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翻译理论与方法

1.1 翻译的概念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吕俊,1997)。

在以上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更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

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4类。

(1) 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信、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

(2) 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信及各种文学作品等。

(3) 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4) 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这4大类符号既可以表达翻译的原码,也可以表达翻译出的译码,它们既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译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由两种、三种、四种共同组成译码或原码的载体。

从翻译运作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3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表达。

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哲学高度的翻译的定义是一项非常艰难的重任,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做出了概括和总结。

在众多的定义中,有些学者(如,吕俊,1997)将翻译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将翻译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它更明确了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他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

在上文的诸多翻译形式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一点:“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