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视艺术与技术

自诞生之日起,电视艺术就与技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高、精、尖科技空前发展的今天,技术和艺术在电视创作过程中空前紧密地糅合在一起。

一、技术进步对电视艺术的推动

说到技术对电视艺术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纵观50余年中国电视艺术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伴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历史。李兴国教授把技术对电视艺术的影响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参见李兴国、袁冶:《技术成就艺术之美——中国电视50年》,载《当代电视》,2008年第8期。

1.“大直播”时期(1958—1978年)。纵观这一历史阶段,电视这一新生事物制作方式的特殊性,给初生的电视艺术带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局限和美学特质。首先,体育节目直播初显身临其境之美。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中国举行。据统计,当时北京地区仅有电视约1万台,但其利用率之高是无与伦比的,一台电视机前往往能聚集上百人观看,体育直播将赛场延伸到了电视机前,观看时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其次,直播节目中制作与欣赏的同步性。所谓“直播”,指的是节目制作、传播与观众收看同时进行。直播的电视节目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录制难度超过了电影以及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但从另一方面看,直播这种播出方式给从业人员提供的锻炼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再次,电视节目中时空的局限性。由于当时没有磁带录像,也没有后期制作的条件,电视节目中特别是电视剧很难发挥其视听结合、时空交错的特长。直播剧不仅不能像电影那样让剧情自如地在不同时空中穿插跳切,甚至不能自由地展现真实场景,而且在镜头运用、角度切换、场面调度等方面都有诸多局限。当时的直播电视剧大都剧情单一、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关系简单、场景变换少,其美学形态带有浓重的舞台剧痕迹。

2.成长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在这十余年中,经济杠杆有力地支撑着电视产业及其相关技术的进步,将电视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一,磁带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备受时空限制的“现场直播”单一形式,实现了电视工艺流程的真正转折。从技术层面来说,录像技术的出现使得影像信号的收集和整理成为可能,将电视节目的播出形式扩展为直播和录播两种方式。同时,该项技术的使用拓展了拍摄空间,增加了电视表达内容,为节目资源的反复利用提供了可能。而且,它使后期剪辑和同期声的录制开始进入到电视节目的生产领域。这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艺术的表现语言,为旧节目形式的改进和新节目形态的开启贡献了重要力量。其二,克服了超短波的距离障碍,微波传送以及后来的卫星传送技术使电视从“岛屿性”变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媒介。其三,新的电视样式开始出现。电缆电视(Cable-TV)、卫星电视(Satellite-TV)、图文电视(Telext-TV)诞生,这些新技术与电视艺术的结合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新的特质,不仅改变了影像信息的传递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电视艺术节目的收看模式和欣赏方式。

3.全新的数字时代(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高清技术的广泛应用是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的主要特征,在电视艺术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第一,改变了影像原有的模拟记录方式。数字化存储设备使影像的保存期限大大延长,几乎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永久保存。不仅如此,数字化设备的兼容性为影像传播的自主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第二,数字技术使非线性编辑技术得以广泛使用。这使得影像信息的加工制作变得极为便利,创作手法更加多样,生成的效果更加丰富。第三,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节目收看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字电视是指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形式。相对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具有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第四,卫星传输系统的数字化继续为电视的信号传输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在卫星广播电视传输中的运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质量,另一方面,因为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原来只能转发一路模拟信号的一个转发器带宽,现在可以同时转发四路数字信号,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技术至上”给电视艺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技术是电视艺术事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理应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但技术的进步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对其作用的过度期待往往会把电视艺术带入歧途,这尤其体现在电视剧和电视综艺晚会中。

在我国电视剧谱系中,有一种以仙魔神怪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神怪剧,从早期的《西游记》、《聊斋电视系列片》到后来的《新白娘子传奇》、《封神榜》,再到近期的《魔幻手机》、《快乐星球》等悉属此类。近些年某些神怪剧的创作者挖空心思地运用技术来制作特技、营造恐怖气氛,而忽视了剧作的情节设置、框架安排、叙述策略、矛盾冲突,此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大大削弱了此类电视剧的艺术性,使得作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外部包装下缺乏一个扎实完善的“故事内核”,在对观众进行视觉轰炸后不能使其心灵为之颤动,因此也就很难成为艺术经典。此外,早在1989年,内地第一版《封神榜》开播后,就由于气氛过于恐怖,只播到第5集便中途停播,从此销声匿迹。而到了近年,神怪剧的创作又显现出此类弊病,使用种种技术手段过度渲染恐怖,这应当引起相关创作者的注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度、备受关注的《春晚》,在灯光、舞美、服装、舞台越来越奢华的同时,观众越来越难以从中寻觅到真诚感、亲切感与温暖感,20世纪80年代《春晚》上那种茶座式的现场观看方式、演员的朴实表演及其与观众的真诚互动在近些年很少再看到,这成为其观众满意度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电视艺术创作者在重视技术的同时,万万不可忽视电视最本质的艺术属性,电视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与配合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摆正技术因素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有助于电视艺术今后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