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晚宴开始了:第一位出场的是伊拉斯谟

作为第一位出场赴约的客人,伊拉斯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陶醉的夜晚。

伊拉斯谟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用“纯正”拉丁语写作的古典学者。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可是后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交恶,伊拉斯谟公开指责马丁·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尽管伊拉斯谟终生都是一个天主教徒,但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他认为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

伊拉斯谟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他创作的作品有《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和《论儿童的教养》等等。

我和弗里茨对这个计划充满信心,邀请这些伟人们来此赴宴,一一谈心,我们认真琢磨了每一个环节,希望谈话能有好的结局,也能和伟人们聊得开心。

伊拉斯谟出现后,我们很快就平静了心情。伊拉斯谟是第一位来赴约的客人,我和他出生在同一个城市中。或许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是一个私生子。

他很善于与人打交道,但是不得不从事神职工作,虽然这不是他本意。他很讨厌修道院,因为在他小时候,母亲死于瘟疫,他就被送到这个地方。神职工作严重影响他的社交活动,也很少和女性有直接交往的机会。

伊拉斯谟曾经给一个没落贵族的孩子当家教,对那位旧贵族母亲,伊拉斯谟曾经怀有幻想,希望她能够资助他去大学读书,结果是他失算了。之所以会被介绍给旧贵族波尔塞林家族中的安娜夫人,并接受邀请担任她孩子的老师,是因为伊拉斯谟从事神职工作,有礼貌和修养,也不会发生什么男女问题。

可是,这位女主人不像伊拉斯谟想的那样。《阿达吉亚》是伊拉斯谟自认为是自己杰作的书,而女主人却极端漠视,不屑一顾,这让伊拉斯谟十分恼火和失望。

伊拉斯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前途、有知识的人文主义者,认为那是一部让世人惊叹的名著,可他的女主人虽然还算是很富有,却无视他的知识杰作。

之所以把他这段经历说出来,是因为我们感觉这段经历对他的生活有很大的意义。不做家教之后,伊拉斯谟在给一个朋友写的信中表达了他和女主人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表达了自己要重新远航的想法和出路。

能与伊拉斯谟共进晚餐是荣幸的。他小时候身体很不好,在修道院也经常饥肠辘辘,后来还患过病。因此我们没有在准备晚宴的事情上碰到什么困难。

要知道,伊拉斯谟内心中对文艺复兴给他带来的影响有种深深的不适应感。这种感情在他的信中可以经常看到。他对饮食还是比较挑剔的,因为我们为他选择了他喜欢吃的东西,弗里茨甚至还找来了一幅伊拉斯谟肖像的仿品来装点。伊拉斯谟对此颇为高兴,并谈起了他喜欢的肖像画是在马特西斯画的,因为那时他看起来没那么老。

伊拉斯谟写作中(房龙)

《阿达吉亚》又称《谚语集》《箴言录》(Adagia)。这本集子有800条拉丁格言,为多数同时代人对古典的过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可以接受的概要。仅仅在伊拉斯谟生前该书就发行26版。

马特西斯所作的伊拉斯谟肖像

康坦·马特西斯(1465-1530),佛兰德斯画家。这幅跟伊拉斯谟的其他肖像相比,把他表现得更加年轻、睿智、自信和优雅。

其实,伊拉斯谟在绘画方面有很出色的才华。可是作为神职人员,伊拉斯谟丢掉了画笔,但他依然保留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冲动。我们适当绕过了绘画的事情,进而将话题转到了音乐方面。伊拉斯谟喜欢音乐,但是当我们放了一些英格兰歌曲后,他没有要求继续放歌曲。健谈的他,会说一些比较活跃气氛的话题。他希望多了解一些当今的社会。他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对政治、文学等领域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他学到的知识很多,参差不齐,可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思维反应。

与伊拉斯谟的第一次见面匆匆结束了,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收获,或许是因为我太紧张和兴奋了吧,虽然在与伊拉斯谟见面前,我已经准备好了与之交谈的资料并邮寄给了弗里茨。

1523年的伊拉斯谟(小汉斯·荷尔拜因)

在我6岁的时候有幸与伊拉斯谟有过第一次接触。在我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他的雕像,每次我都会在那里驻足良久,并在雕像旁边聆听到钟声。这就算作是与伊拉斯谟的首次接触吧。那个雕像足以彰显他在本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要知道这是一个缺乏名人崇拜的国度。

六年后,我与伊拉斯谟有了第二次接触。而此时,我已走在了他曾经走过的道路上。童年的我和童年的伊拉斯谟似乎有种莫名的相似。从他的信件中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的学者教授是非常淡漠的,认为他们没有教养没有智慧。与我相比他应该是幸运的,因为在我的童年里,老师永远都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永远正确的。

谈到伊拉斯谟的童年,就不得不先说一下这位伟人的光辉人生。伟人确切的出生日期已经无从查找,但应该是在公元1465年前后吧。伟人总是用充满戏剧性的语言来回忆自己的身世,回忆私生子的名声给他带来的痛苦。这些都是从他唯一存世的一封信中看到的。

伟人的父亲叫做罗杰·赫拉得,伊拉斯谟的名字是后来伟人自己改的。对于出生地,伟人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可言。在他出名之前,同乡人对他没有丝毫的兴趣和关注,于是伟人成了他们谋得财富的工具,伊拉斯谟认为他们是注重实际好处和钱财的一帮小市民。

正如之前说的那样,伊拉斯谟也像父亲一样,他也有在神职部门成长的经历。他的童年就是在修道院里度过的,只不过那是一段很不开心的人生历程。他对修道院等冠以神圣的地方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如果在他面前谈起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他会很遗憾并充满同情地说,这位皇帝是一位善良的老人,是一位不得不离开自己国家的老人,出生的国家似乎容不下他这位充满理想大志的人。

据伊拉斯谟介绍说,他和皇帝并没有太多往来,只是认识一些与皇帝来往较频繁的人而已。皇帝的本意是不想杀害异教徒的,但是出于维护政治利益的考虑,他每次都要下达处死异教徒的命令,这令他忐忑不安,令他很无奈。用伊拉斯谟的话来说就是:“把人烧死,是很残忍的行径。”在法国求学的时候,这种场景伊拉斯谟看过一次,被烧死的是一位漂亮女人,在烈火中尖叫着悲惨死去了。伊拉斯谟因此难以忘怀那个受死的女人,在与路德分道扬镳之后,他曾一度被当做是一个懦夫,被众人说成是为了不被烧死而去教会媾和。但是伊拉斯谟深知,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在火中呻吟的女人。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由于血缘的关系他继承并拥有了大片的领土,他反对宗教改革,宣布路德派为非法,他资助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发动了多次与法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退位后在修道院度过余生。

的确,伊拉斯谟的那个年代已经远离我们很久很久了,我们也不可能重新创造一个那样的年代。对于现如今的人们来说,即使对于教徒来说,教会都不意味着一切,这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人们做的一切都是在对上帝的祈祷和虔诚中度过的。

教会似乎主宰了那个时候人类的所有。在人还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教会就已经在母体内对其进行了灵魂的洗礼和控制,日后的成婚等重大活动,必须在教会的主持下进行,否则将无法获得世俗认可的合法性。

在伊拉斯谟出生的时候,一个信守原始基督真正原则的组织运动达到了高潮,对伊拉斯谟也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16世纪的时候,伊拉斯谟宗教是能够被低地国家普通百姓普遍信仰的宗教。在这之后不久,达尔文和路德都奔走呼号,将伊拉斯谟的影响掩盖了不少。但是,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伊拉斯谟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以后将再一次被人们所熟知并被运用和传承。

话说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我已经在伊拉斯谟的生平上耗费了很长时间了。其实我不知道伟人是否在年轻的时候就规划过自己的未来。上帝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精神焦点,自我意识尚未萌发觉醒。在那个年代,伊拉斯谟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绅士。作为一个私生子,他从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乌云笼罩着,但这也是他的动力之一。正如其他成功人士一样,他们总是试图用自己的成功来回敬以往受到的不公平或者歧视凌辱。

比利时纪念币上的伊拉斯谟

低地国家特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因它们海拔低而得名。

这是一种潜在的自卑情结,但是却能够激发像伊拉斯谟这样的人的斗志和勇气,并让他们拥有善良、正义的高尚品质,伊拉斯谟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年轻的时候,伊拉斯谟饱受怀疑与苦难,为了让其他人不再经受这样的痛苦,他一直努力于传播宽容、同情的精神理念,使得他成为那个年代有名的精神领袖,为此他奋斗了40多年。

从事精神领域的宣扬活动,使得伊拉斯谟不得不靠外界的捐赠维持生计,出书立说只能让他更加贫穷。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他理想生活与现实处境之间巨大的差距。但是,伊拉斯谟仍然乐此不疲,他宁愿迎合那些懂得艺术和文化的王公贵族,也不愿意多看那些不懂艺术的低俗人一眼。

众所周知,伊拉斯谟在修道院并不开心,他希望能成为一名教授拉丁文的秘书。后来,他来到了佛兰德斯南部,成为当地主教的秘书。可是他发现,康布雷主教很世俗化,安于现状,只想待在那个不大不小的宫殿中。所以对于伊拉斯谟来说,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场所。于是,辞职后的他来到巴黎大学读书。可是,他很穷,甚至经常挨饿,经常受冻,最后患上了贻害无穷的病。但是,吃苦之后的伊拉斯谟收获了知识,成长得更快了。他提高了拉丁文水平,并很好地学习了《圣经》。为了让自己在文学领域有立足之地,他决定系统整理古人遗留的古文书籍,并纠正其中的错误,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在之后的6年中,他学习了希腊文,这是完成这个任务所必需的技能。为了找到一个合格的希腊文教师,讨厌海洋的伊拉斯谟不得不越洋来到英国,因为一名英格兰人愿意资助他去牛津大学。在英国期间,他从一名学生变成教授。10多年之后,他登上了剑桥大学的讲台任教,在英国的生活要比在出生国或者法国好多了。

伊拉斯谟的肖像(丢勒的铜版画)

在英国期间,他谨慎小心地做事,没让自己吃到官司,也没有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亨利八世迫害亲友和修道院,抢夺财产。作为无产者,伊拉斯谟逃过去了,因为他既不反对教皇也不反对路德。虽然免于当时的灾难,但是他这种中间路线也成为后世一些人反对他的重要理由。

我个人认为伊拉斯谟这种做法还是成功的。在400多年以后,读伊拉斯谟著作的人比读马丁·路德的文字的人多很多。因为,伊拉斯谟认为,对于在神学上有不同观点不足以处死一个人,可是这种荒唐的事情却发生了。

据了解,伊拉斯谟并没有什么位高权重的好朋友,当查理五世皇帝16岁的时候,伊拉斯谟被请去当他的老师。因此,他得到了很大的信任,获得安全感,可是他依然钟爱于做自由作家的职业。16世纪前半期的这种自由生活,他只能在巴塞尔获得。1521年,已经55岁的伊拉斯谟决定在巴塞尔度过剩下的人生时光,直到1536年去世,期间只是在弗莱堡居住过一段时间。

在巴塞尔期间,受疾病折磨的他,工作是很艰巨的,可是他依然完成了很多繁重的工作,这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万分。晚年的伊拉斯谟声名鹊起,拜访的人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选择一下到底要接见哪些人。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他的演说和写作天才以及他的为人使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大的欢迎。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人,有意思的是他于1525年与原修女卡塔琳娜·冯·苞拉结婚,为改革神父独身制开创了先例。

每天都有大量的信件涌来,足以说明这位老人没有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就连教皇和皇帝都对他礼遇有加。但是,大家都希望知道,这位伟大的老人到底是支持教皇还是支持马丁·路德呢?可是,伊拉斯谟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不站在任何一边,保持中立。他始终坚信,避免战争向往和平是有智慧人的选择,这正是他的另一面特点。晚年的他,试图让世人了解,理性才能挽回伦理道德,并拯救人类。在伊拉斯谟看来,自由高于所有宗教论辩,论辩最终无非是奴役人类的精神。新教的胜利也无益于人类命运的改变。

晚年的伊拉斯谟没有在经济上犯愁,保罗皇帝授予他名誉教授,资助过很多钱给他。对于各种荣誉和财物的到来,伊拉斯谟虽然表示感激,但是却尽量回绝。因为他真正想得到的是自由的生活。1536年7月12日,伟人平静安详地与世长辞了。

与伊拉斯谟的晚宴算是成功的。客人会说英语、德语、法语和我们的母语荷兰话,我们和他的交谈没有什么困难。交谈中,客人说:按照我的发现,在旧制度消失的时候,他们总是贬低旧制度。我在意大利的时候,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独裁者,这种人人数众多,出身低贱的他们有的是毫无判断力的下层农民。我自己从没有寄希望于将自己变成世人的榜样,可是我也知道他们从没有读过我的著作,他们中也没有几个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来。

世人经常把我和一个叫阿雷蒂诺的年轻人搞不清楚,这个人曾经因为创作欺骗性诗歌出名。当然,他不会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愚弄世人的下流货色。我经常把《新约全书》的副本随身带着,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给那些称赞我的人。

奥兰多·吉本斯

奥兰多·吉本斯(1583年12月25日-1625年6月5日)是一位英国作曲家,他是在他那个时代英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

宴会最后,伊拉斯谟轻轻地拍着桌子,附和着节拍哼起曲子来。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首奥兰多·吉本斯的歌曲。在播放完《银灰色的天鹅》之后,又放了一曲《我们要引吭高歌》。播放的时候,房屋外面传进来《感恩之歌》的旋律。这些古老的歌声激发起客人内心的一些回忆。他的手跟着节拍慢慢起舞,晃动着手指上那颗蓝色的戒指,哼唱着他做学生时候就能熟记于心的老歌。他的表情,分明就像是一个老人回到出生地,看到了他儿时的幼儿园一样,并陶醉地笑着,仿佛是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真得感谢你们两个,让我度过了一个美好愉快的夜晚,饭菜也很好吃,厨师一定很棒,也谢谢他了。”

客人神秘地消失,轻轻地走开了。饭桌上的灯也熄灭了。黑暗中,我们静静送走了第一位赴约的伟大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