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

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一个分支,若想理解世界经济史的含义,首先需要理解经济史的含义。

经济史

经济史是一门与经济学同样古老的学科,是一门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经济史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各种文明、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科学地解释经济历史现象,为总结历史经验、认识现实经济、预测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思想、学说和政策提供历史背景;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历史资料。经济史研究也是一种经济分析的技术,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经济史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历史演进的经济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诠释,是对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活动的总解读。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阿什利(W.J.Ashley)在1893年所讲的,经济史所关心的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和奢侈品是如何生产的,什么样的组织在劳动力的供给上起作用,工农业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等N.B.Harte, The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Collected Inaugural Lectures(1983—1970),Frank Cass:London,1971, p.12.

经济史还与一般的经济理论相关,因为经济发展的历史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被经济理论所概括。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叙述结构应用于历史。正如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orn Rusen)所讲,“叙述结构从逻辑上构成了历史思维的特征。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做其他。但他们叙述的方式,他们展现的叙事种类,是很不同的。每一个叙事都要求真实,它要令它的听众或观众信服。历史的真实是叙述的真实。作为一门学科,历史是一种复杂的构造并讲述故事的方法”参见《对历史和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一文,来源于http://www.tjnu.edu.cn/shehuishi/xuezhe/xuezhe/xuezhe012.htm。。当然对这种逻辑性要进行审慎的考察,不能否定也不能过分夸大逻辑的力量。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也许是由不同的力量或者说不同的路径造成的,同样的经济政策也非常有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引发不同的结局。

世界经济史

就经济史的学科体系来讲,可谓枝繁叶茂,体系庞大;就其研究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可以分为国别经济史、地区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史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般而言,理解世界经济史有两种方式,一是世界的经济发展演化历史,这样的世界经济史在人类社会存在之时就已经出现,它探讨的内容是世界各地在一个长的时段中的经济发展演化的历史;二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这样的世界经济史只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它孕育于中世纪的襁褓里,成长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发展于工业革命时期,成熟于后工业时代。可以说,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发展,以及相应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张永安、孙定东、杨逢珉:《世界经济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这样的观点类似于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人对世界经济发展所持的看法。但是,我们并不是欧洲中心论者,因为欧洲的发展是建立在亚欧大陆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根据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观点,是先有世界经济,后有欧洲的崛起。世界体系不是500年,而是5000年。我们无意就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为了方便地观察和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我们认为在公元1500年左右形成了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尽管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并不存在世界经济。原始社会后期虽然出现了个别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但是这种交换不是经济生活中的主流,只具有最初的、偶然的性质。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业贸易变得更发达。从历史上看,世界很多地区这个时期都曾经有过频繁的商品交换,比如,汉代中国的丝绸就曾畅销于古希腊。但是这个时期依然是农业经济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制度和组织的演化基本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没有现代银行、没有国际资本的流动),技术也不是很发达(没有发达的会计技术、没有减少交易成本的统一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没有形成世界市场),世界没有形成有机的经济联系,所以此时也谈不上世界经济,更说不上世界经济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出现以及随后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使得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地联系起来,商业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形态变革的动力,分工日益深化,并且越过了国界,形成了国际分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随着制度和组织的发育、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形成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同上书,第275—276页。可见,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有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世界经济史。所以,本书所研究的世界经济史,突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即使为了论述的方便,分别讨论每一个国家的时候,也是如此。既然是世界经济,就要谈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制度和组织,甚至世界体系。这在本书中也都有所体现。

本书所要描述的世界经济史正是基于以上视角的经济史。为什么如此选择呢?这植根于作者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视域和对世界经济史的理解。关于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上先后存在“微型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系”三种体系。“微型体系”只有小规模的劳动分工;“世界帝国”如古罗马、中国、埃及等是非全球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缺乏与其他体系的交换;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产生于欧洲,是以欧洲为现实起源的资本主义经济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结果。十四五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出现了全面的危机,成为16世纪以后欧洲扩展和经济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发展的动力在于对利润的最大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决定了现代世界体系的不断扩张,才有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世界经济史才能为现实提供更加有用的借鉴。中国有句古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梁启超所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为了这个目的,所以研究历史。历史也有形态上的区别,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文明形态,它们的内部结构也有很大区别。比如说,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就有很大区别。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工业文明的进程当中,而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化是我们必须在本世纪前期完成的任务。因此研究工业文明形态的经济史对于我们来讲意义更大,本书主要就讲述了工业文明形态的世界经济史。

众所周知,地理大发现将世界连成一体,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形态,改变了经济发展的路径。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6倍多,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工业革命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以工业化、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史必须要讨论的。然而,工业革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和结果,工业革命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有赖以发生的基础和情境,要论述工业革命,就要对此加以分析,这将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很多因素的变化为工业革命及其之前的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而中世纪很多因素之所以能够发生变化又与不同地域的环境、人口状况以及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因此,从时间维度上开始陈述经济史的发展脉络之前,首先要简单交代它的空间情境和历史情境。这是作者撰写这本书的起点,也是本书对世界经济史定义的进一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