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米盖尔·德·乌纳穆诺的“尼波拉”

乌纳穆诺(1864—1936),小说家、散文家、思想家、戏剧家、诗人乌纳穆诺著有《诗集》(1907)、《抒情十四行诗系列》(1911)、《西班牙游历和景象》(1922)、《内心的韵律》(1923)、《特雷莎》(1924)、《委拉斯开兹的基督像》(1920)、《从福艾德本杜拉岛到巴黎》(1925)、《流亡谣曲》(1928)、《歌谣集》(1953);散文《堂吉诃德与桑乔的生活》(1905)、《关于生活的悲剧情感》(1913);小说《堂桑达里奥,象棋手》(1933)。。他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宗教影响一直持续到1880年,那年他前往马德里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发现了黑格尔,于是放弃宗教信仰。从1891年起乌纳穆诺定居萨拉曼卡,在那所大学获得希腊语教授职位。1931年担任萨拉曼卡大学校长、西班牙皇家院士。乌纳穆诺一生充满斗争,1924—1930年因批评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和军事独裁者普利莫·德·里维拉将军而被迫先后流亡福艾德本杜拉岛和法国。

乌纳穆诺的小说与哲学交融,他把小说视为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最理想渠道(其创作主题为西班牙的问题和人生的意义),把它变成一种认识和探索人物最隐秘世界的方式。乌纳穆诺从一开始就打破传统叙事模式,放弃对环境、风景、习俗、场景甚至一个具体时空的描写(外在时空被人物内心意识的隐秘时间所代替)。小说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矛盾,不以情节取胜,不遵循小说虚构情节的原则(这给了他更大的幻想自由)。为了避免别人指责他的作品不具备小说的特点,喜好文字游戏,乌纳穆诺于是发明了一个按“我喜欢的规则”叙事的体裁,并取名为“尼波拉”“诺维拉”(novela)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小说”, “尼波拉”(nivola)与“诺维拉”虽然词形相近,但在西语里并不存在,是乌纳穆诺发明的一个词。

处女作《战争中的和平》(1897)以作家本人少年时代在故乡毕尔巴鄂所经历的第二次卡洛斯战争为素材(1874年毕尔巴鄂被围困,遭到卡洛斯党军队的炮击),两个主要人物巴齐科和伊格那西奥反映了乌纳穆诺的双重性格。作品叙述了西班牙政治家和军人为各自的利益而爆发的冲突和斗争,但作家力图反映的是“内在历史”,即不会出现在官方史书里的普通人的历史。同时这是一部表现乌纳穆诺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小说(1894—1897年他在《阶级斗争》周刊上撰文表达了这些观点),也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和精神的困惑:小说结尾巴齐科在战争中寻找和平。

《爱情与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小说形式,主人公堂阿威多是一个荒谬的人,深受“实证主义”科学的影响。他以这个学派的概念为名,掏空了生活的实质内容。阿威多准备“推论式”地娶他按照社会学和生理学标准挑选的女人雷昂西娅,以便她成为经合适教育而诞生的天才之母。当阿威多向雷昂西娅递交求爱信时(更像一封科学报告),他被后者的女友玛里娜的目光吸引,最后向她求爱,并“归纳式”地与玛里娜结婚。当他们的儿子出生后,阿威多把他当作未来的天才加以培养,结果却造成儿子自杀。在这部作品中乌纳穆诺无情地嘲讽了实证主义,表达了他对一种假定科学的质疑。人类必须抛弃外在强制的虚假、冰冷的信条,跟真正的人接触才能创造天才。

《迷雾》(1914)是乌纳穆诺的成熟之作,也开辟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先河。在他看来,小说“是迷雾,是尼波拉,是传说,是永恒的生活”。作家宣称“我准备把所有想到的东西都塞进这部小说”,同时他本人出现在自己虚构的作品里,并与其他人物直接对话,甚至双方为了小说的走向和结局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乌纳穆诺告诫主人公奥古斯托,他只是自己笔下的一个人物,他的幸福与不幸、生与死都取决于作者;另一方面,主人公不满作者的安排,他拜访乌纳穆诺,并与之展开对话,讨论生活与梦想、现实与虚构、死的必然和生的愿望,质疑现实与虚构、作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迷雾》的结构也很特殊,奥古斯托是情节的焦点,在他周围出现一些次要人物(女钢琴师欧亨尼娅、女裁缝罗莎里奥、他的狗奥尔费奥),他们的生活与奥古斯托交织在一起(他爱上了欧亨尼娅,却被她戏弄抛弃;他离不开罗莎里奥,但并不爱她;奥尔费奥极通人性,是主人最忠实的听众和伴侣)。它由一主要情节和一系列次要情节构成,后者中的人物和事件似乎与前者独立,可以单独展开。但实际上插入这些副线并非偶然或任意,它们或说明主人公的心理,或预告未来的事件,或强调过去发生的故事。乌纳穆诺在这部“尼波拉”中避免景色描写,因为他不愿意拖累情节的进展,让读者分心。

《阿维尔·桑切斯》(1917)的副标题为“一段激情故事”,主题为现代版的“该隐的嫉妒”,情节通过两个平行的生活展开:医生华金和画家阿维尔。前者的女儿嫁给了后者的儿子,孙子更喜欢爷爷阿维尔。他因心脏病突发死在华金的怀里,后者自认为是亲家的凶手,这一良心谴责一直伴随着华金。乌纳穆诺描绘了一个可怕的西班牙小城市所遭遇的一出日常悲剧,即“对他人的嫉妒”。《三部训诫小说和一个前言》(1920)里的人物与前两部小说一样,3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位决定征服或毁灭所有与自己意愿作对的东西、蔑视一切伦理或社会常规的主人公,是一个“意志三部曲”。这3部短篇小说的兴趣点在于抹去了叙事因素,整个外在环境几乎完全消失,与易卜森的戏剧相似,构成一出纯粹的激情现象学。《图拉姨妈》(1921)比前几部作品更传统一些,因为小说不再是揭示人物灵魂的借口,而是对母性、爱情、婚姻、性欲等问题进行思考。单身的图拉具有强烈的母性激情,但认为肉欲是污秽的,因此拒绝任何一个男人的求婚(实际上她爱着姐夫,却不愿伤害姐姐的幸福)。在姐姐去世后与姐夫一家共同生活(姐夫再婚),她甘愿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在他们都离开人世后独自把5个年幼的外甥抚养成人,自己最后却孤独地死去。

乌纳穆诺长期遭受宗教信仰危机,始终在理性和信仰之间徘徊。“他特别注意生与死的问题,宗教问题,尤其是个人的永生问题。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人对永生的强烈向往与理性主义者理解的人生有限间的矛盾,渴望认识上帝与理性不可能认识上帝之间的矛盾,是他哲学探索的基础。他觉得有些问题理性和哲学解释不了,就格外重视艺术创作,当作直觉认识的手段。他把自己的作品视作自我表现的方式,经常不断地自白。”《迷雾》中译本(方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这一精神困惑反映在《殉教者圣马努埃尔·布埃诺》(1931)里,它是乌纳穆诺最深刻、最感人的作品。小说一开头便引用了《新约》里的一句话:我们若今生只等待基督,那我们是人类最可怜的人。主人公堂马努埃尔,一个乡村神父,挣扎在一个无法解脱的悲剧困境里,即他本人并不相信永生和来世,但一辈子都始终维护教民的信仰,不愿剥夺他们的精神寄托。为此马努埃尔承受着巨大的内心不安和思想重负,他试图让其他人替自己获得信仰,或帮他找到信仰,直到去世前才把这一心灵秘密透露给同样不信教的青年拉撒罗,而后者为了维护神父的形象,佯装皈依天主教。小说便是由拉撒罗的妹妹安赫拉以回忆录的形式写成,通过她单纯的信教者眼光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信仰危机的神父内心的挣扎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