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斯密的贸易理论和其自由竞争经济理论一脉相承。和重商主义的财富论不同,斯密认为一国财富的体现不是其拥有的贵金属水平,而是该国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一国的生产能力越强,其财富就越丰富。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会导致人们根据各自专长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进行商品与劳务的交换,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将提高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而增加其财富水平。
斯密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贸易和一国内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础相同,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也即本国处于绝对劣势的商品。这就是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处于绝对优势指生产该单位商品需要投入的劳动的绝对水平低于贸易伙伴国,或者说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贸易伙伴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斯密只考虑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我们假定中美两国各拥有36000小时的可投入劳动量。如果中国将劳动时间全部用于生产大米,能产出4500吨,如果全部用于生产小麦,能产出2250吨;美国将劳动时间全部用于生产大米可产出3000吨,全部用于生产小麦,产出水平为3600吨。则两国两种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如表2-2所示,中国大米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美国,表明中国在大米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时美国小麦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中国,表明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2-2 劳动生产率——小时劳动的产量(Q/L)
表2-3反映了两国商品生产的生产成本,即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中国大米的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中国在大米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小麦的生产成本低于中国,所以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这和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结果一致。
表2-3 单位产品的要素(劳动)投入和国内交换价格
根据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国在大米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应该专业化生产大米并出口;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并出口。
斯密从分工交换的好处分析了两国之间展开贸易的收益。根据上述生产条件,在没有专业化生产及贸易的情况下,按照劳动价值论进行交换,在中国1吨大米可以兑换1/2吨小麦,或1吨小麦换2吨大米,如表2-3;在美国1吨大米可以兑换6/5吨小麦。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假定以1吨大米换1吨小麦(1R∶1W)的国际价格进行商品交换。现在中国专业化生产大米后,用1吨大米可以从美国进口1吨小麦,而分工前在国内只能换取1/2吨小麦。同样,美国专业化生产小麦后,用1吨小麦就可以从中国换(进口)1吨大米,而分工前在国内1吨小麦只能换5/6吨大米。显然,两国通过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进口自己处于绝对劣势的商品,都能获得收益,两国福利都能得到改善。所以,斯密认为贸易的结果是正和博弈,对双方都有利,而不是一方获益的同时另一方受到损失。正因为无论是出口方还是进口方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好处,斯密认为自由贸易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不应加以任何限制。
显然,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至于导致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斯密认为是国内分工,两国国内不同的分工体系决定了各自的绝对优势商品,形成了两国贸易的基础。而不是因为两国有不同的绝对优势商品,才进行专业分工和贸易。斯密进一步认为国内的分工体系完全是“自然”形成,哪个国家最擅长生产什么商品、在哪个产业最具有优势不仅和历史条件直接相关,还和各国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
具体而言,在斯密看来,人们天生的差别可能并不大,由于后天选择了不同专业,才形成了不同产品生产的生产率差异,这种差异成为国内贸易的基础。各国由于分工不同形成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因此,国际分工作为贸易的基础是内生决定的,与一国经济中不同商品之间交易形成的原因一致。
从实际的贸易现象来看,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两国之中的某一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比如说,中国将全部劳动时间都投入到小麦生产中的产出水平是4000吨,而不是上述假定中的2250吨,在其他假定不变时的劳动生产率如表2-4所示。中国大米和小麦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美国的水平,中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都处于绝对劣势。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这两国之间应该不会有贸易发生。但在现实经济中,两国仍然有可能展开贸易。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将对此做出解释。
表2-4 劳动生产率——小时劳动的产量(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