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传统的海洋开发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为中心,是对海洋空间与资源的自由粗放式利用。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深入,海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和水平有了突破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压力。海洋捕捞、海洋运输、滨海旅游及海水养殖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深海矿产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也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协调海洋资源、环境、经济、技术、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依托技术进步和政策创新,推动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沿海各国海洋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俄罗斯在内的海洋大国都纷纷出台了各自国家层面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力求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带动沿海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如日本的《海洋开发规划》,韩国的《海洋21世纪》,澳大利亚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俄罗斯的《国家海洋政策》,加拿大的《海洋战略》《海洋行动计划》,美国的《海洋行动计划》,欧盟的《海洋政策》绿皮书及其具体的产业行动计划《海洋产业集聚对策》《近海风能行动计划》《海洋与海洋产业研究战略》《海洋空间规划路线图》以及英国的《海洋能源行动计划》等,分别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与产业是各国海洋战略的核心。欧盟制定的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绿皮书《欧盟海洋政策》提出了推动沿海经济发展的综合方针,重构了欧盟海洋开发计划;美国的《海洋行动计划》则针对海洋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包括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启动国家近海养殖立法,推动近海养殖业发展,加强对外大陆架海洋能源的利用,并支持近海能源开发等措施;加拿大则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要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改善并支持对现有海洋产业的管理,推动包括近海油气、矿产开发和船舶制造等在内的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海洋运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推动新兴海洋产业、未来海洋产业及临海开发活动的发展,支持与创新性产业部门的合作伙伴计划也是加拿大海洋产业开发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拿大海洋开发政策还注重沿海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其《海洋行动计划》确定了五大沿海海洋资源开发重点区域,并分别制定了区域海洋开发计划;英国最新发布的《海洋能源行动计划》则对包括近海风电、波浪与潮汐能在内的海洋新能源开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划、财政金融、基础设施与供应链优惠政策,以确保国家海洋新能源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海洋开发经验表明:多数国家层面的海洋开发政策不仅包括海洋权益维护及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政策,更着重突出了海洋资源利用与海洋产业开发战略,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层面的海洋开发政策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传统的“陆地大国”,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漫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空间,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却局限于传统的海洋捕捞、海盐及盐化工及港口运输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水养殖、滨海旅游及船舶制造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才有了突破性进展,传统的海洋捕捞、海洋运输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近海海洋资源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进入21世纪,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推动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包括《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等海洋法律,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海洋科技政策以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等推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东南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使海洋经济成为很多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泰晤士河三角洲伦敦、莱茵河三角洲鹿特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新奥尔良、尼罗河三角洲开罗等城市,都是伴随着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开发而迅速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当今世界,仅占全球面积3.5%的大江大河三角洲地区,集中了世界上2/3的大城市,养育着世界80%的人口。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快速崛起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启动都表明,随着大江大河三角洲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加大,必然形成较大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通过集聚要素、膨胀规模、增强辐射,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称为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这里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正处在全面开发建设的起步阶段。20多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这里实施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项目,作为联合国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新世纪初,国家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纲要;2009年1月,山东省省政府在北京组织召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为将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做准备。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8号),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层面上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定位是: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一系列临海经济区规划相继纳入国家战略。此后,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规划及舟山国家海洋经济新区规划也相继获批进入实施阶段,海洋大开发成为沿海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山东省是我国海洋资源大省,海洋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业及海洋装备制造业等居于国内前列。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省内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以上,拥有数十家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涉海科研、教学单位及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第一强省。海洋强国战略为山东省突破传统障碍,统筹海陆发展,实现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1世纪,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竞争的视野转向海洋,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开发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中国在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显著上升。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而要实现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海洋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经验证明,必须走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道路,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同时,《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年均增速将不低于20%,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选择和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承载着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重任,而且也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因此,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发展战略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亟须理论界给出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在此背景下,由王秀海、魏学文同志撰写的《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一书,对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进行了专项性研究。本书是2015年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项目“黄河三角洲(滨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2013年滨州学院重大科研基金项目:山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3ZDW02);2013年度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低碳经济下山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13WF10);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科年度课题:山东省海洋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研究(16-ZZ-JJ-10)项目阶段成果,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分为十章,研究思路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的。

首先,阐述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相关理论。对于该问题,书中主要采取文献梳理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视角,分析海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体系,对比分析海洋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理论界定和现实选择,最终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界定为体现国家的海洋战略意图,关系到国民社会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产业链条高端,具有战略前瞻性、科技支撑性、产业关联性、市场潜力性、新兴产业性、海洋归属性等一系列属性的产业技术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资源消耗低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同时整理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其他理论,有产业发展状况评价理论及模型、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产业布局评价及优化相关理论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为研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所以该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理论界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界定混乱的现状,更是奠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书中主要通过多角度选择论证的思路,为评价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多套科学的选择理论和方法。先是对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搜集和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包括黄河三角洲范围内的海洋高效渔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深海资源开发产业等;然后构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原则、数据选取及标准化;根据现状数据对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找出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我国及各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理论和决策参考。

最后,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该问题,书中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第一,在把握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依据前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提出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主要从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定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国际合作和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构建这几大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第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对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找出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黄河三角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该问题的解决,不仅为黄河三角洲和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套理论体系,也为黄河三角洲及我国其他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应用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