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会计学习指导(第3版)
- 陈国辉 陈文铭 孙光国
- 7296字
- 2024-11-02 08:22:16
六、教材练习题解答
(一)思考题答案
1.[参考答案](1)会计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但这一概念的涉及面过于广泛且很抽象。在会计实践中,为了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各种分门别类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由此就形成了会计要素。
(2)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企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这六大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① 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单位,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② 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是构成利润表的基本单位,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2.[参考答案](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①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②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③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参考答案](1)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2)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不能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4.[参考答案]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1)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3)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5.[参考答案]负债按照其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等,其中应付及预收款项包括应付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和预收账款等。
(2)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其中,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此外,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予以反映。
6.[参考答案](1)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2)所有者权益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具体反映在基本会计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7.[参考答案](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实质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产出过程,即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而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等。
(2)我国的会计制度中对收入的定义是狭义的收入,一般指的是营业收入。应该予以强调的是,上面所说的收入是指狭义的收入,它是营业收入的同义语。广义的收入还包括“利得”,即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罚没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
(3)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我国的会计制度中所说的费用与收入是对应的,也是狭义的费用,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成本和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损失”,即营业外支出。
8.[参考答案](1)收入的特点有:①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从偶发事项中产生;②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③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费用的特征有:①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② 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③ 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9.[参考答案]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成本,在某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从两者的定义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生产成本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而言发生的费用,而期间费用则是对于某一个会计期间而言发生的费用。
10.[参考答案]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利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其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成果。营业利润是由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和投资净收益计算得出的。
(2)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产生的各种经营成果的总额,它包括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和非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
(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税后利润。
11.[参考答案]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会计要素,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是资金运动的一个具体过程,每一资金运动过程都必然涉及相应的会计要素,从而使全部资金运动所涉及的会计要素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就可以通过会计平衡等式表现出来,这种平衡等式就叫做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设计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12.[参考答案]会计事项的发生会对有关的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事项的发生,仅引起等式一边发生增减变化,但增减金额相等,总额不变。具体又可分为五种情形:①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即资产方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②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③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④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增加,而所有者权益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⑤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而负债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
(2)会计事项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都发生同时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但增加或减少的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而两边的总额或增加或减少。可分为四种情形:①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亦增加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②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增加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③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亦减少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④ 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减少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会计事项的发生对基本会计等式的影响属于哪种情形,均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13.[参考答案]收入、费用的发生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企业收入的取得,或者表现为资产要素和收入要素同时、同等金额的增加,或者表现为收入要素的增加和负债要素同等金额的减少,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2)企业费用的发生,或者表现为负债要素和费用要素同时、同等金额的增加,或者表现为费用要素的增加和资产要素同等金额的减少,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3)在会计期末,将收入与费用相减得出企业的利润。利润在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以后,留存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转化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要么是资产要素相应增加(或减少),要么是负债要素相应减少(或增加),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由于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实质上都可以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但扩展的会计等式始终保持平衡。
14.[参考答案](1)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
(2)会计核算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资金运动也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面对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首先得到解决。例如会计核算的范围有多大,会计为谁核算,给谁记账;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会计应该在什么时候记账、算账、报账;在核算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计量手段等。这些都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条件,即有必要确定会计假设。
15.[参考答案]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2)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只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及方法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3)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等原则。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4)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也便于综合。因此,会计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前提。
各假设之间的关系为: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和全部会计原则的基础,如果不划定会计的空间范围,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又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会计假设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否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确定会计原则的基础。
16.[参考答案]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都不是法人。
17.[参考答案]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中外各国所采用的会计年度一般都与本国的财政年度相同。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
18.[参考答案]在我国,要求企业对所有经济业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若企业的经济业务有两种以上的货币计量,应该选用一种作为基准,称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则称为外币。我国有关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19.[参考答案]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
凡是确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主要包括:
(1)符合要素的定义。有关经济业务确认为一项要素,首先必须符合该要素的定义。
(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
(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可靠计量,确认就没有意义。
20.[参考答案]计量是指将符合会计要素确认条件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某一会计要素以确定的金额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会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其中,会计计量在会计确认和报告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21.[参考答案](1)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2)混淆二者对企业损益的计算的影响:如果一项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出现当期利润虚增而资产价值偏高的现象;如果一项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则会出现多计费用少计资产,以致当期利润虚减而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22.[参考答案]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实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必须考虑预收、预付和应收、应付。由于企业日常的账簿记录不能完全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而需要在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使未收到款项的应计收入和未付出款项的应付费用,以及收到款项而不完全属于本期的收入和付出款项而不完全属于本期的费用,归属于相应的会计期间,以便正确地计算本期的经营成果。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比较复杂,但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比较合理、真实,所以适用于企业。
(二)练习题答案
1.资产类项目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预付保险费、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
负债类项目有:应付账款、短期借款、预收货款、应付福利费、长期借款。
所有者权益类项目有:实收资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收入类项目有:服务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费用类项目有:购货运费、管理费用、所得税、产品销售成本。
2.(1)资料中各项目的类别和金额填列如下表所示。
(2)从上表知,资产合计数为893000元,负债为118000元,所有者权益为775000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符合会计基本等式。
3.基本会计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万达公司20××年期初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400000-100000=300000(元)
(1)利润=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450000-50000-300000=100000(元)
收入=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费用=100000+75000=175000(元)
(2)本期投资的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20000元
利润=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投资增加
=450000-50000-300000-20000=80000(元)
(3)本年投资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30000-20000=10000(元)
利润=450000-50000-300000-10000=90000(元)
4.(1)A.60000
B.61000
C.375000
(2)流动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材料
=1000+27000+35000+52000=115000(元)
(3)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375000-23000-240000=112000(元)
(4)净资产=资产-负债=375000-112000=263000(元)
5.(1)① 导致资产方项目此增彼减,固定资产增加金额为30000元,银行存款减少30000元,故不影响资产总额。
② 导致资产项目原材料增加10000元,而同时导致所有者权益项目实收资本亦增加10000元。
③ 导致资产项目银行存款减少5000元,而同时导致负债项目应付账款亦减少5000元。
④ 导致资产方项目此增彼减,银行存款增加金额为8000元,应收账款减少金额为8000元,故不影响资产总额。
⑤ 导致所有者权益项目实收资本增加50000元,同时导致负债项目长期借款减少50000元。
⑥ 导致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实收资本增加金额为20000元,资本公积减少20000元,故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
(2)资产总额=375000+10000-5000=380000(元)
负债总额=112000-5000-50000=57000(元)
月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产-负债=375000-112000=263000(元)
月末所有者权益总额=263000+10000+50000=323000(元)
6.提示:(1)不正确。张新从事务所取钱用于私人开支,不属于事务所的业务,不能作为事务所的办公费开支。这里,会计人员违背了会计主体假设。
(2)不正确。6月15日,编制6月1日至15日的财务报表是临时性的。我国会计分期假设规定的会计期间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因此,违背了会计分期假设。
(3)不正确。我国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如企业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要求企业对所有经济业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因此,该事务所直接将2000美元记账,违背了货币计量假设。
(4)不正确。计提折旧前后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这违背了会计上的可比性原则。
(5)不正确。购买计算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其成本,不能一次作为当期费用,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6)不正确。预收的审计费用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应先计入负债,等为对方提供了审计服务后再结转,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7)不正确。按照谨慎性原则,应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该事务所未计提。
(8)不正确。预付报刊费,应在受益期间摊销,不能计入支付当期的费用,这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7.①——C ②——H ③——G ④——E ⑤——A ⑥——D⑦——B ⑧——F
8.
9.提示:该杂货商经营一年实现净收益为9336[110820-70440-3744-(6000-4800)-15600-10500]元,年末资产额为66900(2100+4800+60000)元,负债额为2400元,低于流动资产额,杂货商财务状况良好。如果不计算折旧,该杂货商的净收益为10536(9336+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