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代表最近两年来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点思考心得。在付梓出版前夕,我想就全书写作宗旨,略加说明,以就教于读者。

人类历史进入第三个千年纪元之后,全球化趋势在资讯科技突飞猛进以及世界政经板块推移的助威之下,快速茁壮而蔚为新时代的历史主流。全球化潮流对大学与大学通识教育,必然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学通识教育如何因应21世纪全球化趋势的各种新挑战?这是最近两年来,常常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本书各章的写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个巨大的问题,发生或多或少的关联。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共三章,均讨论全球化与大学通识教育问题。第一章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思考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大学可能面临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加强了富国与强国对穷国与弱国更加深刻的剥削与宰制,造成亚非拉许多地区的大学,在英语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争衡之中,艰辛摆荡;而且,由于居于全球化之核心与领导地位的国家,掌握最先进的航空科技、生命科学新知与武器工业,所以被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国家之大学,日渐面临教育主体性沦丧的危机。本书第一章分析以上这些大学教育的新问题,筹谋可能的因应策略,并呼吁加强本土文化教育,重建大学的教育主体性。本书第二章在第一章论述的脉络中,进一步讨论大学的通识教育,应加强拓深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开授以经典研读为内容的通识课程,深化有关中华文化与东亚文化的教育,以及研发具有“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内涵的课程。

本书第三章扣紧全球化潮流中,最能彰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张力,并触及大学国际化与国家化之差距问题的公民教育。在亚洲的大学公民教育课程中所传授与“公民资格”有关的诸多价值理念,均源生于近代西方社会,因此,常与本土文化与现实社会形成落差,甚至格格不入。突破公民教育问题的方法,虽然可以多元多样,但是,厚植学生的本土文化资源,并在公民教育的教学实务中,融入更多的本土关怀,当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我在本书第二部分以四章的篇幅,尝试为21世纪的大学通识教育描绘新的愿景。第四、五章提出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于从普及到深化。我近年来深感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中,大学“自我异化”之危机日甚一日。我们如果能透过优质的通识教育,而使大学教育回归受教育者之主体性,使教学活动与思考活动合一,使知识与实践融贯,就更能召唤大学的灵魂。

在近年来大学的改革运动中,1999年开始黄昆岩教授主导的台湾各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评鉴工作,取得相当的成效。在医学系评鉴过程中,我们发现医学教育中的人文通识教育有待进一步提升。本书第六章讨论如何通过通识教育,而提升大学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这个问题。我也描绘理想中的通识课程规划蓝图,并建议以“语文素养”及“经典研读课程”为其重点。

自从2001年起,台湾教育当局推动第一梯次与第二梯次提升学生基础教育计划之后,台湾各高等院校的共同及通识教育获得了可观的改善,这诚然是令人兴奋的新发展。但是,在各大学校园的热闹荣景之中,却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危机。本书第七章讨论当前台湾地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所面对的“反知识主义”与“功利主义”两种心态的挑战,及其所衍生的教学实务上的问题。我建议以“回归教育基本面”作为因应上述危机的对策。

大学通识教育的提升,绝对不仅是通识课程的改善一端而已。所谓“道假众缘”,通识教育的结构性之改善与教育的效果的延伸,与大学门墙之内的校长的领导风格,与大学门墙之外的社区大学教育,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第三部分为第八章与第九章,分别探讨与通识教育发展相关的周边环境这两个问题,呼吁社区大学应与优质通识教育相结合,以互济互补,也强调校长在通识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来临,大学通识教育作为奠基教育的性质,必然与日俱增,其重要性也将日益获得肯定。但是,在通识教育迈向一个充满了牛奶与蜂蜜的理想国度之前,我们必须努力播种,勤加耕耘,并时时芟除杂草,翻土犁田。是的,“凡辛苦耕耘的,必欢呼收割”,让我们共同期待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