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兴

长安城内,紫宸殿此刻灯火通明,偌大的殿内回响着一个洪亮的声音:

“……长安自汉兴以来,已历时七百八十年,城中宫宇朽腐虫蚀,供水排水已严重不畅,污水聚而不泄,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再者,长安北临渭水,渭河之水不定,南北摆动,都城突发洪水,亦非出奇之事。”

“则臣以为,我大隋国势日益威重,一统宇内已成必然,届时百夷臣服,四方来朝。而当前之长安,不足以为我朝之都城。臣建议在长安东南,另筑新都,一者扩大规模,筑牢我朝千秋万代之基业。二者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从此则再无洪水淹没都城之危险……”

说话的人乃是太子少保苏威,表字无畏,正是大隋王朝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他原是北周外戚,素有才名,杨坚登基之后封他做太子少保,逐渐的得到了隋文帝的倚重,就在前不久兼任门下省纳言及户部尚书,权势日重。

他刚才一番话所奏请的,则是非常敏感的一个话题,迁都!原来,隋王朝继承关中本位,继续建都长安。但是这座城市仍是汉代兴建的古城,规模太小,破旧不堪,已经难以与隋王朝蒸蒸日上的国势相匹配。因此,苏威多次上书,奏请隋文帝迁都于现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开阔地带,另建新都。

隋文帝听完苏威一番话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而是转头向一旁的左仆射高颎淡淡的说道:“独孤,你对无畏迁都有何看法?”

高颎字诏玄,以前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幕僚,被赐姓独孤。而独孤信又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泰山,因此隋文帝和高颎的关系匪浅,每次见面时,都亲切的称呼高颎为“独孤”。

高颎素来十分谨慎,适才听苏威侃侃而谈的时候便有些感慨,苏威原本是他举荐上来的,谁曾想短短时间就已身居高位,尤其对迁都这等大事也丝毫没有讳忌,放胆奏言,难免让高颎生出一丝奇怪的感觉来。

要知道他曾担心自己的权势过大,功高震主,为了避嫌,于数月之前奏请隋文帝,请求辞去左仆射之位,由苏威继任,隋文帝竟然也答应了奏请。后来也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说高颎推荐苏威有功,只有受奖赏,哪有辞去官职的道理。于是又让高颎复职,继续担任左仆射之职。帝王之心,诚不可测也。

此时听到隋文帝的问询,高颎怎敢怠慢。而且他因为与隋文帝关系甚好,也知道隋文帝对他说过梦见洪水淹城的事情,心中其实是很想迁都的。但他还是小心翼翼的寻求着合适的字眼:

“老臣以为,苏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迁都之举,已成必然之举。但是营建都城乃是国之大事,不可草率。如若草率建都,不仅劳民伤财,还难以彰显大隋之天威。至尊应爱惜民力,今大隋新立,要迁立新都无可厚非,但不应大举徭役。都城营建耗时不短,还要请至尊暂居长安,放缓工期……”

“独孤,你所说的朕都明白。”杨坚有些烦躁的打断了高颎,他知道高颎性格谨慎,但高颎也有一个毛病—啰嗦。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有时心情好来,听他的长篇大论也就罢了,但现在眼下迁都一事刻不容缓,真听他这么絮叨下去,估计都要睡着了。

高颎也知道自己老毛病又犯了,灿灿一笑道:“老臣已携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对新都的工程做了细致谋划,臣请宇文恺详细奏知至尊。”

隋文帝不禁有些头疼,这高颎啰嗦的毛病也不知能不能治好。但是高颎务实的作风让他十分欣赏,属下臣子,固然需要苏威这种敢言敢做之人,却更需要高颎这种踏实做事的大臣,而且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隋文帝对高颎赞许的点了点头道:“独孤识人有术,朕还是十分放心的。”

于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请内侍将一张新都的规划草图挂了起来,开始向隋文帝讲解新都建设的初步设想,大致是在现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地区,兴建一座相当于现有长安城两倍有余规模的,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的新都。

“大兴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臣打算将宫城和皇城建于龙首原以南的六道高坡之上,宫城位于东西中轴线最北部,皇城则在宫城南面,由一条横街与宫城相隔。”

“全城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和俩个商市,形成方格网式的布局。坊之四周筑坊墙,坊内则设十字街道,十字街中在设十字巷。按照地势,宫城、官署等建在六坡的高地之上,与庶民居住坊市分隔开来。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则是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为延平门和开远门。”

“北面中段和东段与宫城北墙和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为芳林门和光化门。宫城南面正中开广阳门,东西为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皇城三面开五门,为朱雀门、安上门、含光门、景风门、顺义门。宫殿……”

隋文帝杨坚十分认真的听着宇文恺诉说,时不时的向宇文恺提几个疑问。等到宇文恺讲述完毕,殿中已经被内侍添了数次烛火。隋文帝虽然觉得有些疲惫,但没有想到高颎和宇文恺已经做了这么详细的规划,心中甚是高兴。

杨坚站起身来,笑道:“好好,如此甚好!我昔日曾任“大兴公”一爵,待此城筑成之后,便以大兴为名,正好此城也承载了大隋兴旺之愿,如何?”

高颎、苏威和宇文恺齐声称善。隋文帝杨坚又吩咐高颎和宇文恺继续做好新都营造的准备事宜,待准备妥善之后,便正式颁诏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