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体老板

1.1 盛隆电气的历史与发展

宋学宝 曹珊珊

(摘自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群体老板”共创盛隆电气)

一、创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就在这一年,年仅28岁的谢元德,意识到中国经济改革将给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宽广的舞台。1979年3月,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1979年5月13日,谢元德在枣阳王城镇西门外一块空地里,与几个伙伴一起搭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工棚,挂起了全省第一家农村联合体企业——“513公司”的招牌,从事小型农机具维修、气焊、水泥瓦制作等业务。

大家在工棚旁竖起一块水泥板,写下“为四化建设出力,为人民造福流汗”的口号,作为团队的奋斗宗旨。513公司自成立开始,做的就是社会需要的、生产队需要的、老百姓需要的事。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配套还不完善,谢元德的513公司在枣阳当地常常受到公社的打压,坚信自己做的是正确而有益之事的谢元德越挫越勇,坚持不懈,直到三年后,他办厂的举动逐渐被认可,公司才得以办理了正规的营业执照。

1984年,513公司与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合资创办了鄂北电气遥控设备厂(后更名为“枣阳市开关厂”)。借此机会,513公司也迁至枣阳市,并于1986年更名为盛隆公司,“盛隆”二字借用了家乡圣龙山的谐音。此时的盛隆公司开展了建筑业、运输业、工业的相关业务,谢元德思量再三,认为工业才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1985年,谢元德提出“巩固提高建筑业,补充完善运输业,培养人才发展工业”的口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谢元德尝试公开招聘学生、培养人才。那时,有很多没有考上大学的落榜高中生,谢元德通过严格的考试,把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招聘进来,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作需求。

二、业务发展

盛隆的业务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盛隆最初从事的是配电设备相关业务,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此类业务遵循的是苏联标准;改革开放后,ABB、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巨头进入国门并快速占领了中国市场,相较于国产配电设备,这些外资品牌的产品更轻、更薄、能耗低,因此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些品牌由于体量太大,刚进入中国时不够接地气,服务也跟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盛隆,采取了向国际巨头学本领的策略,逐步成为这三大品牌的授权生产商。例如,获得授权生产ABB配电柜产品,主要的元器件均为ABB品牌,附件可以由盛隆自己生产或对外采购。但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盛隆会在产品的开关数量、回路、集控、管理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的设计。这种合作方式,帮助盛隆开拓了市场,同时盛隆也向外资品牌学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

盛隆的主营业务也逐渐聚焦,开始专注于电气行业。随着电力智能化的发展,盛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通过自主创新,盛隆不再像功能化时代那样跟随外资品牌,而是超越外资品牌,引领着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1991年,刚刚创建的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年后,盛隆电气落户关东科技工业园首批建成的两栋大楼,也标志着盛隆正式进入了武汉市场。1999年,盛隆电气北京研究所成立,盛隆正式进驻北京市场。此后,盛隆电气的业务领域延伸至供电系统,拥有了电力工程资质。由于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供电局标准不同,盛隆电气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专属化的配电工程解决方案。1999年之后的8年间,盛隆电气不断南下、东进、西扩:2004年进驻东莞,2007年进驻上海,2008年扎营重庆,并先后在武汉、北京、上海、重庆、东莞(于2014年8月8日成立广州公司,“南大营”由东莞改为广州)建立“五大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而武汉一直是我国高新制造业的优势地区。早在2011年2月22日,盛隆电气集团武汉公司就已入驻武汉东湖高新区财富工业园内四万平方米的巨型厂房。

盛隆电气致力于成为电气制造业的领军企业,在智能配电及分布式微电网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智能电网领域,盛隆电气获得了50多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15年,盛隆电气获得国家工信部一级服务商资格,并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盛隆电气集团武汉公司从2012年起连续五年当选武汉百强企业、2016年当选湖北省百强企业。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盛隆的业务延伸至周边国家。目前,盛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均有销售和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