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大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是我们宜丰引以为豪的乡贤。作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千百年来,他那些空灵自由的文字为后人带来了许多遐想,尤其是他笔下的桃花源:阳光普照,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欢乐融融。一个他心目中的缥缈理想竟然被渲染得如此令人心动,让人神往,遥不可及却叫人浮想联翩。
如今在他老家宜丰还有一批人热衷于“陶学”研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大致生活在东晋至南朝时期。他的曾祖父陶侃仕途通达,官至晋朝大司马,身后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父亲也都先后为官显赫。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庭衰微,幼年丧父的他和妹妹在母亲的带领下寄居外公家。所幸陶渊明外公家里有许多藏书,且衣食无忧,为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陶渊明幼时学习勤奋,意气风发,志向远大。因生逢乱世,他一生曲折坎坷,二十九岁方才步入仕途,历经沉浮,最终却在县令任上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挂印,归隐田间。
坐落在宜丰南屏公园的陶渊明纪念馆,青砖灰瓦,简洁朴实,是一座典型的赣派民居。在这里我们看到陶渊明早期的隐居生活似乎还是颇为惬意的,他躬耕,望山,作诗,喝酒……家中孩子天真、幼稚而又可爱,一家可谓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大火将陶渊明的家焚烧一空,由此家境每况愈下。尽管他终年辛劳,却仍然难以糊口。可贵的是在这样极为困难的境况中,陶渊明仍然能够坚持写他所钟情的自然和田园,写那些在晨曦雾霭中浮动的绿色、洁净的空气和悠然自在的流水。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得陶渊明面对自己窘迫生活际遇而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令许多后来者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时至今日,我们每每读到这极具画面感的诗句时,眼前就仿佛看到了陶渊明在忙完农耕之后,漫步于篱墙之间,他那不经意间的一抬头,进入眼帘的就是那蔚蓝色的天空,以及静静矗立在蔚蓝色天空下的逶迤山峰,此刻的陶渊明似乎心如止水,完全融入了那毫无人间喧嚣的山水中。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公认的。前不久我偶然看到当代文学家余秋雨对他的评价,十分恰当。余秋雨说就中国的文脉而言,自秦汉至魏晋,司马迁之后的又一座时代最高峰就是陶渊明。能够成为高峰已经不简单了,更何况是“最高峰”,尽管是学者的一家之言,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由此可见一斑。后来我又看到了一些资料介绍,评价他能够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后人称之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用朴素语言和文学修辞上的白描手法,将平淡自然的田园风光、平凡的日常生活及其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恬静心情娓娓道来,不仅仅使人们看到鸡鸣犬吠、街头村落、夕阳炊烟等山水田园画卷,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体会到了一种宁静安详、纯朴自然、淡雅深远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情趣。
在陶渊明的笔下,人们感到似乎一切都那么平平淡淡,无新奇、无波澜,但底蕴却十分丰富,读来韵味隽永,真可以说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这种朴实无华而又意蕴醇厚的自然之美,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题材。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特别喜欢描写青松、归鸟和秋菊,他借知倦而返的归鸟、经霜不凋的菊花、傲然挺立的青松来抒发自己对坚贞品德的赞美之情和结庐归隐的坚定之愿。虽然形象平凡普通,语言平实淡然,却能充分地传情达意。至今我还记得上学时读过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些诗读来,如同盛夏骤雨初歇后的窗外,给人一种无比清爽靓丽的心境:眼前皓月当空,诗人荷锄归来,乡村小路上的野露沾湿了诗人衣裳……他那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令人叹服。他长于诗文辞赋,作品大多是描写乡村的稼穑生活和自然景色。在他的笔下,乡村是那样的恬美、宁静。读他的诗,眼前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几间茅舍,轻烟袅袅,从那幽深的小巷中传出几声鸡鸣狗吠……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在他的诗作中反复被歌咏,洋溢着一种浓郁的宁静氛围。陶渊明还和菊花有着不解之缘,他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联系在一起,贴切自然,形象逼真,以至人们常常将菊花视为君子的象征。其实,陶渊明咏菊的诗并不多,只是因为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实在是太有名了,于是菊花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上象征着高情远致的一种极致意象。
陶渊明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在生时却一直籍籍无名,因为他那清新淡雅的田园文字与当时文坛流行的玄言之风格格不入,直至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诗文作品几乎亡失殆尽。直到他身后一百多年,因为萧统的出现,陶渊明诗文的文学价值才逐渐被世人推崇认可。萧统是后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历史上称之为昭明太子,他主编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今天我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的伯乐,没有他的推崇,陶渊明大概会永远冷寂下去,直至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陶渊明几近亡失的诗文经昭明太子收录后并为之作序,编辑成《陶渊明集》流传至今,从而使陶渊明植立于民族文学之林,成为我国一位伟大诗人且声名远播。早些年我到韩国的一所大学访问,席间好客的主人竟然与我谈起了陶渊明,谈起了在韩国有一位叫百结先生的居士与陶渊明几乎身处同一时代,因淡泊明志浑身静穆,在韩国为后人所景仰,被称为“韩国的陶渊明”。
走出他的纪念馆,我不禁在想,千百年来陶渊明之所以能被后人所推崇,除了他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他能在坎坷辛酸、穷困潦倒的境遇中战胜自我,进而达到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以及面对人生苦难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人。许多来者经历挫折失意后不甘沉沦,纷纷仿效于他,其中包括许多名人志士。“诗仙”李白十分仰慕陶渊明的人格,他的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一脉相承;“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时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还有那位《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白居易,非常景仰陶渊明的为人,曾专程去陶渊明故居凭吊,写下了许多高度概括和赞扬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诗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人格;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也常常与陶渊明神交。
细读陶诗,他那朴素的哲学理念和特有的人生智慧总是给人以思考,他逃避了现实,但积极地面对了生活,给人一种正直和清高的感觉。当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黑暗辞去县令归隐田园时,当他南山种豆后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锄归来时,当他一边赏玩自己采来的菊花一边饮酒赋诗时,这种独特的风景是孤独的,然而从中却焕发出一种从容与淡定!在漫漫人生路上,人们难免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甚至会有难以逾越的艰难与险阻。那么,如何去对待它呢?是感叹时运不济,还是不断进取?陶渊明将“采菊东篱下”的恬淡悠然生活酿成了一杯淡淡的酒,细细品尝,陶醉其中。生活中,人们遇到一些不愉快不如意的事,只要拥有一份平淡且平常的心境,恬适的快乐便无处不在。当然,这里说的平淡不是人生兴味的淡漠,也不是超然事外的冷淡,更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平淡是种子萌芽前的孕育,是山花盛开前的含蓄;平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回味;平淡也是告别无知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终止了浅薄轻狂之后的沉思,平淡就是生活。由此使人想起了泰戈尔,想起了泰戈尔通过诗歌给人们的启示,这位近现代世界文学史上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告诉人们,不要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去流泪,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只要你能正视黑夜,并执着于黑夜的追求,那么,闪烁在夜空中的群星,仍然会给你报答的,它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去勇敢地迎接或追逐明天的太阳。他接着告诉人们,如果你只是为感叹自己的命运而流泪,那么,你不仅得不到群星的启示,也会失去明天乃至更久远的太阳。
陶渊明渴望人生出彩,他在挫折面前的洒脱、平凡与淡定,说明一个人能否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取决于他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而是取决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长满菊花的篱笆下饮酒,悠然远眺云雾之间的南山,感受石涧清泉的汩汩流淌,在一个很低微的位置上开启了中国古典田园诗的先河,创造出了永恒的价值。世人记住了陶渊明,记住了陶渊明笔下那晶莹而典雅、恬淡而素净、谦卑而矜持的菊花。纵然他的生活清贫,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背影在人们的心目中凝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位卑的陶渊明,于落寞中不失进取,于低调中不乏激情,伴随他留下来的文字瑰宝登上了人生顶峰,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
读陶渊明,在飘逸潇洒的田园生活中,我们似乎看到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在逆境中的那份从容与淡定,他所开拓的精神田园将久远地沉积在人们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