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收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名著节选和重要论文,可做教材或教学阅读材料使用,目的是使读者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本书编排的基本依据是学派、学者和学理,亦即以学派为骨架,以学者为筋节,以学理为脉络,通过选取各学派重要学者的代表性作品,反映国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

首先是学派。我们确定了一个框架,按照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四个部分来表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流派。这主要是参照了通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分类方法。一方面,它有着高度的合理性,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也就比较容易地把握学术思想的争鸣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有着一定的片面性,不一定能够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可。再者,有的学者毫无疑问属于某一学派,不仅自己承认,而且大家公认,比如摩根索属于现实主义学派(当然,根据阿什利的二次识读方法,摩根索也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有的学者则不是这样毫无争议,可能他们自己不承认属于哪一学派,学界对他们属于哪一学派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布赞。但总起来说,四个类别基本包含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和主要思想,这样做也便于读者理清头绪,把握知识体系。

其次是学者。理论是学者构建的,重要理论是重要学者的思想产品。没有学者,就没有理论。如果说理论是有体系的思想,那么,这些思想深深打上了创造者的烙印。也就是说,理论是人创造的(当然不是人随意创造的),所以,重要学者是这一读本选取文章的重要标准。以现实主义为例,选了卡尔、摩根索和沃尔兹。这三位学者都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是这一理论学派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再如,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部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是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宏大理论;考克斯的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力量对国际关系的意义和影响;阿什利游走于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对新现实主义的贫困做出了深刻的批判。这些学者的思想交锋,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传统,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他们的著作,作为国际关系学的学生,大概不能不读,或许还不能只读一遍。

第三是学理。这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我们选取的是理论取向明显的学理性文章。大部分文章是选自重要学者代表作中的精华篇章。比如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中讨论政治结构的一章:政治结构是沃尔兹理论的核心;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提出三种无政府文化的部分:多元无政府文化是建构主义的创新。这些部分是学理性很强的论述,告诉我们学理研究的精要和理论探讨的路径。其次是学理发展的历史脉络。所选文章代表了理论学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比如现实主义,卡尔代表了两次大战期间的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诞生;摩根索代表了二战后的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沃尔兹代表了冷战高峰期间的现实主义和科学现实主义的建立。纵观这些文章,应能大体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和研究取向。

选编此书,为的是教学的方便,也为了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原著对国际关系理论有一个直接的了解。感谢耿协峰博士想到了这样好的一个主意,感谢责任编辑徐少燕同志一丝不苟的工作,也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帮助。囿于本人水平和诸多条件限制,难免多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谅解。

秦亚青

2007年2月20日于京西厂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