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书概说
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在先秦百家争鸣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墨子》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典籍。
公元前439年,即墨子完成止楚攻宋这一传奇业绩的次年,恰逢楚惠王在位50周年,墨子兴致勃勃地由鲁国专程去向楚惠王奉献自己的著作。惠王看了以后说:“这是一部好书啊!我虽然不能得到天下,但乐意供养贤人。”然而,墨子看到惠王并不准备实行自己的学说,于是直言不讳地告诉惠王:“我听说过,贤人向君主进言,道理得不到实行,就不接受赏赐。仁义的学说听不进去,就不停留在朝廷。我书里讲的道理您不准备实行,就请让我离开吧!”
墨子向楚惠王辞别准备回鲁国,惠王借口年老,叫大臣穆贺接待墨子。穆贺见到墨子,墨子又借机向穆贺宣传自己的学说,穆贺很高兴,对墨子说:“您的话真是好,但君王是天下的大王,他也许认为您的学说是由贱人提出的,所以不能采纳吧!”
墨子说:“如果认为我的学说可行,就应该采纳,而不要管是由谁提出的。譬如一副药,即使是草本,天子吃了能够治好病,难道就因为它是草本而不吃吗?现在农夫交粮税给当官的,当官的用它做酒,制作供品,祭祀上帝鬼神,难道能说是贱人生产出来的而拒绝享用吗?我虽是贱人,难道我的学说还不如一袋粮食、一副药管用吗?”
作为比喻,墨子又向穆贺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从前商汤将去拜访伊尹,让一个姓彭的小伙子为自己赶车。小伙子在半路上问:“您想到哪里去?”
汤说:“我想去拜访伊尹。”小伙子说:“伊尹是天下的贱人(传说伊尹出身奴隶,原是有莘氏女的陪嫁臣仆,做过厨师),如果您想见他,叫人去把他喊来,他已经感到受了很大恩赐,您何必亲自去看他?”
汤说:“你不懂我的道理。好比有一副药,吃了能使耳更聪,目更明,我一定会很高兴吃。现在伊尹对于国家,就像是好医生、好药一样,你不愿意让我去拜访伊尹,就等于不让我做好事。”于是汤叫小伙子下车,不用他赶车了。直到小伙子承认说错了话,才叫他继续赶车。墨子的意思,是希望楚国当权者效法商汤举荐伊尹的榜样,采纳自己的学说。
墨子在穆贺面前承认自己是贱人,自己的学说是贱人提出的。(见《贵义》)荀子在《王霸》篇也曾把孔子的学说看作君子之道,把墨子的学说叫作役夫之道,即干粗活之人的道理。
墨子学说,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喊出了平民的心声。他常说老百姓有三个最大的忧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见《非乐》)而王公大人却要暴夺民衣食之财,过着骄侈淫逸的生活。墨子强烈主张改革现实政治,指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以便使百姓饥而得食,寒而得衣,劳而得息。(见《尚贤上》)墨子为终年劳苦的多数穷者、弱者说话,尖锐批判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的少数统治者。墨子熟悉木工技术,会做大车和军事器械,其弟子中也有许多出身劳动阶层、熟悉各种劳动技能,生活条件接近劳动人民,说墨子是一位平民思想家,也不为过。
墨子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天下之良宝,因为它可以使人民得利,而诸侯所说之良宝,如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等,并不是真正的宝物,因为它们并不能使百姓得到实际利益。(见《耕柱》)
墨子和他的门徒没有高贵的血统或政治靠山可资依凭,唯一可作为资本的,是其自身的智慧与勤奋。《墨子》是墨者智慧的凝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本书趣谈墨者智慧,以窥见墨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之一斑。
《墨子》有一个很长的流传与演变过程。
墨者的集体著作 古人写书,不像现在有明确的署名。先秦诸子百家之书,被称为什么“子”的,可能是某子本人亲撰,也可能是其学派的人所撰、而署以其学派首领的名字。《墨子》这部书,与其说是墨子的著作,不如说是墨者的集体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经过长期流传,现仅存53篇。在这53篇著作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篇,是墨子门徒记述老师的学术讲演词,并加以发挥而成。这些篇,内容涉及墨子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哲学等观点,其中多有“子墨子曰”的字样,意为“我们的老师墨子说”,这不像墨子自撰的口气。
另一些篇,如《非儒》、《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录,体裁类似于儒家的《论语》,也不像墨子自撰的口气。《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等篇,是墨子及其后学发挥墨家思想的杂论。
《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6篇,通称为《墨经》或《墨辩》,是战国中后期墨子后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它宛如一部古代微型百科全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墨家学者代代相传的公共必修教程,为世界科学史上的珍品,在目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墨经》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思维形式或理论形态上的总结,其中所涉及的其他各家思想,只有在百家争鸣充分发展的战国中后期,才能以普遍完备的形态出现,而不是在墨子所处的战国初期所都能具有的。
《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蚁附》、《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篇,是墨者的兵书。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它归入“兵技巧家”类,并解释说:“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这些篇是墨者论积极防御战的经典。它同《孙子兵法》一起,恰如古代军事学中的双璧,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可惜过去人们对它注意不够。
《墨子》的流传、编辑与保存 秦始皇、李斯烧百家语,也包括《墨子》在内。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也包括墨家。不过,汉武帝曾专门下达收藏图书的命令,设置抄书之官,包括诸子传说之内的图书都收藏到皇家的图书馆中,这样《墨子》就也有可能被裹在其中而保存下来。
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谒者陈农向天下搜求遗书,叫光禄大夫刘向校勘、编辑经传、诸子、诗赋。刘向死后,汉哀帝让其子刘歆继承父业,整理诸子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墨子》,可能是经过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过的。
外戚班斿曾参与刘向校书,并将校好的书读给汉成帝听,成帝赐给他皇家图书馆藏书的副本。这些副本后又传给班斿的侄子班彪、侄孙班固。班固在东汉明帝时主管校勘皇家藏书。这些皇家藏书的副本就有可能辗转流向民间。
东汉王充在京城洛阳阅读书市上所卖的书,通众流百家之言,在著作中也常引用墨子的话。晋代鲁胜曾为《墨经》作注解。这都是《墨子》在社会上流传的证据。
感谢《道藏》编者 我们看到的这本《墨子》,是借《道藏》保存下来的。《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集。它始编于南北朝,后经历代纂修。现存1445年刊印的明正统《道藏》。
墨与道本不同派,不同流,但葛洪等道教理论家将墨子附会为道教神仙,道士们把《墨子》编入《道藏》,客观上为保存墨家经典不致散亡立了大功。我们今天能够有根有据地谈论墨学,不能不感谢《道藏》编者保存《墨子》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