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治理评论(第二卷)
- 黄其松主编
- 913字
- 2021-03-30 20:06:28
四、现阶段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的局限性
尽管乡村旅游扶贫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获得巨大成效,但是在贫困程度深重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和政策难以完全覆盖到相对贫困的人口,面对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众,现有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机制仍显得后力不足,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一)项目开发资金短缺
贫困地区开发旅游项目,本身就存在建设初始成本大、资金后期流动性低等困难。再加上在发展旅游产业之前要对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水电、医疗等基础配套设施状况进行改善,纵然有政府财政上划拨的乡村旅游扶贫资金的支撑,但项目的开发资金来源单一且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当地政府难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从而缺乏资金的乡村旅游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开发状态。
(二)服务管理人才不足
贫困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大部分都外流到就业机会多、劳动收入较高的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外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子因为农村缺乏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放弃返乡,而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也不愿意到贫困的乡村工作。最终导致在乡村旅游中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缺乏服务意识、文化素质较低的普通农民,使乡村旅游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给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资源整合缺乏科学性
对于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政策资源、财政资源、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现阶段的乡村旅游扶贫普遍存在资源僵硬结合的问题。政策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突出环境特色,对人力资源进行利用时不注重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这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缺乏可持续性,易造成返贫现象,不能称为成功的产业扶贫开发。
(四)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大多数是以“农家乐”等休闲游览为主,内容形式单一,游客游览过后便缺乏了新鲜感。尤其是在市场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趋于同质化、商业化,乡村文化传承和本土特色塑造被忽略。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普遍缺乏将乡村本土特色塑造与乡村旅游内容创新糅合在一起的能力,使乡村旅游在众多旅游产品中缺乏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为乡村旅游火热一时便失去了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