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徒一作诋役

【说明】

所谓“诬徒”就是欺骗弟子的意思,“诋役”与“诬徒”义同。

本篇旨在论述教学的道理。文章提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讲求教学方法。作者根据“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提出了“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师徒同体”等教学基本原则,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文章以大量篇幅批评了不善于教学的老师“志气不和”、“喜怒无处”、“言谈日易”、“愎过自用”、趋炎附势、嫉妒成性的错误;批评了不善于求学的人“用心则不专”、“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羁神于世”、“矜势好尤”的错误治学态度;从反面论证了教育与治学所应采取的正确的态度与方法。

 

四曰:

达师之教也[1],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2]。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3],理义之术胜矣[4];此六者不得于学,则君不能令于臣,父不能令于子,师不能令于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5]。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6]。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曰[7]:“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8],嗜其脯则几矣[9]。”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10],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11],若晏阴喜怒无处[12];言谈日易,以恣自行[13];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14],不可证移[15];见亲权势及有富厚者[一][16],不论其材,不察其行,敺而教之[二][17],阿而谄之[18],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19],身状出伦[20],闻识疏达[21],就学敏疾[22],本业几终者[23],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24],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三][25],居则不安[26],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27]。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四][28]。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29]。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30],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31],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五][32],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33],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34],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35],教人则不精[36];愠于师[六][37],怀于俗[38],羁神于世[39],矜势好尤[40],故湛于巧智[41],昏于小利,惑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七][42],以简则有相反[八][43];离则不能合[44],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45]。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校勘】

[一]亲权势,众本皆作“权亲势”,今据王念孙说改。

[二]敺,旧本作“欧”。

[三]冀,元本、李本、张本作“莫”。

[四]矣,毕本作“也”,今据元本、许本、张本、姜本、小宋本、汪本、凌本、朱本、王本改。

[五]谯,旧校云:一作“護”。

[六]众本皆作“于师愠”,今据王念孙说改。

[七]章,旧校云:一作“军”。

[八]简,旧校云:一作“文”。

 

【注释】

[1]达师:通达事理的老师。

[2]安:安心。休:安闲。游:优游,悠闲自得。

[3]塞:阻隔,断。

[4]术:道。胜:等于说“行”。

[5]得:指有所得。

[6]犹若:犹然,仍然。劝:努力从事。

[7]子华子:古代道家人物。

[8]烹:煮。尽兽:尽食所煮的野兽。

[9]嗜(shì):喜好。脯(fǔ):干肉。几:近,差不多。

[10]有:这里有“专”的意思。暴慢:残暴轻慢。

[11]固:本来。

[12]晏:清朗无云。处:常。

[13]恣(zì):放纵。

[14]愎(bì)过:坚持错误。愎,任性,执拗。

[15]证:谏。移:改变。

[16]亲:亲近。

[17]敺:同“驱”。驰。

[18]阿(ē):曲从,迎合。谄(chǎn):谄媚,巴结奉承。

[19]居处:指平时,日常。修洁:指操守清白美善。

[20]身状:即身貌。出伦:出众。伦,同辈,同类。

[21]疏达:等于说“通达”,这里是广博的意思。

[22]就学:学生去向老师请教。敏:疾速。

[23]本业:指主要的学业。

[24]难:诘难。悬:这里有疏远的意思。

[25]冀:希望。终:卒业。

[26]居:止,留下。

[27]怨尤:怨恨不满。怨、尤义同。

[28]情:真情。这里指教育的真谛。

[29]师徒同体:即师徒一体。指师徒间没有隔阂如同一体。

[30]章:彰明。

[31]苦(gǔ):粗劣。功:精良。

[32]谯诟:疑即“诟(xǐgòu)”,粗暴、过分的意思。

[33]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草木无知,其“谯诟报人”之义正如《庄子·则阳》中所说:“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为禾,种谷。卤莽,草率,粗糙。实,果实,指生穗结谷。芸,除草。灭裂,苟且,胡乱从事。)

[34]中:通“忠”。

[35]不审:指是非不明。

[36]教:效法。

[37]愠(yùn):恼怒。

[38]怀:安。

[39]羁(jī):牵制,束缚。

[40]矜(jīn)势:自恃权势。尤:罪过,过失。

[41]湛(chén):通“沉”。没,沉溺。

[42]章:这里指言辞详明。有:通“又”。

[43]简:简约。

[44]离则不能合:大意是,分散的事情不会综合。

[45]事:从事,努力。至:极。受:这里有成的意思。

 

【译文】

通达事理的老师施行教育,能使学生安心、快乐、安闲、从容、庄重、严肃。这六方面在教学中实现了,那么邪僻的路就堵死了,正义之道就通行了。这六方面在教学中不能实现,那么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亲就不能支使子女,老师就不能支使学生。

人之常情,不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快乐,不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仍然会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不用说不肖的人,即使贤人同样不能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

子华子说:“成就王业的人乐意做那些使自己成就王业的事,国破家亡的人也乐意做那些使自己灭亡的事,所以煮食禽兽不可能把所煮的禽兽吃尽,人们专吃自己爱吃的肉就够了。”如此说来,成就王业的人专喜好理义,国破家亡的人专喜好暴慢。他们的喜好不同,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祸福也不同。

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心志不和谐,取舍一再变化,根本没有恒心,就像天气的晴阴一样喜怒无常;言谈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过失在于自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亲近尊贵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唯恐不及;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于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由此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妒忌厌恶他们。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挚友乡亲,这是求学的人所悲伤的,这是由于老师和学生彼此心志不同的缘故。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爱自己所怨恨的人,不能称颂自己所憎恶的人,学业的败坏,道术的废弃,就由此产生了。

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就不是这样。他们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这样就掌握教育的真谛了。凡施加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师生一体了。人之常情,喜爱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称颂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帮助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学业的彰明,道术的弘扬,就由此产生了。

不善于学习的人,跟随老师学习粗心大意,却想要学得精通;跟随老师学习浅尝辄止,却想要学得深入。草木、鸡狗、牛马,不可粗暴地对待它们,如果粗暴地对待它们,那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草木、鸡狗、牛马尚且如此,又何况对待通达事理的老师和道术的传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诚,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求学不努力,辩论不明是非,效法别人不精心;怨恨老师,安于凡庸,精神被时务所束缚,自恃权势,好犯过失,所以沉溺于巧诈,迷恋于小利,惑乱于嗜欲;问事则前后矛盾,言辞详明则又与心相异,言辞简约则又与意相反;分散的事不会综合,复杂的事不会分析,即使再费力气也不能有所成就。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弊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