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经济问题概要
- 韩琪
- 5380字
- 2020-07-09 16:09:20
第二节 中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语
区域region
地区差距regional disparity
西部大开发The Western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振兴东北战略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on of the Northeast
东北现象Northeastern Phenomenon
五统筹Five Coordination
中国不仅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着突出的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目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国家。城乡二元经济是从城乡的角度来划分的经济板块——城市和农村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的两个经济板块;区域二元经济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划分的经济板块——中国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可以划分为发达的、次发达的、不发达的几个经济板块。
一、中国地区差距划分的两种方法
1.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
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以地理位置为主的原则,中国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未包括港、澳、台)。这是流行最广的传统的划分方法。
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福建、北京、辽宁、河北、广西、海南12个省市区。这是中国以现代部门为主的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9个省区。这是中国既有现代部门,也有传统部门的、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地区。
图2-1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示意图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个省市区。这是中国以传统部门为主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2.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将全国划分为四类地区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按人均GDP判断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方法,可以将全国划分为高收入地区、上中等收入地区、下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四大类。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2008的资料,2007年末全国人均GDP为18934元。以此为标准,高于全国人均水平的地区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辽宁、内蒙古、河北、吉林12省市;其余19省市均低于此指标。
表2-1 2007年全国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不包括港、澳、台)
高收入地区是指那些人均GDP高于全国人均GDP水平150%以上的地区。有6个省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上中等收入地区是指那些人均GDP在全国人均GDP水平100%~150%之间的地区。一共有6个省区:山东、福建、辽宁、内蒙古、河北、吉林。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下中等收入地区是指那些人均GDP在全国人均GDP水平75%~100%之间的地区。全国有11个省市区:黑龙江、新疆、山西、湖北、河南、重庆、宁夏、陕西、海南、湖南、青海。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
低收入地区是指那些人均GDP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75%以下的地区。有8个省区:四川、江西、广西、西藏、安徽、云南、甘肃、贵州。除了广西以外,全部属中西部地区。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间的差距,这是各国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美国的经济重心在从东北部向西南部转移的过程中,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发展到现在的空间格局。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成长时期,不平衡问题也很突出。当时经济增长主要在东京都圈及阪神圈,国土的西部和九州、四国及北海道、冲绳等地经济增长很慢。日本在内阁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局,经过多年发展,北海道的人均GDP仍只有全国的60~70%,这说明实现经济均衡需要较长时间。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之初,历届政府都比较重视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基本建设资金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区。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基础不一样,投资的回报率相差比较大,因此没有能够消除内地与沿海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差距,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显然,面对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中国不能以削弱发达地区为代价去单纯追求不发达地区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后采取了倾斜发展战略,对工业基础、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优惠,使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率先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地区差距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
三、中国增进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
(一)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对西部开发范围的正式界定是:西南、西北10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中部的内蒙古、东部的广西。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共12个省区市。此外,对湖南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比照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酌情予以照顾。地理分布如图2-2所示:
图2-2 西部大开发示意图
从表2-2中可以看出,2007年末,中国西部总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71.5%。但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7.9%, GDP总量只占全国GDP总量的17.4%,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8%。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于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中央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表2-2 西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07年)
2.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指通过长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将中国辽阔偏僻的西部地区建设成为与东部沿海地区不相上下的经济开发区的总体部署。
3.开发西部的三个阶段
1999年6月,国家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相继制定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战略规划》及若干政策措施。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重要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加速发展阶段:从2011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4.西部大开发的进展
2000至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 2000年至2009年,累计新开工120个重点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超过1万亿元。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最主要的成绩是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基本上形成了高速、快速、干线和乡村公路相结合的公路网,通车里程约14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1.5万公里;西部大开发规划中的40多个支线机场,现在已有20多个建成;在铁路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开通。其次是国家部署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几大工程,改善了西部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再次是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电力、能源、人畜饮水、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从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阶段迈入加大力度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的新阶段。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也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西部地区必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内在竞争力,才能有发展后劲,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的目标。但是西部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散,承担着守土戍边的重任,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政成本很高。改革攻坚难度大,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仅占全国的3%左右,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投入、人才开发、法制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西部大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
东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东北三省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布局在东北三省的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东北三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创下过辉煌业绩。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了。1978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仅次于三大直辖市,而到2006年却分别下降到第8、第12和第13位。10余年来,“东北现象”是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之一。
所谓“东北现象”,是指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众多国有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缺乏竞争能力,加上国有企业背负着沉重的社会性负担,导致经营效益不佳,大批企业停产关闭,工人下岗,人才外流,使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出现衰退,社会稳定问题也日益突出的现象。
“东北现象”的产生,既有所有制改革落后、经营机制不活的原因,也有企业设备陈旧、生产手段落后的原因,还有历史包袱沉重以及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转型等原因。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振兴东北”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振兴东北是继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战略之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步棋。
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是新世纪中国提出的两大发展战略。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东部地区发展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
2.东北振兴的新思路
东北国有大中型企业众多,重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化纤等行业为主的装备工业体系。东北工业基地的规模格局和曾经拥有的制造能力,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一方面,基于东北先天性发展重工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资源优势,国家将大量的建设资金集中投向东三省,致使其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了以清一色国有企业唱主角的区域性制造业集群;另一方面,东北所生产的工业原料和工业装备则全部通过国家计划调拨或分配到各地。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是国家整个工业计划体系中的装备制造“车间”。
计划经济时代给东北留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也造成了沉重的历史欠账和顽固的体制惯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生产增长缓慢的现状,国家就在国有企业技改资金拨付、债转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等政策方面对东北地区进行倾斜。但是由于政策多为“输血”式的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现在提出的振兴东北,核心是“改造”,然而首先需要改造的不是技术,而是陈旧的观念和运行机制。正是由于后者,使近年来国家一再把资金和优惠政策投向东北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却始终收效甚微。只有采取体制和机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
显而易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东北如果希望凭借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恢复昔日制造业基地的龙头地位,是不现实的。因为,如今国内企业采购工业设备已经不再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全世界,企业不可能出于“爱国”的考虑来决定采购决策;政府也不可能再对企业采购设备施加“行政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东北企业如果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振兴东北将成为一句空话。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后,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已经摆上议事日程,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建立中国从内地到沿海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不能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希望寄托到某种特定的政策上。特别是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企业成了基本的经济主体,市场取代资源成为最主要的发展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搬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仅靠增加政府投入、减免税费,已难以大幅提升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难以有力地推进东北地区的复兴。实践要求我们探索新的政策措施。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练习
一、词语解释题(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词语的意思)
1.政策倾斜
2.西部大开发
3.东北现象
二、判断题
1.中国目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的国家。( )
2.振兴东北是继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开发战略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三步棋。( )
3.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现象。( )
4.西部大开发并不包括内蒙古和广西。( )
5.面对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中国只能以削弱发达地区为代价去追求不发达地区的现代化。( )
6.只要国家大量投入资本,就一定能够振兴东北。( )
7.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
三、多项选择题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是( )。
A.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B.保持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C.实现西部现代化
D.实现全国现代化
E.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统筹”是( )。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四、回答问题
什么是“东北现象”?结合东北实际分析这一现象。
五、思考题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提出“五统筹”?中国各地区应该如何实现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