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料是宝

老料是什么?老料就是你摸上去,它是温暖的、柔软的。我们做解体维修的时候,会接触到不同时代的材料。从前的人对于木材的用法,以及对待木材的态度,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都能通过材料看得到,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木材的用法上,先代匠人的绝妙之处是现代工匠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在修缮古建的时候,会进到法隆寺和药师寺的塔身之中,塔的内侧与外部不同,进到里边之后它的结构就会一目了然了。从外边看上去无论多么光鲜亮丽的建筑,一进到里边,你会看到大量的木料重叠在一起,但这些木料都是经过计算而重叠在一起的。为了支撑塔身的重量,首先要削出木料的棱,从这些棱子上边就能看到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对待材料的了。那些有癖性的树材也都被很好地活用在了上面,它们有的往左拧,有的往右歪,但都被很有效地用在了塔的木构之中。

这些寺庙自创建以来,适逢大的时代就会有大规模的解体维修。而每到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当时的工匠用了什么样的木材,他们又是怎样对待建筑的,时代不同,这些也都不同。

随着时代的推进,你会发现,越是接近现代,工匠们的思想越是变得不纯净。“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扁柏的特性”,这样的用心已经没有了,已经完全无视祖先用长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以及对待木构建筑的态度。经他们的手营造的建筑,也变成只注重装饰而忽视实际品质的中看不中用的建筑。日本古建中用到的树材不仅仅是扁柏,还有铁杉、榉树、松树,这些树材都会用到。祖先们选择用木构来建造房屋的理由和对待建筑的精神都被遗忘了。近代工匠对待树材的不认真态度,只注重形式的浮躁心理,我们在进行解体大修理的时候都会有深刻的感受。

通过木头上遗留下来的工具的痕迹,我们不但能看到当初建造它们的工匠的技术,同时也能看到他们的精神。我们能透过工匠用锛子锛过的痕迹、凿子凿出的榫眼这些他们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上看出他们的用心。飞鸟时代既没有锯条也没有切割机,但是匠人们不但要把大树锯开,还要再把它们切割成板子呢。因此,如果不了解树材的癖性是不可能完成这些的。不像现在,无论什么树材一概用机器强行地切割锯断。

那时候的匠人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树材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到什么性质的板子。用他们的方法制造出来的板子表面不但光柔滑溜,还会很有力量,柔和但很有韧性。虽说只是一块板子,但是它更大的作用,是要跟周围其他板子契合,同时还要跟支撑它们的柱子以及其他建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完成支撑整个建筑的任务。他们所有的这些考量,在我们做这些古建的解体和修复的过程中,都会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这一切的“用心”和“专心”从室町时代(1336—1573)开始就慢慢地没有了。首先,这个时期的工匠已经不再重视树材的性质。也因此,建筑很容易就腐朽了,不修理的话很容易就会塌掉。而这个现象最严重的时期,是江户时期(1603—1867)。

我在维修庆长年间(1596—1615)的古建时看到了太多的这种情况。那时候,工匠们很有可能深受诸侯百官的压榨,在预算严重紧缩的状况下营造宫殿,因此,已经顾不上自己所建造的这个佛殿是否做到了在“敬仰神佛”、是否能“传达圣德太子的精神”。他们只顾把它好歹建完就算完成任务,而且还要尽可能地省钱。看看那时候匠人们用的钉子就知道了,多细,铁的质量也很差。也许还因为,那个时期内战频发,铁都被拿去造武器了。不仅如此,那个时期的建筑一看就知道,工匠们并没有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去营造一个建筑。

就拿屋檐、塔檐来说吧,从屋檐延展出去的那段木头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前端的部分一定会受到损坏。如果只修理那一小段,对于这种结构式的建筑来说是没那么简单的。但是仅仅因为那么一小段坏了,就更换整个部分又很可惜,而且其实工程量也不小。因此,古代的工匠们想到了把这部分的木材加长,并一直延伸到后边。如果前端腐朽坏掉了,就把那部分锯掉,然后再把缩在后边的拉出来。这样就可以再坚持相当一段时间了。他们懂得如何珍惜并长久地使用树材。

其实这是很小的事情,但这样的小事很容易就被遗忘了。即便知道,如果预算和其他方面被人控制了,那么工匠们只想到完成任务,不可能还有心去体谅该如何使用木材这样的事了。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上边的指令下进行的。

看江户时期的古建和那时候的维修能明显地感觉到,匠人们对待木料的做法是多么散漫,想法也几乎跟现在一样。但是木头是诚实的。你的手艺最终会在它身上留下痕迹,连同你的思想也会一起留下。所以,木头就是这样不可思议,能留下痕迹的。

有的时候,古老的树材会被使用好几次。最初在一个地方用过的木材,在维修的时候,可能又会被用到别的地方。而当时留下的钉子的痕迹,在重建新建筑,或决定建筑样式的时候会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这样的事,只有确实使用了木料和钉子的工匠们才能懂得。我曾经为此没少跟专家学者发生争论。在学者专家们看来,钉子的痕迹能有什么参考价值?而实际上,钉子的钉法每一根都不一样。光调查钉子的排列方法就能了解很多事情。哪种树材在钉钉子的时候,选择什么位置,这些一看就知道了。

古人在营造建筑的时候会使用很多古树。不了解情况的人就会说这是浪费资源,应该节约财政开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就拿扁柏来说吧,它在成为建材之后还在继续生长呢,即使经过了上千年,如果你用刨子刨一下,它那种独特的香气还会出来呢。对古建进行解体的时候,把房顶上的瓦掀开,拿掉镇石,塔的角木竟然能在几天后恢复到从前的形状,所以我们常说树木始终都是活着的。也因为如此,让树材尽可能地发挥它们生命最后的余热才是我们工匠真正的工作。可见古代匠人们是多么会有效地活用古树。

不仅如此,有很多时候还因为它们古老,所以必须要用。年轻的树木砍伐下来以后虽然经过了干燥处理,但还是很任性的,癖性很难被克服。当然了,千年的树也会有千年的癖性。这一点我们人也是一样吧。新的树材不但量少,很多树的树干还有可能是空的。树经过很多年是会慢慢收缩的。作为一个工匠,说实话,我们还是更愿意用那种踏实而稳重的树材。这样一想,古树的癖性就显得柔和多了,它们听话,没有奇怪的个性,用在建筑上是很好的建材。

这样的木材用来做佛龛或者工艺讲究的细活也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些东西需要经得起年代的历练,所以就要选这样的木头。那样的树干表皮的颜色看上去稳重又温和,带着很有品位的色调。而这样的色调只有古树才会有。漆器的工艺品不是要往木胎身上刷漆吗?如果用年份短的树材,水分还没有完全干透就往上刷漆的话,时间一长,这种漆器就会腐烂。但如果是用古树材做的胎体,由于水分已经干透了,所以表面看上去就很光滑和柔软,刷上漆会很温润,不会显得生硬,那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建造木结构的建筑如果不让用老树,那可太不合情理了。“凡是老的都是不好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的树材担负不了重要的使命。如果工匠很长时间不用古材建造房屋的话,就会失去识别古树材身上那种特别的品性和气质的能力,更不可能很好地活用他们。那就太可惜了。这怎么行呢?这么优秀又结实的好材料不被重用的话是罪过啊!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的话还谈什么资源保护呢?那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总之,古材是宝。像宝石和金子那样的资源,挖一挖还是会出来的,但是古树材的资源可是有限的啊。

能够用在建筑上的木料,要想让它达到最合适的干燥状态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时间。但是现在的人等不了这么久,所以那些树刚被砍伐下来马上就把它们制成建材使用了。这么一想,丢弃古树材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