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确立了“一带一路”的五大目标,即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五年来,“青年丝路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路”目标上,刷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青春度。他们正在形成“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的“知——行——创”模式。知是教研一体,行是多元实践,创是开创引领。

青年与和平的“一带一路”。知——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重在培养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官员。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全国首设“国际组织实习就业”专题班,为学生获得在国际组织工作和实习的机会、通过国际组织做贡献迈出第一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王丽娜博士系统研究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问题和青年政策,发现联合国、地区组织,包括很多国家,更加看重青年在治理中的正面作用,制定更加有为的青年政策,从而降低青年暴力冲突,扩大青年红利。行——北大的刘廷梅同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国际维和战士,在东帝汶执行维和行动,表现优异,获得联合国和东帝汶的双料勋章。宋玺同学成为一名女特战队员,参加了亚丁湾海上护航行动,参与了解救在索马里海域遭遇海盗袭击的船员。中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到西亚北非难民的援助活动。创——孟文婷博士正在研究联合国维和行动、海外风险保护、国际救援等多种安全模式,进而探究“一带一路”的安全维护模式。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致力于解决病媒生物和外来物种防范、跨国农业合作、生物质能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青年与繁荣的“一带一路”。知——北大一些院系纷纷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研究“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评估“一带一路”的实际操作,完善“一带一路”的趋利避害。一大批学生参与到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课题,产生了像“一带一路”贸易投资指数、“一带一路”五通指数评估等重大成果。行——还有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产业建设与项目合作,融资体系与资本市场,能源结构与绿色发展,基础设施与国际法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北大管理学院的博士后陈岗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挂职,将其学习到的经济理论运用到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实践。创——北大的以色列留学生高佑思和中国学生方晔顿,联合创造了跨国体育产业创新模式。青年更强的道德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触发他们关注和追求真实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可持续的繁荣。

青年与开放的“一带一路”。知——“一带一路”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IP,“一带一路”不只是中国青年的,也是国际青年的。“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得有不分内外、无问东西的精神。“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对中国青年而言是要有国际意识,对外国青年来说是更加了解中国。北大燕京学堂设立了中国学的国际硕士项目,将这两方面的需求对接起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以棋道论开放之道,将“一带一路”倡议比作国际象棋中的定式,牢记并运用定式将有助于青年实现自我——开放对青年而言不仅意味着勇于走出舒适区进行多元尝试,也意味着接受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行——青年们注意到,有些国家并不承认“一带一路”,有些人也不认同“一带一路”,但他们明白,“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在于表达这样一种信息—让我们为美好世界释放青春能量,贡献青春智慧。在“带路”上的、不在“带路”上的,中美青年、中日青年、中印青年,都可以在一起合作。“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也欢迎批评者。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开明与否的评判标准。创——北大的新加坡留学生佘雯雁同学有感于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相互交流不多,创办了中国—东盟青年峰会,以留学生为主组织,面向全球青年开放,一炮打响。在第二届峰会上,青年们还请来了并非东盟国家但是正在申请成为东盟成员的东帝汶的青年代表,开放包容之心可见。

青年与创新的“一带一路”。知——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林建华校长强调“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而创新型人才则来自于创新型教育。北京大学极客实验室这样的新兴教育平台培养善于接受新事物、知识储备扎实、国际视野开阔的青年人。行——当下中国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能力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浪潮之中。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大数据技术,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体系。张晓升、韩梦迪等一大批北大优秀青年致力于纳米技术的探索,将其技术转化为成果并投入于智慧城市建设之中,为沿线国家提供解决“城市病”的尖端技术和方案。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生戴威抓住数字经济的机遇,提出共享单车概念,ofo不仅致力于优化中国人的出行选择,而且在走出国门后,完善优化合作国家的交通出行体系,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助力政府管理和全球低碳治理模式的创新。

青年与文明的“一带一路”。知——北大设置了一系列“一带一路”相关课程,帮助青年了解各国历史文化及国情。青年也认识到,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丝路精神”,是“一带一路”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软实力,而非中国一国之价值观或软实力,易于广泛接受并形成文明互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观困扰问题。新加坡的黄俊扬同学,求学之路从新加坡到意大利,再到北大,可谓丝路知识之旅。行——在青年交往中,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归根到底,都有共同的惠及民众、普度众生、终极关怀的使命。众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为青年国际交流提供了机会,将知识储备转为开放对话的产出。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社团走出校园,投身“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敦煌,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继承事业,将遗产变为活产,将古老催化青春。创——“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就是青年们在文明互鉴过程中的创造。

未来已来。青年人正放眼未来,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青年将成为“一带一路”这场新时代的全球性运动的中坚力量。中国青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继承发扬五四精神,与各国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致力于更具包容性的“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对中国青年与国家、社会、世界同行这个问题的时代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