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之死留千古谜团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已夜,敛殡。”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他在管仲、鲍叔牙等人辅佐下,尊王攘夷,九合诸侯,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然而,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千百年来说起来让人匪夷所思,毛骨悚然。就连伟大诗人屈原都在其不朽诗篇《天问》中悲恸地问难:“齐桓九会,卒然身死?”


齐桓公是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6年战胜了公子纠,夺得了君位,做了齐国国君。齐桓公即位后,管仲在齐国实行全面改革,国力迅速强盛。在外交上,“尊王攘夷”的旗号是齐桓公最先打出来的,他想借此得到中原各诸侯的信赖。他曾召集了9次诸侯会盟,充任了40年的盟主,是春秋时期第一个也是实力最强的盟主。但就是这样的一代霸主,其死因却十分蹊跷。那么,齐桓公究竟是怎样死的呢?他在宫中的最后几天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

有人说齐桓公是被易牙、竖刁等小人关在宫中活活饿死的。

易牙原是主管齐王“割烹之事”的小官,不过相当于一个炊事班长。他为人谄媚取宠,做得一手好菜。有一天,齐桓公为了炫耀自己的口福之广,便说自己“惟蒸婴儿之未尝”。这本来只是齐桓公随口带出的无意之语,但正急于出人头地的易牙却听者有心,暗地打定了主意。回家之后,他就把自己三岁的儿子杀了,做成一盘精美的蒸肉,献给了齐桓公。桓公觉得味道极美,赞不绝口。后来知道是人肉后,虽然感到恶心,但对易牙不惜烹子献肉的忠心深为感动,从此便对他另眼看待,倍加宠信。竖刁、开方也是奸佞之徒。坚刁事事投齐桓公所好,乃至自己阉割来亲近齐桓公;开方本是卫国公子,作为人质到齐国求和,见齐国强盛,竟不思父母留在齐国服侍齐桓公。

公元前645年,管仲临终之际,曾向前来探望的齐桓公进谏说:“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开方。”齐桓公不以为然,说,“易牙烹蒸他的儿子给我吃,让我快活,还要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真情不是不爱惜他的儿子,对自己的儿子这样残忍,又怎么会爱国君呢?”桓公说:“竖刁自施宫刑来亲近我,还要怀疑吗?”管仲回答:“人的真情不是不爱惜他的肢体,对自己的肢体这样残忍,又怎么会忠于国君呢?”对连父母都不顾惜的卫国公子开方,管仲也认为他不合人情,不能亲近。管仲的这些忠告,可说是对齐国和齐桓公的最大负责。

管仲死后,齐桓公按其嘱咐,任命鲍叔牙为相,并将易牙、竖刁、开方三人逐出宫廷。可是,为时不久,齐桓公没有了“三贵”像掉了魂儿似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鬼使神差又将“三贵”召回宫廷,宠信如故。鲍叔牙一气之下,愤恨而死。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易牙三人回宫以后,与长卫姬串通一气,专权用事。他们花言巧语,蛊惑年迈的齐桓公要及时行乐,纵情声色,又图谋废掉由管仲拥立的太子昭,另立长卫姬的儿子无诡为太子。由于易牙他们倒行逆施,排斥忠良,横征暴敛,使得举朝上下人心惶惶,齐国在列国中的霸主地位也发生了动摇。

不久,齐桓公染上绝症卧床不起,召来名医扁鹊诊治。扁鹊诊断齐桓公已病入膏肓,药石难治,不辞而别。于是,易牙他们以齐桓公要养病为名,派出亲信把守宫门,禁止任何人出入宫廷,连齐桓公的嫔妃、儿子也不得省视。过了几天,易牙他们为了饿死齐桓公,又在齐桓公卧室四周筑起一道高墙,只留个小洞观察齐桓公的动静。可怜一代霸主,唯有躺在床上等死了。

齐桓公像

齐桓公一人孤卧床榻,不见一个人来问候,连口水也喝不上,不久就死了。临终之前,齐桓公又想起管仲的遗言,不由得悔恨万分,他大声痛呼:“嗟兹乎!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音落气绝。易牙得知齐桓公的死讯,立刻与竖刁、开方等人拥兵入宫发动政变,“因内宠以杀群臣”,强行拥立公子姜无诡为国君。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忙着争夺君位,大动干戈,竟无人过问齐桓公的丧事。最后还是在上卿高虎、国懿仲两位老臣的出面安排下,齐桓公的遗体才得以殡殓。这时,桓公已死去七十一天,尸体腐烂,尸虫乱爬,臭气熏天。百官见此惨景,无不悲伤痛哭。

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不是很高,一代霸主在临死之前怎么会没有人照顾,活活饿死更是让人觉得荒谬至极。

还有人认为,齐桓公是被易牙、竖刁等人害死的。为了夺权,二人在宫中命人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齐桓公。但齐桓公死后,五个儿子互相争权,而二人的原有计划也落空了。

更有人认为,齐桓公的五个儿子想争夺权位,而齐桓公在宫中迟迟未死,所以五个儿子命人害死了齐桓公。

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总的来说,齐桓公在历史上一直以知人善任而著称,他手下的管仲、鲍叔牙、宁戚等俱是国家栋梁。不过他到了晚年,竟然不听忠言,不辨忠奸,一意孤行地任用奸邪,前后判若两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一代霸主落得人亡国败、蛆虫满尸的悲惨下场,与其宠信奸佞小人是分不开的。正是易牙、竖刁使用花招欺骗齐桓公,致使齐桓公惨死而不得安葬。相传齐桓公死时,衣袖蒙脸,想必也是心中悔恨,无颜见管仲于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