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言简意赅,内含深邃。张商英认为: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它。而张良只不过用了《素书》中的十分之一二,就辅佐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
由于《素书》太过精深,所以我们要解读它。解读的目的是方便今天的阅读和领悟。
但是,由于汉文字十分深奥,一字多义、一词多解十分普遍,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误入歧途”。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解读的难度,同时也难免出现解读的错误。
为了尽量使《素书》的解读准确无误,笔者采取多种思维:以现代文字解释为基础,以古代文字解释为标准,逐字、逐词、逐句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以保证最大限度不会出现误差。与此同时,笔者还对“解读”中所引用的典籍出处、所涉古文进行了“现场”标注和翻释。这样做虽然太过直接,不够含蓄,不过,如能使读者阅读更方便,免除对“解读”进行“再解读”的烦恼,笔者也就无愧于心了。
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但《素书》直面国君大臣,针对的是治国理政,由于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所以历代历朝的文人史家都对它敬而远之。这也是《素书》的影响和普及远没有孔子、孟子等儒家论著那样深、那样广的主要原因。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库,不难发现: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无论是道学,还是墨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的认知标准、思想观点都存有一定的偏颇和不合时宜的地方。所以倡导:阅读历史、研究历史,要有区别、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但《素书》则不同,它并不属于历史上哪一学派的思想体系,而是博采各家之长,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其中不仅包含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与仁义、诚实与守信、抑恶与扬善、正直与正义、宽容与大度、和睦与友爱、善始与善终;同时也包括现今所倡导的民主与法治、廉洁与勤政、公平与公正、强国与富民、发展与改革、和谐与安定、团结与和平。即使以我们今天的观点和标准来审视,《素书》内容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良性的。可以说,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素书》,是先秦之前中国历史文化精粹的集成。因此笔者认为:《素书》不仅是一部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部教导、戒勉各级官吏在执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正确应对各类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坚定树立执政为民思想理念的教科书。如若世人能真切领会《素书》精神,实践《素书》内容,以《素书》要求做人、做事、做官,那么他就会不折不扣地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现代文明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得以弘扬。解读《素书》,目的就是通过“解读”,总结历史的经验,借鉴前人的教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考察、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人们能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智慧、更加符合实际地看待、分析、处理问题,从而达到更好地治国理政、为民服务和完善自我,而不是数典忘祖、否认历史、割裂历史,甚至歪曲和篡改历史,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发展和进步。
历史是固体的,现实是动态的。用我们今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诠释古人的情感世界、认知标准和思想结晶,是会存有一定的难点和理解上的偏歧。所以笔者在“解读”过程中原则上采取就史论史,目的就是尽力所能及地还原作品原意,避免与作品“治国理政”的主旨思想相悖,同时也能消除因“对号入座”而发生不必要纷争。
限于笔者的水平和能力,“解读”肯定错误多多;务请有识之士,加以纠正、不吝指教。
“古为今用”。虽说“解读”尽量规避现实,但阅读不可能不与时下发生联想。不过,若能吸收《素书》中的精华融入今日之社会,虽不致产生改变,但也许能使人俾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