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路向体现着21世纪学术研究的时代精神。《隐喻的生命》一书汇通中西方的隐喻研究成果,分别从修辞学、(狭义)诗学、语言哲学以及认识论—存在论哲学等四个维度入手,对隐喻的转换生成特性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力求证明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而从隐喻主体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语言、文学、认知乃至本体生存都具有转换生成的隐喻本质。

本书可以说对隐喻做了比较全面的学术史考察(涵盖中西古今),在丰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清理了中国与欧美隐喻研究的历史,初步实现了对本土研究资源的自觉,大致厘定了隐喻研究的基本区域与研究方向,并在方法论、认识论、存在论等哲学领域内进一步深化了隐喻研究。作者将西方隐喻研究的发展归结为修辞学、诗学、语言哲学、认知研究等四个阶段,又独创地将中国隐喻研究归结为哲学研究(先秦)、诗学研究(汉魏隋唐)和修辞学研究(唐宋明清)三大过程,并以此为纲对中西隐喻研究材料进行了清晰完整的梳耙整理,同时也不乏颇有创见的品评。

本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以“美”(情感—修辞)与“真”(逻辑—认知)的冲突与和解为核心,通过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论证了隐喻是不断转换生成的有机存在,人类的语言、文学、认知乃至本体都具有转换生成的本性。特别是本书的“隐喻的哲学研究”一章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深邃的思考能力,其中关于“转换生成:隐喻的生命形态”的论述更是充分阐明了这一道理,从而推进了隐喻研究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深化。

在西方学术界,二十年来隐喻研究已发展为一门显学,著作连篇累牍,但在理论上很少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隐喻实践与历史经验相连。《隐喻的生命》对西方的隐喻理论有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又相当深刻地发掘了中国本土的深厚隐喻传统,在此双边互动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自己的隐喻理论体系。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他的研究不仅属于世界前沿,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以张沛的博士论文《转换生成:隐喻存在的生命形态》为基础,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两年博士后研究期间继续予以琢磨推敲与补充深化。应该说张沛博士的这本专著显示了世纪交接之际中国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实绩。因此,我很高兴看到本书出版,并期待着作者今后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是为序。

乐黛云

2003年7月28日于北大朗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