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研究调研概要和创新点

(一)调研概要

本课题组主持人清华大学解安教授对南平机制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2008年11月,受国务院研究室委托,清华大学与福建省委、省政府组成课题组,共同开展对南平机制的研究,力图通过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总结,寻找一条有效破解“三农”问题之路。

课题组召开了二十多次会议(含专家研讨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实地调研,多次访谈了南平机制的创始团队和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农办、省科技厅和南平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其管辖的10个县市的相关领导,并多次开座谈会与下派干部、下派单位、接收单位等进行深度交流。2009年9月,课题组深入南平市,在该市管辖的10个县市随机抽取了6个县市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研。发放问卷共3000份,收回问卷2999份,有效问卷2102份。其中,农民1267份、科技特派员199份、下派村支书96份、企业助理74份、流通助理96份、金融助理88份、下派单位108份、接收单位(企业)72份、接收单位(行政单位)102份。

截至2009年年底,南平共向农村下派干部1万余人次。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对科技特派员的满意度达95.17%;对下派村支书的满意度达91.67%;对企业助理的满意度达74.92%未在龙头企业工作的农民有的不了解情况。;对流通助理的满意度达93.05%;对金融助理的满意度达93.81%;接收单位(行政单位)对“五路特使”的满意度达99.02%;龙头企业对企业助理的信任度达97.22%;下派单位愿意继续支持下派的占84.26%。文中所用数据均为本课题组几次实地调研,尤其是2009年9月以问卷方式对南平市10个县市随机抽查6个县市所得。

南平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机关人才闲置和农村人才匮乏的矛盾。下派干部这一外力的注入,很好地发挥了“嫁接”效应,有效激活了农村经济的细胞,激活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赢”效果,有效地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二)创新点

1.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分析

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南平机制的做法与成效进行纪实性的解读和分析,从理论的高度对“南平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较少。本著作以十多年的跟踪调研和两千余份有效调查问卷为基础,在对“南平机制”和其他相关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经济学城乡二元经济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等为理论支撑,从理论上分析了当前在中国实施以“南平机制”为蓝本的人力资源反哺策略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等,弥补了在现有“南平机制”相关研究中缺乏理论分析的不足。

2.强调人力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的核心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被强调得很多了,但人力资源的地位一直没有被凸显出来,本著作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南平经验为实证,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的核心”,指出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流动其核心是人力资源的流动,人力资源的流动能够带动大量其他资源的流动,突出了人类经济活动中资源流动的本质。

3.构建了“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新模式

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在城乡二元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多强调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尽管后来农业和农村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该理论分析框架。本著作以“南平机制”为样本并参照各国对农业支持政策,构建了一种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互动的双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弥补了资源单向流动发展模式的不足,为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4.提出“人力资源反哺论”

本著作在总结南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落实不力的原因在于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反哺。鉴于此,本著作提出“人力资源反哺论”,强调中国当前的“反哺”应以人力资源的反哺为核心,对农村着重“人”的多予,以此带动大量其他资源下乡并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促进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