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球化时代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

如果将海峡两岸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放在以上所说的全球化趋势中考量,我们就会发现大学通识教育面临至少以下两种严峻的新挑战:

(一)大学生本土文化资源之拓深问题

如上所说,全球化的浪潮加强了西欧与北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的宰制。在教育领域中,英语作为最重要而普遍的国际语言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非英语国家与地区的教育,普遍面临本土文化资源流失的问题。因此,在非英语国家中如何经由大学通识教育而拓深本国大学青年的本土文化资源与素养,就构成一项新的挑战。

这项本土文化受到霸权文化之宰制的问题常受到高等教育界人士的忽略,我们从全球化对印度高等教育的冲击说起。2001年,印度的一个教育研究学位(David Arnold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提出报告,探讨全球化对印度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全球化既是威胁又是机会。报告指出:在大约51,400位留学美国的外国学生之中,来自亚洲各国的留学生占54%。在1998—1999学年度,印度留美学生约4,200人,但美国赴印度留学的学生则仅有707人。这种状况明白显示美国教育经由全球化而对印度产生重大的影响。从1991年起,印度经济的自由化受惠于大量的留学生之回国服务。因应全球化的挑战,这个报告建议印度应调整高等教育政策,鼓励印度各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加强产业合作,共创利益,并鼓励创新教育方法如网络教学等。David Arnold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at it Means for India”, http://www.iie.org/Content/NavigationMe nu/News_Announcements/Speeches/02-26-2001_Globalization_of_Higher_Education_What_it_Means_for_India.html.这份报告掌握到全球化使各国(包括印度)的高等院校都卷入“全球市场”这项事实,但是,这份报告却过度注重全球化潮流中,大学的经济问题及其生存之道,而忽略了全球化对各国大学教育的文化挑战——在全球化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刷之下,亚、非、拉各国大学教育面临本土文化的流失与发展之问题。所以,最近有教育学家呼吁:在全球潮流中,高等教育应进行一种“典范的转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从传统的在地学习的“典范”移向一种“三合一”的学习“典范”,力求“全球化”、“在地化”与“个人化”结合的所谓“脉络化的多元智能”(contextualized multiple intelligence, CMI)的教育。Yin Cheong Cheng, “Paradigm Shift in Higher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rd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Innovations in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Nairobi, Kenya, October 1—3,2001.

这个问题在海峡两岸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更是日益严重。英语在海峡两岸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乃是不争之事实。台湾教育当局以英语授课课程之多寡,作为衡量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大陆的大学之追求以英语为中心的“国际化”的脚步,较之于台湾也不遑多让,不仅高等院校强调英语教学,大陆的教育部更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在2004年8月为重要的大学校长或领导阶层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高阶大学领导学程(Advanced University Leadership Program)的训练。参看:Yale Bulletin&Calendar, March 19,2004, Volume 32, Number 22, http://www.yale.edu/opa/yb&c/story100.html。这类训练学程固然有其优点,可以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高等教育更容易与世界接轨,但是,过度服从美国的模式,却不免造成中国大学的传统特色逐渐流失的危机。

(二)市场经济造成大学教育“异化”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化。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之下,大学教育逐渐走向“自我异化”的道路。也就是说,大学通过教学与研究活动,逐渐转化成与大学之本质目的之对立物。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之下,大学不再以探索真理为最高目的,大学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育成工厂。

大学的“自我异化”使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成为片面的教育,是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厂的生产与再生产提供职业训练的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在这种大学“自我异化”的现实状况之下,早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