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毒品

毒品一词是现代社会用语,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在人们了解了鸦片等麻醉药物的危害之后才开始使用的,至今不过两三百年历史。实质上,作为汉语的“毒品”一词,是“毒物之毒”与“药品之品”的结合。另根据台湾学者的考察,在欧洲,最初的毒品是指用来注射的麻醉药品,英语中的drug原来并无毒物的含义,也不是指用来吸食的毒品。后来,由于这类药剂使人产生依赖而导致大量滥用,进而危害人体并引发违法犯罪,欧洲的一些国家才把这种吸食麻醉品的行为称为“吸毒”,从而使毒品一词形成并有了现代的含义参考于燕京、张义荣、莫关耀主编:《禁毒学》,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2.1.1 毒品的概念

新修订的《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里列举的6种毒品仅是国际上常见的、大量泛滥的毒品,但毒品却远不限于这6种。1996年1月16日国家卫生部发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列出被管制的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共计237种,其中麻醉药品118种,精神药品119种。

1.2.1.2 毒品的种类

毒品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法学家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把毒品划分为合法毒品和非法毒品两大类。合法毒品是指根据医疗的需要而限量生产、使用的毒品,如临床上使用的吗啡、杜冷丁等;非法毒品是指非法种植、贩运、销售、吸食的毒品,如非法市场上的可卡因、海洛因等。

医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根据毒品作用于人体后改变感觉和意识的不同效果,把毒品分为抑制剂、兴奋剂、致幻剂、止痛剂和催眠剂。其中,止痛剂用来解除不同程度的痛感,但不使服用者丧失知觉,如鸦片止痛剂等,止痛剂有麻醉性的,也有非麻醉性的;抑制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弱其活动,缩减生命机能,包括反射机能,抑制剂会引起镇静和放松,医学上主要将剂量适当的抑制剂用来镇静和催眠;催眠剂属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如巴比妥酸盐、安眠酮、水合三氯乙醛等;兴奋剂类药物能刺激和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可卡因、安非他明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致幻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情绪和感觉上的变化,从感觉假象到产生幻觉,如大麻、麦角酰二乙胺、苯环呱啶等。

从提炼方式上看,有植物性毒品,如大麻、鸦片、古柯叶等;有半合成毒品,如海洛因、二氢吗啡酮等;近年来又出现改变管制药物的分子结构,如改变甲基哌啶、芬太尼和安非他明的化学结构而形成新的毒性更强的毒品,有的毒性相当于海洛因的6000倍,能立即引起死亡。

从合成方式上看,分为传统毒品与新型合成毒品。传统毒品主要是指鸦片、海洛因等;新型合成毒品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

1.2.2 新型合成毒品

1.2.2.1 新型合成毒品概念

所谓新型合成毒品,是相对于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精神药品(毒品)。近年来,我国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的品种不断增多,目前被普遍滥用的主要有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咖啡因、安纳咖、氟硝安定、麦角酰二乙胺(LSD)、安眠酮、三唑仑、丙种羟基丁酸盐(GHB)、丁丙诺菲、麦司卡林、五氯苯酚(PCP)、止咳水、迷幻蘑菇、有机溶剂和鼻吸剂等相对于传统毒品而言,新型合成毒品先后被称为新型毒品、合成毒品,但笔者认为新型毒品概念易让人产生其应包括新出现的原植物性毒品,合成毒品(现《中国禁毒形势报告》《中国禁毒报告》使用)不能很好地解释海洛因也是半合成毒品这一性质,为此,作者将冰毒、K粉等人工合成的毒品称为新型合成毒品。

1.2.2.2 新型合成毒品的种类

根据新型合成毒品的毒理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枢兴奋作用为主,代表物质是包括甲基苯丙胺(我国俗称“冰毒”)在内的苯丙胺类兴奋剂;第二类是致幻剂,代表物质有麦角酰二乙胺(LSD)、麦司卡林和分离性麻醉剂(苯环己哌啶和氯胺酮);第三类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质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我国俗称“摇头丸”);第四类是一些以中枢抑制作用为主的物质,包括三唑仑、氟硝安定和γ 羟基丁丙酯。在云南,新型合成毒品的种类主要有冰毒、摇头丸、K粉(氯胺酮)等。

1.2.2.3 新型合成毒品的危害

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会严重损害人体组织器官功能,形成难以逆转的病变。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冰毒和摇头丸等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细胞的病变和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吸毒者还会出现被害妄想、追踪妄想、嫉妒妄想以及幻听等病理性精神症状,在这些病理性精神症状的作用下吸毒者极易实施暴力行为。研究表明,82%的苯丙胺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乃至精神分裂,一遇到刺激便会发作。吸食苯丙胺类型毒品还会产生其他损害,如可以导致吸毒者全身骨骼肌痉挛、肌溶解,出现恶性高热、死亡或对肾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等。

吸食新型合成毒品极易引发暴力和聚众淫乱。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后人的自我约束力下降,成瘾者可能为了筹集毒资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特别是青少年吸食冰毒后,情绪亢奋、控制不住,很容易出现暴力倾向。吸食麻古(苯丙胺类兴奋剂)可能会引发性犯罪。正是因为这种特性,人在吸食新型合成毒品后极易发生暴力和聚众淫乱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新型合成毒品心理依赖性强。很多人误以为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不会成瘾,其实其只是成瘾的表现和吸食海洛因不一样,即生理上的表现不会那么激烈,但心理上造成的依赖性却远远高于生理依赖。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人,最初都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判断力,可以达到自己幻想中的快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吸食次数的增加,制造这种快感需要更多的剂量,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下沉,直到深陷毒品魔掌之中不能自拔。

其实,新型合成毒品一般在特定环境和气氛中被吸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防不胜防,青少年有意或无意接触新型合成毒品的概率更大。而且新型合成毒品购买、携带、吸食方便,在潜移默化中成瘾,其危害比传统毒品更大。尽管摇头丸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但毒贩在暴利的驱使下,常在摇头丸中加入其他成分,比如“K粉”,其导致兴奋和致幻的作用更强,也更容易成瘾。

此外,吸食新型合成毒品耗费大量钱财,导致家庭破裂,破坏社会安定,影响经济发展,毒化社会风气,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构成威胁。

1.2.2.4 几种常见的新型合成毒品

1.2.2.4.1 冰毒

通用名称:甲基苯丙胺。

性状: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晶莹剔透,故被吸毒、贩毒者称为“冰”(Ice)。由于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剧烈,又被称为“冰毒”。冰毒的精神依赖性极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滥用方式:口服、鼻吸、静脉注射。

吸食危害:吸食后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兴奋,能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降低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心脏、大脑组织甚至导致死亡。吸食成瘾者还会产生精神障碍,表现出妄想、好斗等。

此外,冰毒又被称为“麻古”。“麻古”是泰语的音译,实际是缅甸产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观与摇头丸相似,通常为红色、黑色、绿色的片剂,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

1.2.2.4.2 摇头丸

性状: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由于滥用者服用后可出现长时间难以控制的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的现象,故称为“摇头丸”。外观多呈片剂,形状多样,五颜六色。

吸食方式:鼻吸、口服。

吸食危害:“摇头丸”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用药者的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混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活跃,整夜狂舞,不知疲劳。同时吸食者在幻觉作用下行为失控,常常引发集体淫乱、自残与攻击行为,并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脑疾病。

最初在我国被称为“摇头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主要成分的丸剂,目前常被滥用的“摇头丸”成分更为混杂,除MDMA、MDA等成分外,还常含有冰毒、氯胺酮、麻黄素、咖啡因、解热镇痛药等毒品和药物,从而增强摇头丸的致幻、兴奋以及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1.2.2.4.3 “K粉”

通用名称:氯胺酮。

性状:静脉全麻药,有时也可用作兽用麻醉药。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触两三次即可上瘾,是一种很危险的精神药品。“K粉”外观上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水,可随意勾兑饮料、红酒等。

吸食方式:K粉通常可以采取鼻吸、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多种方式。吸食者一般是鼻吸或溶于饮料后饮用,毒瘾深的滥用者将K粉溶为液态后直接进行肌肉或静脉注射。

吸食反应:刚服药后是身体瘫软,一旦接触到节奏狂放的音乐,便会随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手舞足蹈。“狂劲”一般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直到药性渐散身体虚脱为止。

吸食危害:氯胺酮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服用后会产生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都造成严重损害。

1.2.2.4.4 咖啡因

来源:化学合成或从茶叶、咖啡果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

性状:适度地使用有祛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

滥用方式:吸食、注射。

吸食危害: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引起惊厥,导致心律失常,并可加重或诱发消化性肠道溃疡,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同时具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精神委顿、浑身困乏疲软等各种戒断症状。咖啡因被列入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此外,新型合成毒品还包括安纳咖、氟硝安定、麦角酰二乙胺(LSD)、安眠酮、三唑仑、丙种羟基丁酸盐(GHB)、丁丙诺啡、麦司卡林、五氯苯酚(PCP)、止咳水、迷幻蘑菇、地西泮、有机溶剂和鼻吸剂等。

1.2.3 新型合成毒品滥用

1.2.3.1 药物依赖性的定义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其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起的不适。

生理依赖性(physical dependence):指大多数具有依赖性特征的药物经过反复使用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用药者一旦停药,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称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psychic dependence):指使人产生一种对药物欣快感的渴求,这种精神上不能自制的强烈欲望驱使滥用者周期性或连续地用药。

1.2.3.2 药物成瘾(drug addiction)

药物成瘾是指强迫性、失去控制的用药行为,是药物的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共同造成的结果。能成瘾的药物具有引起精神愉悦或缓解烦恼的作用。一般成瘾规律是先产生精神依赖性,后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依赖性。成瘾者既有主动追求药物的精神效应,又有被动避免痛苦的动机。目前更注重药物成瘾的精神、动机上的内涵。

1.2.3.3 药物滥用(drug abusc)

广义上的药物滥用是指不合理应用药物,限定意义上的药物滥用指的是与医疗目的无关地反复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特性的药物,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的方式,导致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造成精神紊乱并出现一系列异常行为。药物滥用具体方式有:

第一,满足某种精神体验,非法获取和使用法定管制的药物,用于非医疗目的之用途,俗称“吸毒”。

第二,烟、酒类等生活嗜好品过度使用而损害健康和社会生活。

第三,体育训练或竞赛时,为追求好的比赛成绩,采用禁止使用的能增加肌力或提高精神兴奋性的药物。

药物滥用的后果除了损害用药者的身体健康和带来公共卫生问题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2.3.4 新型合成毒品滥用

新型合成毒品滥用是指为满足某种精神体验,非法获取和使用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甲基苯丙胺(冰毒)、氯胺酮等主要以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精神药物,将药物用于非医疗目的之用途。目前,我国滥用的毒品,多为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以及甲基苯丙胺(冰毒)等精神兴奋药。结合吸毒的概念,认定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行为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其一是主观方面必须有吸食、注射新型合成毒品的故意。至于行为人出自何动机,如是出于好奇还是因为苦闷、寂寞等等,均在所不问。其二是行为人必须实施吸食、注射新型合成毒品的行为。其三是行为人必须已经吸食、注射新型合成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