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新零售”是大变革的序章

穆胜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Thinkers50思想实验室(中国)秘书长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诚如范鹏所言,“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新零售的兴起,已经是正在发生的未来。但是,“新零售”绝对不仅仅是零售领域的变化,而是又一次大变革的序章。

其实,在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之前,to C市场的万千变化已经呼之欲出。原来胸有成竹的流量电商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带头大哥”已经吹响了自我革命的号角。难道,又一轮的商业逻辑迭代已经不期而至?

在我的研究体系中,互联网商业世界分为需求侧的“商业互联网”和供给侧的“产业互联网”。前者是从零售终端向上游延伸的若干环节,负责挖掘用户需求“形成订单”,最典型的就是B2C、C2C电子商务、O2O服务、在线消费金融等to C业态;后者是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向下游延伸的若干环节,负责组织资源“实现订单”,最典型的就是B2B大宗电商、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to B业态。当然,两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反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甚至,也有一个在线平台打穿两段的C2B、C2M业态。

所以,如果从这个结构去看互联网商业世界,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如此有趣。2015年,不少人大呼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即将来临,后来看到的却是无数倒下的B2B和C2M。大量事实证明,一来产业链“水太深,做不透”,二来有的商业逻辑根本就是错误的。2016年,正当大多数人高呼消费互联网的“格局已定”,大流量入口之外再无风口(除了摩拜这类“现象级”商业模式)时,却发现IP电商、社群电商、新场景电商悄然兴起,马云也高呼“新零售时代来临”。

大家的判断都没有错,因为大家的商业逻辑清晰,当变量有限时,答案一定是正确的。但错就错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量太多了,而且不断冒出新的变量,此时,你的商业逻辑必须不断迭代,否则就不能包容那些变量,更无法预判未来。试问,当VR、AR技术兴起,难道交互用户的场景不会发生变化?当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一代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时,难道用户购买的行为模式不会发生变化?当价值观多元,细分族群无处不在时,难道用户购买的偏好不会发生变化?

在经济学领域,是“需求引致供给”还是“供给引致需求”,一直都存在争议。但我坚信,在互联网时代,“需求引致供给”是必然的真理。道理很简单,消费端用户的力量崛起了,他们手握财富、信息对称,面对丰饶的产品,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上帝”。正因为如此,不少投资机构才“死赌消费升级”。

于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开始发生,从“商业互联网”蔓延到了“产业互联网”。“消费变革”导致了“渠道变革”,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成了大趋势,一两个平台充当流通环节,原来的深度分销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渠道变革”又导致了“生产变革”,大规模定制成了先锋企业的进化方向,当用户需求直连供应链,“0成品库存”成了可能。一切都在变,从用户手握鼠标开始,整个供应链条就必须重组,才能跟得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

如果说,用户是那个解互联网商业逻辑难题的“题眼”,那么,用户究竟怎么了?毫无疑问,必须要窥视零售端才能发现其中玄机,而范鹏这本书就是要给出这个答案。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若干精彩的地方都切中了时代的节奏,值得细细品读。这里列举三点:

其一,范鹏提出,“新零售是围绕着消费体验的零售革命,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义特征”。这个定义我很赞同,在我2014年出版的《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一书中,就提出“体验感”是互联网时代所有商业模式的终极目的。而范鹏更详细陈述了这种体验感,将用户的诉求定义为一种“女性主义特征”,这是非常准确的。其实,在这之前也有人提出“湿营销”“右脑时代”等概念,无非是说明感性的要素在消费环节会越来越突出。但范鹏用“女性主义”来隐喻变化,认为新零售是“玩场景、玩数据、玩情怀,打造有趣、有心、有爱的零售体验”,从概念上无疑更有穿透力。

其二,范鹏认为,“用升维打击的思想,为零售企业给出一个‘新零售之锥’的升维体验商业模式,即通过消费场景、数据赋能和会员营销三个维度的叠加组合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这个解释也很贴切,互联网连接万端,让企业能够由“卖产品”升级到“卖解决方案”,升维攻击是必然的,而用户需要的也正是“解决方案”。这里,范鹏实际上将新零售解释为“温度+理性”的混合体,温度是消费场景和会员营销,而理性则是数据赋能。当然了,三个路径之间也有交融,共同支撑了一种立体的解决方案。

其三,范鹏没有仅仅就新零售而谈新零售,而是看到了后端供应链对于消费场景的支撑,探讨了时下热门的S2b模式(实际上完整的应该是S2b2c)。零售不仅仅是场景,更是后端柔性供应链的强力支撑。只有这条柔性供应链才能“赋能”于c,为c提供极致体验。我将新零售说成“大变革的序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产业互联网和商业互联网是浑然一体的。当然,范鹏在这里将后端的柔性供应链总结为“超级数据中心和资源平台”,也是可圈可点的。我在2016年的《云组织》一书中,就提出资源的在线“云化”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延展到整个供应链范畴,供应链才可能柔性。

总之,范鹏这本书从时下大热的“新零售”的视角切入,有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有让人瞩目的新鲜概念,有比较落地的方法论,的确可以算得上是当下鲜有的诚意之作。具体还有哪些精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留给读者们去发现了。

但是,我依然要提醒范鹏的是,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是一个漫无边际的海洋,仅仅从一个海域切入,的确能够看到精彩,但却不能够洞悉全局,掌控未来。正如,不少的企业家看得见商业模式的迭代方向,但自己的命令却“出不了办公室”,组织犹如一个体态笨重的胖子,看得见栏,跨不过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进入组织模式的研究,这又是一个新的海域。说到底,这个时代要求观察者们在海洋里“跨界”,要跨越不同的海域(专业)去思考解决方案。当然,这就对范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他不断“升维”。

回想起来,范鹏是我最先“手把手指导”的两名学生之一。几年光景过来,同期与他进入咨询行业的年轻人,多数已经离开了这个“挑战极限”的行业,开始寻求安逸与稳定,而他却一直坚持,从未动摇,不忘初心,俯首前行。他的努力,我看得到;他的成绩,我由衷高兴。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从他闪光的眼睛中就可以看出。我想,一个人如果不热爱一个事物,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持之以恒。

不久前,范鹏鼓起勇气告诉我:“穆老师,您知道吗?我写文章的启蒙就是从拆您的文章开始的,您的文章我都基本都能背下来了。”

我笑着问:“哪些文章?”

他认真地说:“所有。”

我一个月要写若干专栏和深度长文,大约在3万字以上,他居然能够把每篇都“拆”下来,还几乎能背下来。我一时无语,仿佛看到了凌晨4点在洛杉矶球场苦练的科比。

他又说:“知道您很忙,但能帮我的新书写篇序吗?”

我笑了:“为什么不呢?”

请记住这个叫范鹏的年轻人,他配得上所有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