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内外反贫困理论及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贫困界定研究现状分析

学科和思想体系不同,对于贫困的解释也就各不相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理解和描述贫困的角度也会各有差异。贫困既可以从生存、经济和人文的角度来定义,又可以从绝对和相对的角度来理解,还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短期和长期的比较来分析,从而得出各有差异的定义。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界定贫困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对于贫困的界定,必须根据特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角度对贫困进行定义。

2.1.1 生存贫困、经济贫困和人文贫困

生存贫困是指从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出发,为维持生存所予以的界定。人们早期对贫困的认识主要是基于生存意义上的。其中较经典的定义是朗特里于1899年所给出的定义,他认为贫困就是指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够维持其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的一种状态。

经济贫困是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发展,人们开始主要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也逐步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化,学者们侧重研究“相对贫困”“绝对贫困”“贫困标准”“贫困线”等问题,如何对贫困进行测度,如何进行对比研究,贫困指标是否可行和便于操作等问题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人文贫困是指人文意义上的贫困。由于贫困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发现,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经济以外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贫困问题不仅需要从经济角度考虑,也需要从经济以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国际社会目前主要倾向于从“人文发展”角度来对一个国家的贫困程度进行度量。“人文贫困”的概念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该概念不仅考虑了人均国民收入的因素,同时考虑了生活环境质量、卫生、教育、人均寿命等因素。这一界定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国民的生存状况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贫困”的标准来对贫困进行衡量,贫困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总体表现。

2.1.2 广义贫困和狭义贫困

贫困按内涵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狭义贫困就是通常所指的经济意义上的贫困,而广义贫困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除了通常所指的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同时还包括文化、社会、环境、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广义贫困不仅仅涉及人口的经济状况,还包括生存环境、生存寿命、医疗、营养、教育、就业等多方面的状况。狭义贫困则单纯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贫困人口很难在经济上将生活维持在最低水准这样一种状况。在《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对贫困进行了定义,该定义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增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贫困的概念也逐步发生变化,原本狭义的纯经济层面的定义逐步转化为综合考虑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多层面的广义的定义。《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对1980年给出的贫困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贫困是指缺少达到生活水准的能力,同时指出,考虑贫困问题既要参考经济指标,同时还要考虑生存环境、人口寿命、医疗状况、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就业情况、受教育机会、儿童入学率等其他社会、福利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1995年3月,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一份宣言和行动纲领,这份宣言和行动纲领将贫困定义为一种状态,并认为这种状态不仅要看贫困主体的收入情况,同时还要考虑贫困主体是否能获得基本的社会服务。

2.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也即生存贫困,特指个人或家庭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下,无法依靠劳动所得或者其他合法收入,来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物质条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难以保障,生命延续受到威胁。从生产角度而言,个人或家庭如果缺乏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就很难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更难以进行。从消费角度而言,个人或家庭如果缺乏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满足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没饭吃,没有衣服和住房避寒,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相对贫困是以给定时间和给定社会来下定义的。亚当·斯密(1776)将相对贫困定义为缺乏生活必需品。所谓必需品则是指“按照该国习俗,有地位的人们(即使是底层的人们)缺少它们便不能过像样的生活的所有物品”。显然,从这个定义中可知,相对贫困是指温饱得以解决,可进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但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标准,扩大再生产能力没有或弱的状态。随着该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过像样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也会随之增加,摆脱贫困所要求的收入水平也必须随之增加。

2.1.4 短期贫困和长期贫困

短期贫困是又称暂时贫困,指贫困主体经历的短期内的能力剥夺。长期贫困则指贫困主体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能力剥夺。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短期贫困比长期贫困更加广泛,因此传统的贫困理论更重视关于短期贫困的研究。长期贫困的研究主要关注于贫困的动态分析以及人们随着时间摆脱贫困的路径研究,除了关注贫困人群的收入指标外,更多地关注贫困的多维指标。长期贫困的发生一般具有地域以及职业的特征,人力资本发育缓慢和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其主要特征。我国的国有林场贫困从时间维度而言,就属于长期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