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经济问题概要
- 韩琪
- 10字
- 2020-07-09 16:09:20
第二章 中国的二元经济
第一节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词语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
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ic structure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第一产业(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
第二产业(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
第三产业(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rural-urban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剪刀差scissors difference
制度壁垒systematic barriers
城乡差距rural-urban disparity
城市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率ratio of urbanization
一、二元经济结构
(一)结构
结构就是比重(proportion)。在一个系统内部,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要素进行结构分析。如学校里男生女生的性别结构——男生和女生各占的百分比;来自不同国家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来自韩国、日本、欧洲各国、美国等国的留学生各自所占的百分比等等。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如投资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三)二元经济结构
1.定义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社会内部同时并存着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经济不发达部分和经济发达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经济整体。二元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民经济呈现二元经济结构。
2.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历史过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传统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一元经济)——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同时并存(二元经济)——现代经济占统治地位(一元经济)。
在近代工业产生之前,所有的国家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一元经济,那时的主要产业是农业,人们主要依靠耕种土地和狩猎为生。18世纪中叶,以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时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国都同时并存着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这二元经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传统农业已被改造成现代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发达国家进入了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社会。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埃及、越南等国,是二元经济为主体的国家。那些基本上没有引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仍然保持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国家,如亚洲和非洲的许多传统农业国,是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一元经济。
3.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从农业占主体向工业占主体的转变过程。工业化实现的主要标志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工业(第二产业)创造的GDP在整个GDP中占优势;工业的技术基础实现现代化;非农业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占多数。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经济中并存着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经济不发达部分和经济发达部分。
正常情况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经济不发达的传统经济部门越来越小,而经济发达的现代经济部门越来越大。但中国由于独特的国情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形成了持续较长时间的特别鲜明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既表现在城乡间,也表现在区域间。
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现代经济部门
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历史起点上起步的。在前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集中了国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尽快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中国从几乎没有现代生产部门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经过半个多世纪,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现代经济部门”这一元已经形成,现代工业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第二产业提供的GDP在GDP总量中所占的份额高达46.8%,并且中国已拥有一流的尖端高科技能力,表明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现代经济部分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一点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传统经济部门
中国广阔的农村发展很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十分贫困落后。至今农村人均纯收入大体只有城市的1/3左右,相当一部分农民还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大量采取以手工工具和畜力为基础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部门中农副产品商品率不高,自给性和半自给性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属于典型的传统经济部门。
(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
中国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是由中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和城乡分治体制决定的。
1.中国工业化起点低,缺乏发展经济可以依托的工业基础
中国在建国初期,只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发展水平低下。通常来说,一个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有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能够为全部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及各行各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而在旧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重型的和精密的机器,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生产资料工业的产值只占全部工业产值的26.6%。加之战争的破坏,旧中国没有给新中国留下一个可以直接利用的工业基础。
2.被当时的国际社会封锁、孤立,无法从外部获得发展工业化的资金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与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当时中国面临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封锁、包围、孤立,除了前苏联有限的资助以外,中国无法从国外筹措到工业化必不可少的资金,因此无法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走举债发展的道路。
3.采用“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中积累起工业化的启动资本,造成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落后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可利用的产业就是农业。农业部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生产部门,也是经济剩余的主要创造者。经济剩余是指农产品中扣除被农业部门消费后的部分,它构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启动资本。因此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建立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之上。从50年代开始,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成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用计划经济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
具体的过程是:国家通过在农村建立农业集体化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政府全面控制农副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制度,来进行初期工业化的强制性原始积累。农业创造的剩余产品,以低价统一收购方式流入国家商业组织,然后国家商业组织向工业企业低价统一销售农副产品,保证工业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价高利大的工业品。然后再通过国有企业向财政部门上缴利润的方式,将由此形成的利润集中到政府手中,用于工业建设的再投资。国家用“剪刀差”的形式建立了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指数在统计图表上绘出的曲线形态。
从50年代开始直到改革初期,农业向工业源源不断的“输血”,使城市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进步,农村则处在一种“失血”造成的低速增长甚至停滞状态中。
4.实施禁止劳动力流动政策,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从而形成城乡两大经济板块
这种让农业为工业“输血”的不等价交换制度,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制止这种现象蔓延,以保证城市工业化的顺利推进,1958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构筑了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医疗、婚姻、就业等14项制度壁垒。通过设置这种城乡壁垒,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人为地扼制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这虽然缓解了城市压力,但阻断了城市化的自然进程。这一背离城市化规律的政策,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延续至今的诸多社会问题。
这种“城乡分治”政策的结果是逐步演化成了二元社会结构,从地域和人口两方面把中国切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板块,构成中国特有的社会状态。在许多方面,城乡实施不同的政策。这一状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是今天中国经济很多现实问题的根源,如农民贫困问题、国内需求不足问题、现代化的实现问题等等。
(四)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改革的进展
改革到了今天,户籍制度的坚冰正在被打破,除少数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放松了户籍限制,即使没有城市户籍,也可在城市谋生,城市户口本身的“含金量”也在下降。中国公安部2007年3月29日召开的全国治安管理工作会议透露:已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从长远来看,中国城乡割裂的户籍制度最终将被取消。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处并不在于户籍制度本身,而在于户籍制度承载了一整套城乡二元体制分割的历史使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公务员录用等等一系列制度,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户口登记制度。所以户籍制度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问题,是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无保障的巨大落差。要改革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就必须要有社会福利制度的配套改革,弱化或者剥离原来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那些权利、福利、待遇,把户籍制度真正回归为人口管理的工具。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下
(一)城市化和城市化率
1.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变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城市化率越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城市化率越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小。城市化率低表明城市化落后,城市化水平低下。
3.中国城市化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上述制度与政策的原因,在近代城市化进程中远远地落在后面。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0.64%上升到17.92%,长达30年的时间里城市化率只提高了不到8个百分点。82.08%的人口分散在广大农村,成为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的贫穷人口。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化率持续提高。截至2007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55个,城市面积41.27万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亿。2007年,以地级市为统计口径,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400万以上的城市达13个,200~400万之间的城市达26个,100~200万之间的城市达79个,50~100万之间的城市达111个,20~50万之间的城市达55个,20万以下的城市3个。
(二)中国城市化与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比较
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007年世界上已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50%。中国2008年全国总人口132802万人,城镇人口为60667万,城市化率达4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2135万人,农村人口比重达54.3%。至今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国家。
下面我们通过表2-1的数据来对比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状况。
表2-12004年世界城市化率数据表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都在78%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加速城市化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
1.中国的城市化率正在持续提高
近30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城镇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到城市中寻找工作,这部分人被称为“农民工”。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006年末,中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城市化率。
从全球角度来看,西欧在1820年的时候,城市化率是12.3%,到1890年时才提高到31.0%,经过了70年的时间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中国1978年的城市化率为17.92%,到2008年已经提高到45.7%,用了30年的时间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出现了一个人口大迁徙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在持续。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从一个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变成一个市民为主体的社会。中国政府1996年向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预测:到200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4.5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35%(已达到);到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45%(2008年末已经基本达到)。到2010—202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还会有所加快,将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到2020年城市化发展水平达到58%左右,则基本相当于国际上城市化发展的平均水平。
2.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出路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就可以提高人均拥有的耕地数量,采用机器设备进行耕作。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缩小城乡差距。从长远说,中国不可能带着一个人口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进入现代化社会,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被转移进城市,才能真正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将促进城市的扩张和建设
源源不断、持续数十年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将使现在的城市规模扩大,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会发展起来,而且城市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这会产生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需要建设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管线、商业设施、住宅、医院、教育机构等等,极大地拉动投资。
(2)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
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化,会在日用消费品、家具、家用电器、服装、食品及各种生活服务等方面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扩张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劳动力作为低收入阶层转入城市后,增加的收入多用于消费,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内市场购买力的扩张,拉动经济的增长。
(3)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建设
研究表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现代经济部门(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是中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未来几十年里,将这些低收入阶层的农业过剩劳动力不断注入工业,将大大降低工业化的成本,成为资本积累和工业扩张的动力源泉。
可见,城市化绝不仅仅与农村和农民相关,而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抓住这个中心环节,就可以实现就业增长、工业竞争力提高、国内需求扩大、教育水平提高、健康医疗服务完善、生态环境改善等等,从而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走多层次发展的多元城市化道路,不仅可以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市,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城市化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大增长点,最终实现农村的城市化和国家的现代化。
练习
一、词语解释题(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词语的意思)
1.启动资本
2.“剪刀差”
3.城市户口“含金量”
4.农民工
二、判断题
1.中国不具有特别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
2.未来数十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不断提高。( )
3.建立新中国工业的资金最初主要来源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 )
4.“剪刀差”意味着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 )
5.加速城市化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中心环节。( )
6.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国应该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7.中国目前已消除了二元经济结构。( )
三、多项选择题
1.二元经济结构是指( )。
A.一个社会内部同时并存着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
B.一个社会内部同时并存着经济不发达部分和经济发达部分
C.表明城乡之间存在矛盾
D.世界上所有国家目前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E.发达国家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2.下列对于“经济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指经济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
B.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C.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
D.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经济结构没有很大差异
E.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经济结构没有很大差异
3.工业化是指( )。
A.机器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
B.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
C.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国变为现代工业国的过程
D.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
E.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
4.城市化是( )。
A.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B.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
C.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将变为农村人口
D.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变为城市人口
E.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进步的标志
四、回答问题
城市化率不高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五、思考题
中国大量农民转移进城市将会如何影响中国和世界?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