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白来,合理用,不贪恋佛教的财宝观

在介绍藏密财神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佛教对财富的态度。

佛教对财富的态度是“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它并不反对财富本身,它反对的是靠不正当手段获得财富、不正确地使用财富和执著于财富而伤害自己这三种误区,对于干净的、用于慈善布施的财富是欢迎的。

佛教认为“财色名食睡”是人之大欲,又称为“地狱五条根”,而“财”排在第一位,可见众生对财富的欲望有多么强烈。这样看来,一直主张出世的佛教应该强烈反对财富,但恰恰相反,佛教中却有很多财神和教人求取财富的财神法,这就有些让人困惑了。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财富的呢?

在佛经中,对财富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毒蛇之喻,也有净财之说。

西方极乐世界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是一幅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唐卡,主尊阿弥陀佛端坐在巍峨的宫殿之中,红色身,头戴五佛宝冠,身披五色天衣,双手以禅定印捧持倒插资粮树的宝瓶,双足跏趺坐于月轮宝座之上。身边诸佛、菩萨各持宝贝聆听佛音。整个极乐世界呈现一片祥和、富足景象。诸佛的净土之所以由如此多的珍宝所严饰,都是诸佛慈悲、布施与智慧的妙用所成就的庄严果德。

黄金有时是条毒蛇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也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这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好奇地前来观看。一看不由得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天大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但事情却并非如此。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财富: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

财富成为毒蛇,首先是来路不正,用非法和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其次是不能正确地使用和支配财富,奢侈浪费;再次是执著于财富而给自己带来无谓的伤害。这三类例子都不胜枚举。

净财

佛经中也把财富当做净财。所谓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净财也就是与上述现象相反的做法,即财富来源正当,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获得财富;合理使用财富,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不贪恋财富,认清财富的实质,我们就不会被它所伤害。

供奉佛陀的珍宝(局部)

释迦牟尼佛

布本设色唐卡 18世纪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唐卡中释迦牟尼佛现成道相,面相慈祥,螺发高髻,双耳垂肩,袒右肩,身披袈裟,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托钵盂,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前设有香案,供有香花、水、珍宝、水果等物。法座前侍立弟子目犍连和舍利弗,他们手捧宝物施以供养。事实上,佛陀早已福德圆满,根本不在乎人们供养的资财,只不过弟子们通过这种供养的方式,可以圆满自身的福德,从而形成善行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