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性的分支学科,它是心理学和医学结合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把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运用到医学临床实践中,以阐明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康复中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体内部进行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相互转化。这两方面在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共同起作用的。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直接服务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康复的整个医疗卫生保健事业。

进入20世纪以来,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领域中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死亡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人类死因的头几位不再是各种劣性传染病,如伤寒、霍乱、天花、肺结核等,而是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意外事故死亡等。由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领域所发生的这些巨变迫使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大会上对健康概念进行重新定义,把原来普遍认为人体没有病就是健康,改变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而是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处在完好状态”。随着世界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应对人类的这种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变化,医疗实践所遵循的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新的综合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无论是健康新概念还是新的医学模式,都特别突出了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因此可以说医学心理学在心理学和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首先,它促进了医学界去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认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心身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为新的医学模式开辟道路。其次,医学心理学为医学界提供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对人的心理进行评估和干预的手段和措施,从而有助于促进医学临床实践,并全面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这本《医学心理学》是我1960年于北大毕业留校任教后,针对本科生的应用心理学课编写的教程,教材曾反复修改,后来又成为北京考试院心理学自学考试的一门课程的教材。第一次于1990年由光明日报社出版,第二次在1996年经修改后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到今天经过十多年的变迁,书中许多内容和观点已经陈旧,需要更新修改,补充有关医学科学、心理科学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新内容新观点。

针对医学心理学这门课,医学院校有专门的教科书,但书中的许多内容是给医学院校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因此内容比较繁杂。本次编写的《医学心理学》不似医学院校所用教科书那样有完整的体系,是专为已经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的心理学系本科学生编写的,医学院校学生也可以参考。

本书是在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第1、2、7章由张伯源(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编写;第3、5、6章由苏光荣(《生命与健康》杂志总编)编写;第4章由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编写;第8、10章由全渝英(吉利大学心理治疗中心)编写;第9章由唐丽丽、宋丽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编写;第11、12章由霍莉钦(北京大学医学部)编写;第13章由施承孙(空军总医院)编写;最后全书由张伯源和苏光荣统审。本书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责任编辑陈小红的精心编辑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深表谢意!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少错漏与不足之处,谨请广大读者、专家和同行学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张伯源

2010年2月12日

于北京大学燕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