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大学生掌握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案例】

某单位有位基层职工,多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早来晚走,公共位置的卫生常年打扫,赢得大家公认的好评。因为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被选为区人大代表。后来,领导研究决定提拔这样优秀的员工做领导者,担任了总务处长。成为管理者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原来的习惯,遇到小事无论是哪个部门的,能自己完成的就默默地做完。态度和蔼、从不恶语批评。结果总务处工作没有做得很优秀,原来的个人“模范”光环也逐渐消失,大家反映,对他不好进行评价。说他个人不好吧于心不忍,作为领导依然保持勤勤恳恳事必躬亲的习惯有口皆碑;说他好吧又有些违心,因为没看到他的工作魄力和给部门带来的效果。

(本案例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案例分析】

类似的现象很符合中国的国情现状,将劳模适当地重用似乎符合情理,其实这里也有一个认识误区。

一个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每个位置上需要的管理功能是不同的。并不是说,各个岗位都需要方方面面都优秀的人,也不是某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点,就意味着换个岗位依然优秀。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指挥员可能是风风火火、不拘小节的,此时此刻需要的是他具有的不怕死精神和灵活机动的经验。反之,一个具备有条不紊办事习惯的人,在司令部做参谋是优秀的,把这个优秀人才派往前线,就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这位劳模在管理自己方面是优秀的,但在管理别人方面不一定是成熟的。他的道德品质是优秀的,但管理素质不一定是全面的。他做普通工作无愧于先进工作者这一荣誉,但做管理者不一定就是才华超众的。

由此看来,个人品质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修炼,但是,科学管理技能却需要培训、学习才能获得,然后在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经验的沉淀,最终实现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也许这个劳模一直没有做领导者的想法,只是习惯于服从指挥接受了命运安排。如果作为有理想、想承担管理责任的人,就有必要事先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管理学知识,思考追求理想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并自觉地进行培养提高。当官不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歪风邪气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更不是管理之道。机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不仅仅是要求主观做好准备,而是机会只给予准备得合理、懂得管理、能力出众的人。

1.3.1 管理学概述

1.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人类长期从事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的交叉学科。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由于管理领域的不同,人们研究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专门的管理学科,如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管理、旅游管理、教育管理、医院管理、军队管理等。

2.管理学的本质

管理学属于综合性边缘学科,涵盖了多门学科,并有机组合,如图1.2所示。

图1.2 管理科学结构图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

第三,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信息共享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新型的组织结构,如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管理等。

第四,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

第五,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

第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不仅科学的研究会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且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

3.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有如下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做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2)综合性。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也称实用性,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4)社会性。管理学的社会性是由管理学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都反映特定阶级的意志,维护其根本利益。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对资本主义的管理,人们也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5)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研究对象包括管理规律、管理思想、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生产力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社会需求,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

(2)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处理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3)上层建筑方面。主要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理念等)、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2)现代管理的一般原理与原则。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例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

(3)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主要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此外,还要研究管理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

(4)管理者及其行为。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5)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目标所不可缺少的,因而它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管理的方法很多,如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

6.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1)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任何管理现象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用历史研究法研究管理,可以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一切管理思想和流派,了解管理的实质所在。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对彼此有某种关联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来加以研究,便于全面地比较、分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3)抽象研究法。抽象研究法是指在认识与研究某一个对象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撇开某些具体的、次要的方面、因素或属性,并将对象的本质关系、属性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方法。即从大量的材料中取得感性认识,经过分析上升到抽象的范畴,得到具体、有益的结论。

(4)调查研究法。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考察,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明确事物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总结出管理的原则、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6)定性与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是对管理对象的现象、性质或类型进行分析,判断管理现象的客观属性和客观联系。定量研究是对现象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并用数量表示出来的研究方法。前者可以界定事物的性质,后者可以量化出结果。

1.3.2 管理者的素质、能力

1.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实施管理行为,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承担责任的人,拥有制订组织制度的权力,特别是奖罚别人的权力。管理者是一个组织或一定领域中的“统帅”,负责管理他人及其他要素,努力实现组织目标,他的管理工作比其他业务工作更加重要。因此,一个优秀的组织必须有一批优秀的管理者。

因为有制度权力,往往会引起误解——“当官就有权”。其实管理者首要的标志是必须对组织的目标负有贡献的责任,即使行使处罚的权力,也是为了履行实现组织目标的责任所致。

2.管理者的类型

管理者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1)按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①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最高领导层的组成人员,拥有人事、资金等资源的控制大权,负责组织的长远发展计划、战略、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订,又称决策层。

②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层机构的负责人员,他们是高层管理者决策的执行者,故称执行层。

③基层管理者是指一个组织中业务“第一线”的管理人员,负责现场作业指挥和监督,故称作业层。

(2)按照发挥的作用分为领导者和助理人员。

①管理者中有领导者是部门第一负责人,承担的责任、权力很大。

②助理人员属于管理者,主要的作用是做好参谋,帮助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协调指令和计划的合理实施。

(3)按照管理范围可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①综合管理者负责某一组织或某一环节的全部活动,如企业的车间主任就是所谓的综合管理者。

②专业管理者负责某一职能的工作,如不同的科室管理者或者车间的技术主任或者设备主任等。

3.不同管理者的技能构成

管理技能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进行抽象思考、形成概念的能力。技能包括:对复杂环境和管理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的处理、决断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核心是观察力和思维力,这是管理者最为重要的一项技能。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处理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管理者大部分时间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必须具备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员工积极性,协调关系、处理矛盾等方面的能力。人际技能需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激励能力等。

(3)技术技能。技术技能也称业务技能,包括专业知识、经验、技术、技巧、程序、方法、操作与工具运用熟练程度等,是一线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能力。对下属人员遇到的任何问题,都能为其解答和做出示范,才能成为下属所尊重的有效的管理者。

上述3种技能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是应当具备的,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管理技能的需要程度有所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比例,如图1.3所示。

图1.3 不同管理者的技能构成图

4.管理者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领导和管理能力等。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品德。包括: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管理者不能置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为小团体利益伤害集体;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办事信誉,作为组织内容易“上行下效”的角色,道德败坏的人难以想象会在管理中施展才华;有开放的心态,积极了解新事物,不断地在实践中突破自我;有坚强的毅力,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一如既往地坚强工作;要有自我控制力,在物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做事取之有道。在各种失控言语、行为的面前,保持大将风度。

(2)丰富的知识。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必须具备所要从事的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有专门的管理知识培训的过程,掌握管理技能;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依法管理是当今社会的必备能力;有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如市场情况、竞争情况、产品情况和技术发展状况的掌握。

(3)出众的能力。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因此必须掌握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熟练的工作技巧;有扎实的实践经验积累,这取决于日常工作的不断沉淀总结,主动思考,积极总结,是做好管理者未雨绸缪的良好习惯。还要具备创新能力,不满足现状,敢于突破传统习惯束缚。

(4)健康的身心。包括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心理,要有乐观的性格,宽广的胸怀;要有广泛的兴趣,能利用业余文化因素改善与属下的关系,改善员工的心态,调动工作积极性。

1.3.2 高职生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1.高职生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技能人才的特点是,熟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第一线工作对能力的要求主要是,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

作为高职生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人员,需要承担着影响、引导、协调他人的责任,要逐步成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基层领导者。

鉴于高职生培养目标的特点,每一位高职大学生都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心理准备,借助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掌握未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为多元化就业打好基础。

2.技术与管理相关性

技术一般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根据生产行业不同,技术可分为农业技术、工业技术、通信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根据生产内容的不同,技术可分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三药技术、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与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

在传统概念里,掌握一门技术相当于有了一个“饭碗”,于是,学一门技术往往成为求学的主要选择。甚至也会进入认识误区——学操作技术有形并愿意学习,也是专业的就业方向。学管理无形,只能作为一门课程学习。

在现代社会里,管理与技术已经密不可分,况且管理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门技术。任何一个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省时、省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管理就在技术的施展过程中,伴随职业生涯而存在。

【要点分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长叫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Robert Strange Mc-Namara),任职期间应用了成本统计技术理论,并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分析国防开支,离职后成为世界银行行长。1972年随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当时的我国周恩来总理询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麦克纳马拉回答:“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如此看来,技术与管理不仅紧密相关,而且更为重要。管理可以帮助技术更有效地发挥,是做好各种工作的助力器。

3.学习管理学的意义

(1)学习管理学是高职大学生实现综合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职大学生若要发挥个人的价值,必须承担基层的重要角色。这样的角色特点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而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需要通过学习得以掌握。管理者想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只有掌握了管理科学的优秀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宏观的经济管理问题,还是微观上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问题,都有待深入地研究和解决,我国虽然缺乏科技人才,但更缺乏管理人才。因此,人们必须认清形势,强化管理学的学习,不能在未来工作需要时,临阵磨枪或者东施效颦地履行管理的使命,要迅速把自己培养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2)学习管理学有助于把握管理活动中的规律,提高人们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其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类的不断追求就在于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并认识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实践活动的能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管理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例如,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价值规律、收入分配规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律、物质资源配置与管理规律、生产过程组织规律、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规律、部门设置与调整规律、直接与间接控制规律、反馈规律等。有些规律已被人们发现,结合具体小环境遵循规律、灵活应用管理手段实现最佳效益的实践,更是学无止境、做无终点。管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总结管理规律,帮助学习者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提高管理能力的使命。

(3)学习管理学有助于在工作中优化生产力的组合。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独立的实体要素,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有非独立的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等。其中,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管理贯穿于生产力体系之中,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组织,影响着生产力作用的充分发挥。在生产力系统之中,各实体要素都存在的条件下,并不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生产过程的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人们的管理工作,即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生产目标,组织生产过程。离开了管理,也就无所谓生产力。分散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要想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赖于管理。

在基层工作实践中,能否取得最佳效果,赢得企业和属下都满意的效益,往往依赖于管理者对生产力要素这些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而这种优化组合又是以管理理论的指导为前提的。因而,管理者运用管理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决定着生产力的组织状况、生产目标是否合理、生产过程是否顺利进行和现实生产力能否真正形成。基于这种认识,有些人认为至今最伟大的发现不是汽车、计算机,而是管理,是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4)学习管理学有助于人们面向未来,实现管理创新。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社会,人类已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管理创新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看到,管理学也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管理模式,一个时代亦应有相应的管理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而管理的创新往往能带来惊人的变化,通过管理的创新收到的是不增加人财物消耗的净收益。因此,大学生必须深入地学习并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管理技能,承担起未来的社会工作责任。

总之,作为一门指导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科学,管理学对于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把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实现管理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学习与应用管理学的途径

(1)学习管理学的途径。首先,端正学习态度,在完成正常的课堂学习的同时,自觉地阅读相关的管理知识、管理案例,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杜绝将管理学的学习仅仅当做一门课程的肤浅认识,应深刻认识到它是未来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

其次,掌握管理精髓,不要奢望轻松成功。任何管理案例都不能简单地复制,任何成功的管理经验介绍都可能省略了很多细节。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学习管理学,掌握管理精髓,就是掌握基本原理,然后自己结合实践去应用,简单照搬很容易失败。

最后,要结合专业自我学习提高。管理学教学不可能做到结合每一个专业技术讲授到位,需要每个大学生自我结合本专业技术应用环境,思考如何通过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性能力。

(2)应用管理学途径。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在不会应用的情况下,就会成为单纯的“纸上谈兵”理论。日本人将管理与技术比作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管理保证导向和稳定发展,技术是前进的动力。大学生往往只关注技术,试想一下,把握不住方向的车子,前进动力越大后果如何?认识到这一点,在实践应用中,要先思考工作的方向和把控的原则,然后再发挥技术的作用。在工作基层应用管理技术的途径如下:

①主动思考。无论自己是否担任管理者,进入工作岗位后,但凡涉及管理问题,都要主动思考如何实现有限资源最佳应用这样的问题。有条件可以主动协助管理者工作,帮助协调人际关系。分配到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节时、高效、保质地完成,为自己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打下基础。

②循序渐进。一旦负有一定责任承担着管理职能,更要注重在保证技术方面质量的同时,适时尝试应用管理方法。应用管理方法时,要采取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积累经验,逐步深入的程序,绝不可求全、求大、急于求成。即使经验不足出现不理想效果,也不可因噎废食。

③自我管理。先学会自我管理,一方面从个人的各种活动本身入手,尝试合理安排,减少无效劳动,培养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另一方面从个人的自觉性入手,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坚定管理就在身边的意识,从思维角度开始练习管理的应用。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管理别人的过程伴随着管理自己,而且将自己先管理好,往往是管理好别人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