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场自问自答的采访

自问: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创作地产营销类书籍,你的创作动力从何而来?

自答:《改变地产策划人命运的23堂课》是我的第一部地产营销作品,《最受欢迎的地产营销课》是第二部,两部作品时隔一年,之所以如此快速地创作本书,是因为《改变地产策划人命运的23堂课》上市后取得强烈的反响,这让我深刻意识到,面向万千同行平和而友善地分享自己的操盘经验,是件成就个人价值和实现市场价值的好事。

中国地产发展二十余年,数以百万计的从业人员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无数价值连城的经验和智慧都存放在个人的大脑里。没有分享,造成智慧流失;没有传播,经验无法复制,这确实令人叹惜。

每次,我到新华书店,站在地产图书的专柜前,总会心生感慨,数以百万的从业人员的“成长食粮”,也不过是区区一小柜图书,而在这一小柜图书中,主讲营销策划的图书更是屈指可数。存量极少的地产营销类书籍中,绝大多数又是理论汇编、令人难以卒读的教材。真正与时俱进、内容亲切、崇尚实战、学以致用的图书难得找出两三本。百万从业者,两三本可读好书,这种现实也多少反映出地产行业的特性,在喧哗而暴利的背景下,真正能够潜心创作,忍受清苦,认真分享的人实在太少。

巨大而空荡的市场,首部作品市场初探后的成功,这些因素给我提供了更大的创作动力。同时,也让我有一个新的职业定位,我要成为“地产知识的分享者”。前10年我在不同城市操作不同类型的项目,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与教训,现在我准备用数年时间把自己所得、所思、所学、所悟体系化地创作成书,给不足两人宽的地产书柜增添一些闪亮之作,也算不枉费自己曾经的拼搏岁月。


自问:为什么你把本书定义为“营销文学”?

自答:目前市面上的营销读本大多由国外作品翻译而来,各种绕舌的名字、不熟悉的案例背景、文化的差异……让我们掩卷长叹。如果一本书需要你耐着性子才能读完,我们很难想象它会对你有什么帮助。我认为评判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是,首先要易读。

营销文学,就是为了增加图书的可读性而来的。经济学、历史学领域都有许多好读的经典作品,而营销学却几乎没有。“营销文学”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当然这个概念非我原创,却受益于本书的创作,因为本书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本地产营销文学作品”。华采文章,生动修辞,直抒胸臆,寓教于乐,这些能有效改善地产营销类图书灰冷的面目,使其回归到一个多彩的、生动的、快乐的世界。

我想就算是地产营销的门外人士阅读本书,也不会觉得生涩难懂。如果是有一定经验的同行,读本书如同喝牛奶一般,会一口气把所有营养喝进去,并吸收完。

易读不是一本书的终极追求,而应该是起码要求。一本真正的好书除了易读之外,还应该好用。这是一本“上午读完,下午就能用”的书,为了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我在创作的过程中,特意融入了大量的案例,有些案例一定是你经常遇到的,有些案例也一定是你将来会遇到的,对于每个案例的剖析,我都努力为你还原现场,让你有机会更接近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每个案例都代表一个普通性的道理,让你有机会畅快地吸取案例中所蕴含的所有精华。


自问:为什么要以问与答的形式创作本书?

自答:我在决定创作这本书时,就一直在思考其结构形式。我需要抛弃长篇大论,需要舍弃论文著述式的呆板无趣,什么样的文本结构能够令人易读又易懂?当我看到超级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时,便豁然开朗了。

让好奇不再孤单,让营销不再复杂。本书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传授地产营销知识,一个问题代表一种思路,一个答案揭示一份真相。越是出其不意的问题,越有利于迅速打开知识的奥妙;本书共分6章,涵盖58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微课堂,涉及行业、职业、产品、广告、推广和价格。以完整的营销理论架构、最生动透彻的方式,传递出最实用的营销知识。

一问一世界,一答一乾坤,问与答的文本形式,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能够更加直白地展示地产营销的各种知识。同时,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来分享知识也日益流行,有一个名为“知乎”的网站,它追求“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网罗大量知识精英,成为知识探索的热土;百度的“知道”栏目和腾讯的“我爱问编辑”版块,都是以问答来分享知识的最好例证。


自问:为什么你要用“快乐”与“快速”形容地产人的成长?

自答:本书的副标题“让你快乐而快速地成为一流的操盘手”中所谓的快乐和快速,是我对成长的追求。都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试想,如果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充满太多苦难,其内心往往脆弱,甚至极端。快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提升学习的趣味,让成长更有质量。我经常对周边的人说:“如果你对地产营销失去了探索的兴趣,那么我劝你离开,越快越好。”

想成长,快乐是必须的,不快乐的成长是有毒性的。为了让你快乐,我在创作本书时,摒弃了所有的图例、表格、数据,我知道这些东西冰冷无趣,容易扼杀你的阅读兴趣;为了让你快乐,我通过一个个出其不意的“为什么”,去激发你思考,让你尝到探索的喜悦;为了让你快乐,我采用了“文学式”的创作手法,让你轻松步入复杂的营销世界,去品味成长的乐趣;为了让你快乐,我写了很多的真实案例,让你在林林总总的案例中,轻易地接近营销的真谛。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一直想象着你就坐在我对面,我时常告诫自己,要以最平和的语气、最通俗有趣的方式讲出最实用的知识。因为,你一旦掏钱买了这本书,我就需要对你负责,我需要讲得全面,以帮助你构建起完整的营销知识体系;我需要一切从你的需求出发,以帮助你解决实际的工作难题,当然,我还需要讲得生动透彻,不能让你对我的讲述感到厌倦。

我相信,我的努力能够得到你的认可,只要你的阅读和学习是快乐的,那么,你就离快速成长不远了。


自问:为什么书名叫“最受欢迎的地产营销课”?

自答:有一句网络名言说,每个大爷都是从孙子走过来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常回望自己刚入地产营销大门时的情景,那时我四处张望,好奇而紧张,我把那种状态比喻成“知识小偷”。现在,自己的身份已然不是“孙子”,也不是颤颤巍巍的“知识小偷”,但是,我却深刻记得当时自己多么渴望得到一本好书的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展示地产营销世界的真实面目,全面地解答我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惑。当时,就特别笃定地认为,如果真有这样的书,我一定奉为至宝。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始终不忘初衷,力求让本书成为“最受欢迎的地产营销课”,我相信它能够做得到。

除此之外,本书有58个“为什么”,其中许多问题是我面向万千地产营销人征集而来的,所有问题都具有代表性,每解答一个问题,都是在为你成长道路中扫去一个石块。58个问题集合在一起,能够清除一个群体的集体困惑,我认为,一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图书,一本根植于大众又全心全意服务于大众的图书,没有理由不受到欢迎。


自问:为什么从《改变地产策划人命运的23堂课》到《最受欢迎的地产营销课》你都坚持使用第一人称创作,你认为读者会怎样评价你的作品?

自答:在“教材类”或“工具类”的图书中,使用第一人称创作的作品并不普遍。我之所以坚持使用第一人称,从这个细节也体现出我的一种创作追求— 有温度的表达,负责任的创作。

《改变地产策划人命运的23堂课》和《最受欢迎的地产营销课》同为“地产课堂系列”,两本书的风格迥异,内容也互不相同。两本书形成良好的互补,能有效拓展知识的纵深。第一本通俗浅白,涉及内容丰富,面较广;第二本聚焦于6个方面进行探讨,点较深。因此,两本书一起阅读,可实现“点”与“面”的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进入市场后,它就已经不属于作者而属于读者了。第一本我可以从当当网、亚马逊等网站看到读者的评价,也可以从读者的来信中看到反馈。整体而言,评价尚佳。第二本虽未入市,但是,我对它的前景更为乐观。虽说读者如何评价我的作品是读者的自由,但就我个人而言,能够听到“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的评价,我就深感欣慰了。


自问:为什么都说创作是条不归路,请问你下一部作品什么时候问世?

自答:创作有瘾。当我写下第一个字时,我就惦记着这一篇什么时候完成;当我写完这一篇时,我又惦记这一章什么时候完成;当我写完这一章时,我又惦记这一本书什么时候完成。当我写完第一部书时,我又开始惦记下一本书该写什么,什么时候完成。我就在这无限循环的惦记中,耗费心神,欲罢不能。

正如乐嘉所言,写作真是一件折阳寿的事情,因为作者会时时刻刻挂念此事,一部作品长达数十万言,漫长的创作过程,对作者身体和心理都是莫大的挑战。创作之所以有瘾,就在于作品完成之后的全身心舒坦的快感,在于作品入市之后与读者互动的成就感,这种种感受将迅速掩盖此前创作路途中的各种煎熬,让人觉得折多少阳寿都值。

至于下一部作品何时面世,我想会很快。因为我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至于下一部作品会写什么,或许与文案有关,或许与商业地产有关,或许与这些都无关,但是,不论我写什么,都一定与营销有关,这一点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