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有很多种,本书可以称为“新概念大学语文”。“新概念”的定位与释义是:其一,“语文”≠“文学作品”选集;其二,“语文”≠“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其三,“语文”=“语言”(能力)+“文学”(素养)。

本书的框架体系由3大板块,13个单元,87篇古今文学经典,8个语言知识通论专题,12种常用文体例说构成。内容包括:上编,文学作品导读;中编,语言知识通论;下编,常用文体例说。其中,通论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阅读、检索8个专题,涉及语言知识与应用;例说包括常用文体12种,分属“新闻与行政”、“艺术与学术”两大类。

文学作品导读部分选文定篇的原则:一是精选具有经典性与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二是尽量避免与中学阶段所学篇目重复;三是古代部分以作者生活时代排序,现当代部分以作品发表年代排序。文学经典篇目不再包括外国作品,理由是翻译文学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文学。所谓语文,文学素养的前提是有语言能力,为此,我们既系统又概括地安排了8个专题,这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方面算是我们的一个尝试。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艺术类的常用文体也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意义,我们为此特留出篇幅,增加了解说词、对联、剧本、书评、微型小说5种文体的说明。撰写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也是语言能力与水平的一个综合检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教材特别安排了相关专题,可视为我们的又一个尝试。

语文,在学科体系中找不到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唯一的学科身份代码。它既跨学科、跨领域,又有一定的独立地位。语文,人文内容无所不包,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是文明历史数千年的积淀,也是无数学人接力跑的集成。在这个超大知识数据库中,各种信息由谁先输入、为谁所专属,已经很难截然分开了。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学习并得益于学界丰厚的学术成果,在此诚致衷心感谢。尽管我们参考必注所出,以示不敢掠美,但还不能说绝无遗漏。若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出修正。

本书编写组成员主要来自以下10省市23所高等院校:河北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石家庄学院、保定学院、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塔里木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西大同大学、运城学院、江南大学、邯郸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阳泉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大学、河北工程大学。

这部教材的编写,先后得到了许多专家与朋友的指导、关心和帮助,其中有郭健(河北工业大学),徐建民、张燕京(河北大学),吴格明(江南大学),王剑虹(北京师范大学),阮鸿娇(河南大学),黄建才(华北电力大学),陈庆春(保定市文广新局),等等,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姜剑云

201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