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的起源 象雄古国的物候历

藏族最早的历法产生于何时?是哪种形式的历法?对此,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至少4000年以前,藏族便有了历法,可以称之为物候历。

藏历的起源

追溯天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世界上有了人类,便有了天文学;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天文历算便已经诞生了。距今约4000年的拉萨曲贡遗址,挖掘出了大量收割器具、加工谷物的磨盘、大量陶制酒杯和许多青稞、粟、小麦。农作物的大量种植,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当地的气候特点,熟知当地冷、温、热、凉的季节变化,懂得什么时间才可以把种子撒到土里面,什么时间收割庄稼。所以说至少在4000年以前,藏族的先民便已经有了早期历法。

西藏多变的气候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原上山脉纵横,群峰高耸,冰川林立。喜马拉雅山脉,绵延2500多公里,构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挡了印度洋温暖湿润的气流北上,造成西藏高寒干旱气候,一直影响到大西北。复杂的地质结构形成了青藏高原一山一春秋,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从东南向东北,西藏气候可依次分为亚热带、温暖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五种气候类型。

从平均气温上看,可以说西藏终年无夏。然而,即使是冬天,只要太阳一出来,便可感受到融融春意;但是到了夏天即使白天温度可达28℃,到了夜里仍然是漫漫奇寒。雨季来临的时候,西藏东部可以尽享“高原夜雨”的浪漫,而一到那曲一带,降下的却是无数小冰雹。越往西北,越难得到雨水的恩泽了。在阿里地区,几乎已感受不到雨季的来临。

如此复杂的气候,确实难以让人掌握节气的变化规律,更难以制定一部能准确反映节气变化,并且“放之全藏皆准”的历法。

象雄古国的物候历

大约到了公元前8世纪,西藏才开始有了统一的迹象。这个迹象就是:象雄古国的出现。象雄古国严格说只是众多部落的结盟,而他们的总盟主就是象雄王。第一代象雄王的管辖范围可能只是今天西藏的阿里一带。

藏民与历法

藏族曾经属于游牧部落,藏民们在逐草而居,顺水而行的游牧生活中,不断摸索着气候的变化规律,寻找着生存的窍门。

象雄古国地处西亚文明、中亚文明和中原文明的交汇点,可以吸收、借鉴这三大文明的众多成就。在天文历算上,象雄人既吸收、借鉴外来知识,又结合当地实际气候特点,创制了非常简便而实用的物候历。《辛饶教诫》中的夏辛、朗辛、楚辛、斯辛四门,各门都有着庞杂的内容,而夏辛一门就包括卦、占、禳、星算和医学五个方面。其中的星算,就是青藏高原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历算学。

象雄老人口算法

《雍仲苯教源流大全》里收录了一种叫“象雄老人口算”的历法,其大致意思是:冬至过后35天,又“鸟日”38天,又“觜日”37天,再2天,又“木棍”日15天,晚播种末日5天,再过4天始见杜鹃鸟;又过16天,始有山羊产羔;又过15天夏至。夏至后21天为回归雨期;其后15天为“觜日”;其后3天为“罗刹面雨日”;其后7天为“彘日”;再过15天为“狐日”;再21天为“正日”;再5天为“夏末日”;再37天为“鹿哭日”;再23天为“水肿鬼日”;再8天为“那茹星光”(这八天此星夜间从北方出现);再15天为“盘羊顶角日”;再7天为太阳冬至,一年共365天。

这种历法非常有意思的是,它没有将一年划分成12个月,也不分季节,而是把一年365天分成长短不等的若干阶段,并且只有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这种历法非常适合四季不明显、寒冷又少雨的西藏阿里地区。阿里一带,正是象雄部落的居住之地,象雄古国的都城“穹降银城”,就位于阿里地区象泉河上游。

这种历法既总结了每年的寒暑变化,又标示了鸟儿繁殖、播种、山羊产羊羔、雨季、打猎及盘羊求偶等与农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致时间。这种带有明显物候特征的太阳历,既简单又实用,更神奇的是,它还具有预报中期或远期天气的作用。比如,冬至后的35天内如果天气特别寒冷或降雪多,则次年雨水多不干旱。夏至后21天内逢7的日子(即夏至后第1、8、15、23四天)如果有暴雨,则夏季不干旱;如果无雨,则夏季干旱。这种预测法都是藏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长期观察总结的宝贵经验。其实,我国内地也这样预测气候,不同的是,内地只凭冬至、夏至当天的状况进行预测。

独特的西藏物候历

把西藏古代物候观测经验写入历书,最早的是14世纪初年,噶玛·让迥多吉(karma-rang-byung-rdo-rje 1284—1339),在他的名著《历算综论》(rtsis-gzhung kun-bsdus)中收集了许多民间观测物候的谚语。15世纪(1425年)粗普嘉央顿珠维色(mtshur-phu vjam-dbyangs don-grub vod-zer)编写《粗普历书》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了用“乌日”预报天气的方法。17世纪(1687年)第斯·桑吉嘉措(sde-srid sang-rgyas rgyas-rgya-mtso,1653—1705年)主编的《白琉璃》(beeduryadkar-po1687年)一书里广泛地收集了大量的物候谚语资料,并且把它系统化,沿用至今。现在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每年都派人深入至农牧民群众中去,调查和研究自己所发布的气象预报的准确程度,并收集群众中的新经验。

关于动物、植物生态变化与季节的关系,中国早在战国和秦汉时代的《夏小正》和《礼记·月令》里就有记载。藏历中的这部分又自有其地方的特色。动物的例如:水鸥至,野猪产仔,燕子至,云雀至,杜鹃至,蚱蜢跳,杜鹃返门域,马熊产仔,蛙、蛇、蝎入蛰、棕熊产仔,食骨筑巢,兽毛生光泽,鸦筑巢,鹞至,雪猪眠毕,戴胜鸟鸣,山雀来等等。

植物的例如:核桃花开,大丽花开,角蒿和刺梨花开,草子初结,绿绒蒿花开,邦坚(spang-rgyan)花开,桃杏花盛开,草山转色,树胶放出等。与植物的季节相应的有采药的季节,如:冬虫夏草、雪山贝母、当归、独行菜等开始采挖的日期,药物学的书籍中有详细的描述,也是物候历的一部分。

指导农事的内容如:卫区(拉萨一带),藏区(日喀则一带),山南等各地早播,中播、晚播、施肥、灌水,栽立驱鸟假人、冬麦拔节、灌渠、抽穗、成熟的时节等等。

西藏物候历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经过世世代代长期观察日、月、星辰和动、植物的物候变化,逐步总结出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自然历。

古老的藏族谚语:

藏历中民族传统成分最有特色的是物候历,藏族有个古老的谚语非常有代表性:

“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lho)门(mon)法,

观察星和风雪是羌塘(byang-thang)法,

观察日、月运行是苯象(dbon-zhang)法,

观察山、湖、牲畜是岗卓(sgang-vbrog)法”

上述的几种比较原始的观测经过千百年长期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归纳出更为规律性的东西,将它写入历书,使之服务于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