到乃东,董事长点名要见刘纲华。原来,他们公司与泽贴尔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巴桑老师接触过多次,都被赶了出来。企业老板听说过我的名字,认定只有我能帮他们和泽贴尔合作成功。
为了让这家企业与泽贴尔成功签约,我用了两个月时间做谈判准备。前后30余次和泽贴尔的传承人巴桑老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衔接,宣讲招商政策并一一解答他提出的50多个合作问题。当巴桑老师提出要将泽贴尔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缺少经费时,我不假思索地就答应并自己垫支2.5万元找公司做申遗宣传片,亲力亲为帮助跑办。2014年3月,泽贴尔终于申遗成功。那一刻巴桑老师紧紧握住我的手,流着泪哽咽着说:“感谢你,你是我们藏胞心中的好干部、援藏干部的好榜样!”
经过28天448小时的艰苦谈判,最终在2013年12月中旬促成了企业与哗叽泽贴尔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成功签约。项目的落户,每年为山南地区带来4500余万元税收,解决170余人就业。可是就在这张谈判桌上,我接到了妻子从武汉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妻子泣不成声,原来,6岁的儿子右手被意外扎伤,几乎不可挽救。我忍着眼泪安慰了妻子几句,又坐回在谈判桌上,这才促成了这次合作。
一个项目从落户建厂所要起草各类合同、项目专题汇报等相关文件达20多份,办理项目立项、土地审批、厂区环评等前置手续55项,近90多个章子。按照正常的报批程序,一个项目的手续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程序能等,企业可不能等。为了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充分展示乃东招商人最优的“一站式服务”,我亲自带领一班人跑审批、跑报件,亲力亲为满怀诚意地为企业做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企业想办的事情。
许许多多的部门和领导都说我是“疯子”,我不介意。因为我发现,最终,他们都被这种“疯子”的精神所打动。我的最佳纪录是仅仅用了38天时间就完成了一个企业项目申报手续的96%。在该企业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在没有水电的情况下,我自己掏出3万元钱帮企业租两台100千瓦的发电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我拿出这样的诚意,企业必然会被感动。我的“诚”字秘诀形成了强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众多客商们循讯纷至沓来,协和太阳能、中电投、藏草堂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实体企业欣然落户乃东。两年里,我交出了引资9.16亿多元的招商成绩单,创造了山南乃东招商工作的诸多传奇。
第七批援藏干部所剩时间仅有大半年,对于忙忙碌碌的我来说就好像转瞬即逝。随着归期将近,我却没有一丝的喜悦,更不敢有半点的懈怠。每天,我依然为乃东的招商引资工作奔波着,为乃东武汉援藏产业园的第二家、第三家……企业的成功落户忙碌着。
我和当地同事们推心置腹地说过:“我不是来镀金的,我一定要为乃东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不负组织培养,出色完成自己的援藏使命,实现自己的援藏价值。”
在乃东刚刚进入冬天的时候,我向组织上提出申请,希望能再留任三年。我的脑子里还在酝酿一个大计划,我希望在下一个三年中,我能带出一批有激情、肯担当、懂政策、会实干的招商干部。如果有新一任的援藏干部来到山南,我愿意把我的经验、技巧全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我更愿意乃东乃至山南出现更多的像我一样的“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