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名春秋:姓名文化古今谈
- 谭汝为
- 11610字
- 2021-03-29 17:43:57
二 取名讲求语音
(一)人名与平仄
汉语的声调,指语音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现代汉语声调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又可归为两类: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平声的特点是“扬”,读来语调平缓,可拉长但不变音;仄声的特点是“抑”,发音较短,不能拉长,语调曲折。
历史人物并称的排序,平声者居前,仄声者列后的居多。例如:屈宋(屈原/宋玉)、刘项(刘邦/项羽)、嵇阮(嵇康/阮籍)、颜谢(颜延之/谢灵运)、韩柳(韩愈/柳宗元)、温李(温庭筠/李商隐)。对于初唐四杰,自杜甫“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之句出,一直按照这种近体诗平声开头的律句格式排列,不过是为了容易上口,根本不含有长幼、尊卑、优劣的意思。唐代四大山水诗人“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曲四大家“关王马郑”(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三国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都是按平起律句的格式排列的。不仅古代,现代亦然。例如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高级将领的并称: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彭贺(彭德怀/贺龙)、陈粟(陈毅/粟裕)、谭许(谭震林/许世友)等,也是这种先平后仄的排序。
古典小说戏曲里,成双配对的人物,姓名排序也多遵循“平声居前,仄声列后”的规则。例如《水浒传》押解林教头的两个解差:董超∕薛霸;梁山寨主宋江的两个护卫:吕方/郭盛;《铡美案》包公的两组部下: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杨家将》杨延昭的两员部将:孟良/焦赞;《红楼梦》林黛玉的两个丫鬟:紫鹃/雪雁等,莫不如此。
如果两人的姓氏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就要按照时代先后以及师承关系等因素排序了。如孔孟(孔丘/孟轲)、管乐(管仲/乐毅)、李杜(李白/杜甫)、程朱(程颢/程颐/朱熹)、苏辛(苏轼/辛弃疾)、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等。
在一句话里,把平声和仄声有规则地相间搭配,就形成高低起伏、长短疾徐的音律变化,读来就朗朗上口,听着就铿锵悦耳。汉语修辞讲求平仄抑扬,旧体诗词十分讲究平仄的安排,律诗的对仗句不仅要求一句之内的平仄交错,而且要求上下句的平仄相对。散文也有适当讲究平仄之必要。老舍《出口成章》说:“即使是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应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是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就该好好安排一下。”
取名最好平仄相调,读来音顺字正。例如著名影星王丹凤原名王玉凤,“玉凤”二字皆为去声,读音低抑短促。在她十六岁从影时,导演为她改名为“丹凤”,音节一平一仄,读来就响亮和谐了。姓与名连读,如平仄相调,就会产生一种抑扬起伏的音韵美。如:
平仄式——舒适、秦牧、孙振、王朔等;
仄平式——赵丹、谢添、顾城、铁凝等;
平平仄式——高云览、周行健、周而复、张天翼等;
平仄仄式——杨靖宇、王利器、陈木秀、方济众等;
平仄平式——臧克家、刘世德、齐燕铭、朱骏声等;
仄平平式——范如圭、沈柔坚、易明珠、马识途等;
仄平仄式——谢无量、廖承志、路金栋、魏钢焰等;
仄仄平式——厉以宁、史量才、傅抱石、李醒尘等。
应尽量避免姓名三个字为同声调的组合。例如朱金湘(三字皆阴平)、钱怀源(三字皆阳平)、马景选(三字皆上声)、郑敬育(三字皆去声)等读音不响亮,如改为朱庆祥(平仄平)、钱育文(平仄平)、马静轩(仄仄平)、郑敬之(仄仄平),平仄协调,使读音有抑扬变化,从读音的角度来看就大为改观了。
(二)人名与音韵
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在纸上,而更多的是用在口头。名字是让别人呼叫的,主要诉诸听觉。因此,在取名时,应该在注重“字形”与“字义”的基础上,认真仔细地斟酌它的读音。鲁迅先生主张“取名需读音响亮,好听,易于传播”。就是说力求使名字的读音富于音韵美。要想使名字具有音韵美,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双声叠韵。双声指相连的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相连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明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说:“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利用双声叠韵法取名,读音回环荡漾、和谐悦耳。双声如庄周、李羚、郑卓、班彪、纪洁、高歌、洪荒、刘亮、谭天等。叠韵如商鞅、舒芜、丁玲、田间、李季、杨绛、金新等。双声用在名字上的,如许友渔、李成超、顾和辉、张沫铭、王天彤等;叠韵用在名字上的,如王昆仑、朱延年、林沧浪、常天鉴等。但姓与名三个字不宜均为双声叠韵字,例如田坦涛(三字声母都是t)、秦琪群(三字声母都是q)、陈楚成(三字声母都是ch)、毛梦谋(三字声母都是m)、谢晓新(三字声母都是x);王长光(三字韵母都是ang)、秦寅林(三字韵母都是in)、韩凡楠(三字韵母都是an)、汤莽旺(三字韵母都是ang)、傅筑夫(三字韵母都是u)、孙润春(三字韵母都是un)等,读如绕口令,聱牙拗口,倍感不畅。
2.叠音成名。一是姓与名同字连缀。例如:方方、林林、杨杨等。二是选择与姓同音或音近的字为名。例如:曹操、魏巍、韦唯、袁苑、李莉、倪妮、黎励、甄珍、谭坦等。三是双字相叠为名,感情色彩浓重。此法古已有之,如李师师、陈圆圆、关盼盼、崔莺莺、苏小小等。现代仍以女性为多,如魏婷婷、李双双、陈思思、孙宁宁、王蓓蓓、楚蓉蓉、王玲玲、刘明明、周巧巧、宋丽丽、宋丹丹、吴妍妍、赵娜娜、洪飞飞、褚俏俏、郑英英、张晶晶、姜黎黎、李媛媛、范冰冰等。
叠音命名小变其格,就是将同音同字变为同音异字,如张如茹、王丽莉、胡园媛、魏荣蓉等。姓氏与叠音双字名同音的很少见,如李莉莉、林琳琳、应莹莹、潘盼盼等。男性用叠音为名者比较少见。
(三)人名与谐音
1.谐音取名利弊谈。人名谐音是一种修辞手段,利用同音异义词求得声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这在文艺作品中有典型的体现。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也为人物的取字而煞费苦心。例如《红楼梦》中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甄士隐、贾雨村,谐音“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谐音“应怜”;仆人霍启,谐音“祸起”;丫鬟娇杏,谐音“侥幸”;被薛蟠恶奴打死的冯渊,谐音“逢冤”;贾政,谐音“假正”;清客詹光,谐音“沾光”;单聘仁,谐音“善骗人”;贾蔷的舅舅卜世仁,谐音“不是人”等。另如《金瓶梅》中的好事之徒车淡(扯淡)、游守(游手)、郝贤(好闲),《儒林外史》中冒牌的“名士”权勿用(全无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笃实娘)、李甲(里假),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南方话谐音:枉是人),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叛徒姚伟(摇尾),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安徽巡抚桂淮泰(鬼怀胎),等等。
以上所谈是文艺作品中的例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名字的谐音还关系到名主的切身利害。古时科举考试就有一些考生因姓名谐音而意外得福,或横遭灾祸。例如清朝道光年间,殿试内定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是江苏高邮人史求。道光皇帝在御批审定时,看到“一甲第一高邮史求”(谐音“死囚”),就疾首蹙眉,当即朱笔勾去。再往下看“一甲第九天长戴兰芳”,龙颜大悦,提笔钦定为头名状元。因为“第九天长”谐音“地久天长”,“戴兰芳”谐音“代兰芳”。
据史书记载,在明清两代,已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层层关卡,进入“一甲”之列,且名列前茅的“状元候选人”,因其名谐音不妥,而被皇帝从名单中勾去的,还有吴情(无情)、王国钧(亡国君)等人。皇上金口玉言,以名取士,把严肃的人才选拔视同儿戏,确实荒唐可笑。但是,平心而论,“史求”“吴情”“王国钧”之名,确实也容易让人有不好的联想。因此,在取字命名上,祈福忌祸、避俗求雅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习俗,还是应该适应和遵从的。
2.取名的谐音尴尬。现代人倒不会因姓名不雅或欠妥而断送前程了,但是,有些姓名谐音却会使人尴尬而无奈。仅举笔者目见耳闻的实例,如两字姓名:纪丹(鸡蛋)、毛崇(毛虫)、尤炳(油饼)、侯岩(喉炎)、魏妍(胃炎)、费延(肺炎)、魏桐(胃痛)、温毅(瘟疫)、贾效(假笑)、胡硕(胡说)、范健(犯贱)、范统(饭桶)、庞光(膀胱)等;三字姓名:孙奇概(孙乞丐)、夏建仁(下贱人)、沈京兵(神经病)、杜子腾(肚子疼)等。
因谐音因素考虑不周而取的姓名,必然会成为淘气的小伙伴开玩笑的口实,给人带来不尽的烦恼。因此,长辈在为孩子取名时,应该慎重而周全地推敲斟酌,尤其对于姓名中有可能产生负面谐音的因素加以防范,不可掉以轻心。
3. 谐音取名与谐音改名。谐音取名一直为人喜用,例如阎肃(严肃)、陈辉(晨辉)、魏珉(为民)、韩笑(含笑)、李响(理想)、霍达(豁达)、康凯(慷慨)、姚旺(遥望)等。对于原本不满意的姓名,用谐音法改名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原名张象鼎,字友彝。1927年前后,为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大胆怀疑的思想,遂将“友彝”谐音改为“忧疑”,后定名“友渔”。作家艾芜原名汤道耕,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主张的影响,遂取笔名“爱吾”,后谐音为“艾芜”。
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早年写《大众哲学》一书,颇有影响。1935年,25岁的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传记作家叶永烈在访问艾思奇夫人王丹一时,王丹一介绍说,艾思奇这笔名来历有三:一是“爱”“思奇”之意,即喜爱独特地思索;二是热爱马列主义之意,“思”即马克思,“奇”即伊里奇(亦即列宁);三是他不怕冷,冬日穿衣甚少,得了个雅号“爱斯基摩人”,艾思奇为“爱斯基”的谐音。
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出生时村里正闹天花,父母给她取名刘天花,就是希望孩子不被天花传染,平安无事。小天花后来参加革命,成为一名演员,剧团领导为她谐音改名为“田华”,变俗为雅,突出了文化意境。
著名作家贾平凹,原名平娃,体现父母对孩子平安无虞的企盼。谐音改为“平凹”,将“平坦”和“低凹”两个矛盾对立的词儿统一在名字里,个性鲜明、意味深长。“凹”和“凸”相对,是低于周围的意思,读为āo。因此,有人把贾平凹的“凹”读为“āo”,但贾先生却不认同,他说:凹应读为wā。陕西等地用“凹”字作地名,就相当于“洼”,读为wā,如陕西地名碾子洼。《现代汉语词典》的“凹”字就有以上两个读音,并注明“凹同洼,用于地名”。
4. 文学人物的谐音解读。文学人物的姓名谐音,多数是作家有意而为。在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典型的体现。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的谐音解读,贵在独具只眼,但是否正确揭示了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却很难验证。对当代作品人物姓名的谐音解读,有时会遭到作者的否认——“我在构思创作人物形象为之命名时,根本就没有这种谐音联想”。日前读一篇评论文章,说:柯云路长篇小说《新星》的人物取名“深有寓意”:“如李向南者,理想实现难;干扰变革的极左顽固脑袋高良杰者,高粱秸无用也;记者顾小莉,自视甚高,其实是顾小利而忘大义的谐语。”《新星》作者柯云路对此发表评论:“读了这段分析,我不禁哑然失笑。”他说:主人公李向南,父亲曾参加解放战争带兵打仗,而“向南”两字则带出主人公出生时国家和家庭的态势。至于高良杰,起名时并不曾想到与“高粱秸”谐音。而顾小莉聪明、勇敢、时尚,敢爱敢恨,虽不乏特权意识与忌妒偏激,但从未简单地把她概括为“顾小利而忘大义”的人。另一人物“潘苟世”,责编当年曾问“苟世”是否“狗屎”之意,作者当即否认,为他起名时并没有这样的谐音和联想。柯云路认为《新星》中人名被“过分解读”了。但他表示:“各种各样的解读,哪怕再离谱,不正是对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特有趣味吗?倘若作家把一切都说明了,又有何意思?”——显示了柯云路先生的高明之处。
对于文学作品人物的人名谐音解读,属于文学鉴赏和评论性质,自然有文野高下之别。我们可从三个角度分析:第一,这种谐音解读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否大致吻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成一家之说,就不算离谱,就允许它的存在。第二,文学人物一旦塑造出来,立起个儿来,那么在读者思维屏幕中呈现的艺术形象,其艺术倾向和性格意义,有时可以超越作家创作时原生态的设想而栩栩如生地存活。读者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解读,皆属正常。第三,作者在原创时没有想到,但并不影响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种种超越创作初衷的联想解读。当然,牵强附会,离题万里,或“苏批三国”式的诙谐解读,则另当别论了。
三 取名用字的讲究
汉字按结构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所谓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一个字,如“村”由“木”和“寸”合成。合体字占汉字总数90%以上。汉字这种字形上的结构特点,体现在人名当中就是姓和名所选用的汉字的部件之间的关系。
(一)利用字体分合变化取名
利用汉字在字体上的分合变化取名,大约有以下几种方法:
1.拆姓为名。把姓氏的汉字拆开来成为两部分,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名字,例如上古的伊尹、宋代陈东、清人阮元,音乐家聂耳、作家盛成、纪实作家张弓、歌星胡月,以及翁羽、雷田、杨易、何可、周吉、吴天、林木、郑(鄭)奠、罗(羅)维等。
把姓氏拆为两字作名字,如内蒙古作家张长弓、漫画家雷雨田、作家舒舍予。再如王一川、何可人、李木子、岳丘山、翟羽佳、翁公羽、晏日安、许午言、伊人尹等。
还有把姓与名第一字合为名的第二字,如王玉珏、王人全、田力男、白水泉、文武斌、林木森、林夕梦、秦至臻等。
2.变体取名。有些字只要加上一笔或减少一笔,就形成了另外一个字。利用这种加减笔画来取名的也不少见,如李季、万方、何可、吴昊、田申、田甲、田由、陈阵、卞卡等。《镜花缘》中“王主、王玉、王三、王丰、王五、王壬、王毛、王全”八兄弟,其命名方式更为典型。
3.以姓构名。以姓氏为基础,取所姓之字的某一部件构成名字,例如方芳、王匡、韦苇、丹彤、由迪、林彬、吴虞、彭澎、腾藤、孙逊、高嵩、魏巍等。牛犇、石磊、林森、金鑫、马骉等,则是将独体字的姓氏变为三个相同部件组成的汉字作为名字。
4. 姓名同旁。利用姓的偏旁,从这个偏旁的字里选以为名,如艾芜、芦芒、芦荻、苏萍等姓名皆为草字头;崔嵬、崔岩、崔峦、崔岱等姓名皆为山字头;沙汀、江淹、洪深、洪涛、江流、江涛等姓名皆为三点水旁等。姓名用字为同一偏旁部首,常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以此法取名的双字姓名还有:王琦、王瑾、马骏、林柯、钟键、裴斐等。三字姓名的,还有流沙河、苏蔚英、杨柳桥、杨村桦、霍震霆等。部首相同的名字,一般为家族内兄弟或姐妹使用。例如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几个儿子名字分别为: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璩。
5. 拆名为字。古人有将合体字的单名拆分成两个字,作为表字的。例如宋人谢翱,字皋羽;明人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张峣,字山尧;刘侗,字同人;于琚,字居玉;曹恕,字如心;宋玫,字文玉;李愫,字素心;清人林佶,字吉人;程嵋,字眉山;吴筠,字竹均;姚椿,字春木;臧琳,字玉林等。也有将双名中某一字拆分为表字的,例如清代卢文弨,字召弓;毛奇龄,字大可;姜尔珏,字双玉等。
6.增字减字改名。利用原有的三字姓名,删减其中一个字,构成一个饶有新意的双字姓名。
第一种是去掉姓氏,多用于笔名或艺名,例如刘知侠笔名知侠,刘伯坚笔名伯坚,钱浩梁艺名浩亮,刘航英笔名航鹰等。
第二种是去掉名字中第一个字,例如著名画家古元,原名古帝源(一说字帝源)。参加革命到延安后,去掉姓名中间的“帝”字,将“源”字改为“元”。于是“古帝源”就成了“古元”。另如孙谦(原名孙怀谦)、张芝(原名张大芝)、郭浩(原名郭德浩)、王兰(原名王凤兰)等。
第三种是去掉名字中第二个字,例如著名导演成荫,原名成荫保。1938年来到延安后,将名字后一个“保”字去掉,改名为“成荫”,有绿树成荫之蕴意。另如王皓(原名王皓月)、李超(原名李超然)、纪鹏(原名纪鹏云)、徐慎(原名徐慎行)等。
第四种是去掉名字的偏旁。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原名沈君默。早年留学日本,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曾任《新青年》编委。他有感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语,遂将名字“君默”的“君”字下面的“口”去掉,改名为“尹默”,以示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不满。
(二)人名与偏旁
1.凭借偏旁明辈分。一个家族同一辈分的子弟,讲究以同一偏旁字命名。例如初唐著名文学家王勃,哥哥名叫王勮,弟名王助;唐朝名相姚崇为三个儿子分别命名为姚彝、姚异、姚弈;唐朝名将郭子仪八个儿子,分别名为:郭曜、郭旰、郭晞、郭晫、郭晤、郭暧、郭曙、郭映等。
清代皇室有严格的字辈命名制,自康熙皇帝的子辈始,近支宗室的取名,上一个字依照“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等排列,对下一个字的偏旁也做出严格规定——康熙皇帝规定子辈用“胤”字命名,雍正登基后,因其名为胤禛,为了避讳,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全部改为“允”字。“允”字辈的下一个字用“礻”旁,如允祉、允祚、允祥、允礼;“弘”字辈的下一个字用“日”旁,如弘历(曆)、弘旿、弘晓、弘晖;“永”字辈的下一个字用“王”旁,如永璜、永琏、永璋、永琪;“载”字辈的下一个字用“氵”旁,如载润、载洵;“溥”字辈的下一个字用“亻”旁,如溥仪、溥杰(傑)、溥伦,等等。
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合肥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出自名门望族,曾祖父张树声是晚清重臣、淮军大将,历任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声名显赫。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教育家,育有十个子女——六男四女。张允和曾介绍自己家族字辈说,他们张家共有姊妹兄弟十人。前面四个是女孩子,分别叫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姐四个注定要走出家门的,所以名字(元、允、兆、充)都带有“两条腿”;后六个是男孩子,注定要留在家里的,所以名字(宗、寅、定、宇、寰、宁)里都有“宝盖头”,分别叫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张允和上述说法,虽带有笑谈的意味,但张老太爷当年对十个子女的取名,还是有系统的考虑的。
2.凭借偏旁分性别。取名用字,两性均可选用的,如玉、英、华、荣、红、敏等。更多的是性别专用偏旁用字,例如:“女”“艹”“纟”等偏旁字多为女名。“女”偏旁:姑、娘、姐、妹、妮、娣、媖、婕、姬、妃、娥、婵、娟、妲、好、妙、婀、娜、娉、婷、娇、妩、媚、嫱、婉、嫣、媛、娴等。“艹”偏旁:花、草、茉、莉、兰(蘭)、蕙、菊、莲、荷、菡、蔷、薇、芷、芹、芝、茵、苹、蓉、芳、菲、茹、菁、葳、蕤、蓓、蕾等。“纟”偏旁:绣、纨、绮、缨、缦、绫等。
“亻”“钅”“礻”“刂”“马”等偏旁字多为男名。“亻”偏旁:仁、任、伟、俦、侠、保、佑、俭、信、健、伦、傑、倜、傥等。“钅”偏旁:鉴、钢、铁、锦、键、钟、铭、鑫、铮、锁、铉、铨、锳、锟等。“礻”偏旁:福、禄、禧、礼、祥、祜、祐、祖、祚、祺、祈等。“刂”偏旁:剑、利、刚、钊、剀等。“马”偏旁:驷、驹、骏、骐、骥、骅、骝、骧等。
(三)取名用字之忌
人名具有两重性,既有个人性质,又有社会性质,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质。因为人名主要是供别人用的,是供社会用的。如果一个人和社会断绝了一切联系,他的名字也就没人使用,也就名存实亡了。正因人名具有社会性质,所以个人取名要服从社会习惯、民族习惯,既要考虑个人使用的方便,更要考虑社会使用的方便。就这个意义来说,一个人叫什么名字、用哪个字,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了社会使用的方便,人名用字必须规范。
1.用字求吉祥,忌邪恶。 取名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字。取名用字,追求吉祥。唐代女皇武则天为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给自己造了一个“曌”字作名字。“曌”读音为“zhào(照)”,日月当空照的意思。祈福求吉是人之常情,表现在姓名上更是如此。如新福、厚福、世禄、加禄、寿鹏、寿康、兆喜、润喜、承吉、吉庆、连祥、庆祥、新运、连运、天成、天赐、瑞安、平瑞、泰康、泰来、天佑、天保、天祥、天禄等,都是吉祥喜庆的佳名。
而与上述吉祥字相反的邪恶字眼儿,都是取名之大忌,例如:痴、呆、傻、愚、蠢、悲、哀、痛、苦、逆、悖、丑、陋、狡、诈、恶、毒、妖、魔、鬼、怪、顽、劣、灾、祸、紊、乱、杀、害、沮、丧、歪、肮、脏、冤、孽、溺、亡、叛、淫、盗、斩、罪、烦、犯、囚、禁、病、孬、仇、疾等,都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谁愿意以之为名且伴随一生呢?在古代的人名里,也有用这类字的,但都在前面加上“去”“弃”等,如霍去病、辛弃疾等。
2.忌用俗字。所谓俗字,其实是指词义陈俗、粗俗,使名字显得比较俗气的字。
(1) 陈俗过气的名字。例如招财、发财、财顺、降福、大福、大贵、福临、金梁、玉柱、满仓、满囤、福禄、神佑、登科、连中、光宗、耀祖、招弟等。
(2) 粗俗直白的名字。例如阿大、二黑、三毛、四妞、小五、小六、老七、老丫、铁蛋等。如果当代人再叫王老大、阮小二、张老三、贺老六等名字,人们会感到惊异。
3.忌用过于生僻的字。姓与名相比,姓氏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可擅改,但取名选字却是比较自由的。鉴于重名现象严重,近年来为避免重名,人们在取名时选用一些不常用的生僻字,例如婧、桁、烨、颢、栩、睿、昕、赟、岫、璿、珣、妤、祎、蠡、燊、昰、蒨、葳、蕤、妍、町、畹等,这些还是可以接受的,但选用非常生僻的字,例如:宂、㝐、栄、肜、褣、曧、㣑、㲝、嵤、䇀;儏、䅟、㛑、叅、䍼、㣓、㻮;勥、羟、彊、嗴、玱、㳾、蔃、矼、㛨等。用这类过于生僻的字为名,会给社会交往带来种种不便。
一位朋友曾在我的博文中评论道:“有个孩子,名叫鬯,有多少人认得呢?”其实,这位朋友提出了一个取名应避免使用生僻字的问题。这个“鬯”字,读音为chàng,指古代祭祀、宴饮的香酒,通“畅”字,畅通、流畅的意思。取名用字不要追求离奇、冷僻。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喜欢研究古字,且十分入迷,他的三个女儿全用古字命名,而且都是四叠字:长女,四个乂,章㸚(“尔”的古字,音lǐ);二女,四个又,章叕(“缀”的古字,音zhuó);三女,四个工,章㠭(“展”的古字,音zhǎn)。章太炎觉得,能读出女儿名字的人,才能算得上有才,才配娶他的女儿。后来三位千金个个美貌,早过了婚配年龄,可是由于别人不知道这三位美女的名字怎么念,所以都不敢贸然提亲。后来章老先生走出书斋打听其中原委,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备酒宴宾,专门讲述三个女儿闺名的音、形、义,终使三个千金喜配佳偶。
一次我给本科新班上课,点名册上蓦然出现了“刘龑”和“张赟”。这两个字我过去都见过,也查过字典,但因不常用,一时不能准确地读出来。不敢贸然读,只得询问名主。下课回家立刻查《汉字大字典》:“龑”读yǎn,龙腾九天的意思。五代时南汉刘岩改名为“刘龑”,是他为自己造的一个字;“赟”读yūn,美好的意思,北周宣帝就叫宇文赟。原来这两个字都是皇帝陛下用过的名字。国君喜欢标新立异,果然与众不同。唐武则天取名“武曌(zhào)”,自造出一个“曌”字,就是日月当空照的意思。这个字,因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而为人熟知。
近代有位南方文人,自名“爨鱻麤(Cuàn Xiāncū)”,号“鑿鑿龛(záozáokān)”。名号六字竟达176画!其实,除“爨”字是笔画复杂的罕见姓氏外,其余三字均为早已被废弃的异体字(鲜、粗、凿)。这无疑失去了取名的真正作用和社会意义,纯属玩弄文字,故弄玄虚。
近年来,使用生僻字或难写难读的字取名的倾向有所抬头。仅我在学生名册里见过的难字有:
璆——qiú,美玉或玉饰相互撞击的声响。
璩——qú,美玉,耳环,也是一个姓。
翮——hé,鸟的翅膀。
篪——chí,古代一种乐器。
胤——yìn,子孙相承的意思。
奭——shì,盛大的样子。
卺——jǐn,一个葫芦分成两个瓢,古代婚礼所用酒器。“合卺”就是新郎和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的意思。
黼——fú,古代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
彧——yù,有文采的意思。
当然,作为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这几个字还是可以读出来的。但如果一个小学生见到这样的字,如果不查字典,就很难读出来了。
生僻字是使用效率极低的字。生僻字包括两种,一种是现在根本不用的字,另一种是现在使用频率很低的字,主要是一些专业用字。这些字绝大多数人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会用。例如觯、傂、戠、乿、骘、寘、廌、臷、袠、妷、茝、禵、斦、坧、劧、剬等。如果用这样的字取名,99%以上的人都不会读。这样,只会妨碍交际,徒增麻烦。
用生僻字取名,给户籍管理、电信、银行、教育、出版、保险、交通等部门带来诸多麻烦。单是记住这些生僻字的读音,人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处理这些生僻字,电脑处理要多占用许多宝贵的存储空间,增大软件制作的成本。
另外,给孩子选个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的字做名字,当时家长可能美滋滋的,很自豪。但等到孩子长大,从进幼儿园开始,麻烦就会接踵而来,而且伴随终生。老师、同学、街坊、邻居,都不能准确叫出孩子的大名;上户口、办身份证,电脑里没这字;就医看病、银行开户、购买机票、邮局取款等,都会遇到障碍。这岂不是没事找事,自找麻烦吗?
取名还是要服从社会习惯、民族习惯,既要考虑个人使用的方便,也要考虑社会使用的方便。就这个意义来说,一个人叫什么名字、用哪个字,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为了社会使用的方便,人名用字必须实现规范化。因此,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规范人名用字将推出《人名用字表》,从法规上推动人名用字的规范。
4.忌用笔画过繁的字。姓氏不可更易,但名字笔画繁简是由取名者自主掌控的。姓名经常要写下来,人一生书写次数最多的字就是自己的姓名。而笔画过繁的姓名,如穆藕榘、薛赞稷、瞿德懿、魏鼎鼐、蹇戴韬、戴震瀛等,自己难记难写,别人难认难读,会带来无尽的麻烦,何苦来呢?因此,明智的父母在为孩子取名时,尽量笔画从简,例如丁晓玉、卜达同、万钟英、于方立、卫文广、马如云、韦一平、王广仁、方友生、尹一鸣、龙万年、石仲开等,好写好读好记,何乐不为!
5.慎用多音字。汉族少数姓氏属于多音字,如覃(qín/tán)、乐(lè/yuè)等,会给交际带来一定的麻烦。如果说姓氏多音是祖上留存下来的无可奈何的事实,但名字的拟定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在汉字常用字里,多音字有200多个,每个多音字至少有两个读音。例如“参”字有三个读音,某人名“洪参”,这个“参”是读“参军”的“参”,还是“人参”的“参”?再如“许乐”的“乐”,是读“快乐”的“乐”,还是“音乐”的“乐”?“王朝红”的“朝”,是读“朝霞”的“朝”,还是“朝向”的“朝”?“赵长卿”的“长”,是读“长短”的“长”,还是“长幼有序”的“长”?“容志行”的“行”,是读“行走”的“行”,还是“行列”的“行”?取了这种多音字名字,在社交场合,一生得解释多少回?又是何苦呢?因而,我们在取名时应尽可能避开多音字。如果要用,必须选好另一个字,用连缀成义的方法暗示给他人,就可省却徒增的麻烦。例如王乐天、宋乐章、张朝蓬、徐援朝等,其中的多音字,经过语义联想的过滤,可以避免误读。
(四)取名追求形体美
所谓形体美,指名字的书写形式整一协调、富于变化。体现出形体美的名字,便于书写,易于布局,利于造型,在外部形态上给人以均衡的美感。
1.形体整一。例如董国昌、路颢清、张正宜、曹国瑞、吕祖谦、颜朋程等姓名,三字基本上结构整齐,上下或左右均衡,字体组合方正,无论横写竖写效果都好。
2.形体协调。例如王佐良、朱光斗、陈独秀、刘光第、柴师孔、韩熙载等姓名,三个字的笔画类型较多,横、竖、撇、捺、点、折、钩基本俱全,相互照应,组合协调,活泼自然。
3.形体变化。例如王世德,从字形上看,“王”是长方体,“世”为横宽体,“德”属四方体。三种字形组合,整体配合协调,个体富于变化。另如朱九敬、陆云龙、朋士望、吴仁碧、许必望等,皆为此类。
4.笔画疏密。姓名书写形式的形体美还体现在笔画适中,疏密相间,例如魏元培,姓名三字笔画疏密轻重各自不同,“魏”字笔画稠密,“元”字笔画稀少,“培”字笔画适中,三字组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另如章士钊、宁调元、方慧如、黄达人、于知颢等,皆为此类。好的名字要避免笔画过于稠密或过于稀少,如谢肇徵、戴麒麟、酆曙奭、魏鼎鼐等,笔画过于繁复,看着就累得慌,就甭说让孩子学写多费劲儿了!但笔画过于稀少,如丁一、王川、于万、方飞、卜力等,看着也不舒服。
5.结构错落。例如李大钊,首字上下结构,中间为独体字,末字左右结构。结构不同,在形态上富于错落变化。另如陈衡哲、梁诗元、周子坤、郝天秀、柳中雍等,皆为此类。
合理利用汉字形体组合的整一、协调与变化,以及笔画的疏密、结构的错落等特点,能够使姓名写在纸上时具有形体美感。反之,违背上述特点的名字就形体欠佳,甚至不便于书写。例如赵连起、史超迈、宋道远、廉又发等名字,三“捺”相连,写起来不顺手,看着也不顺眼。再如陈阵陵、陆邝随、邓阳陛、郑邦隆、邱际陶等名,每个字或左或右都有“耳朵”,部首单一、结构单调,就谈不到形体美了。又如单群峰、申丰年、郭千平、邓军华、柳中律等名字,最末一笔都是长竖,犹如三条长枪相连,不仅形体单一无变化,看起来也有些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