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国本《颜鲁公文集》考述

赵阳阳

颜真卿之著述,据殷亮《颜鲁公行状》、令狐峘《颜真卿神道碑铭》及《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有《庐陵集》10卷(任吉州别驾时编集)、《临川集》10卷(任抚州刺史时编集)、《吴兴集》10卷(任湖州刺史时编集)等,大抵每官一集。然而这些集子,经唐、五代乱离,俱已亡佚。颜真卿别集之编纂,则兴起于北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9《颜鲁公集》条云:“有吴兴沈氏者,采掇遗佚,编为十五卷,刘敞为之序,但称沈侯而不着名字。嘉祐中又有宋敏求编本,亦十五卷……至南宋时,又多漫漶不完。嘉定间,留元刚守永嘉,得敏求残本十二卷,失其三卷,乃以所见真卿文别为补遗,并撰次《年谱》附之,自为后序。” 1其中对颜集北宋本与南宋本的论述,基本可信。唯北宋本之吴兴沈氏本与宋敏求编本究竟是截然不同的两本,或是内容、编次完全一致的同一刊本,则尚有疑问。2

至明嘉靖年间,无锡安国先有活字本《颜鲁公文集》之排印,复有刊本《颜鲁公集》之流传,其刊刻底本则一,文字上并无大的差异。因安国本为今存《颜鲁公文集》之最早版本,此后之刊本、抄本多以之为底本,故对安国本的深入考察是研究颜集版本的核心。以下从安国本之分别、来源、面貌、流传等方面分别加以考述。

一、安国活字本与安国刊本

今存世之《颜鲁公集》15卷、《补遗》1卷,为明代学者都穆于嘉靖二年(1523)重新编订而成。都穆编成此书后,先由安氏活字排印,随后又付之剞劂。据叶德辉《书林清话》“明安国之世家”条称:“盖国所印之书,《初学记》为刻本,《颜鲁公集》则活字印本,非《初学记》亦活字印也。《颜鲁公集》又有嘉靖二年安国刻本,则在活字印本之后。万历中平原令刘思诚刻本即从之出。半叶十行,行二十字。” 3可见刻本之刊行在活字本之后。又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4:“《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补遗》一卷,唐颜真卿撰,明安国刻活字本。首本传、行状、年谱、碑铭。半叶十三行,行十六字。白口。板心上刊‘锡山安氏馆’五字,下记刊工姓名。”4其所谓“刻活字本”当指据活字本而刻,更印证了叶德辉之论断。

因活字本与刊本均以都穆编订本为底本,故文字差异甚微,仅行款上有所不同,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


明锡山安国活字印本,十三行十六字,版心上方有“锡山安氏馆”五字,下有刊工人名。每卷首题“锡山安国刊”。前有刘敞序,后有留元刚跋。此书朱幼平文钧藏,今归赵元方许。沅叔。(己卯十二月二十七日持示)

明嘉靖二年锡山安国安氏馆刊本,十行二十字。余藏,丙辰。5


可见,活字本每半页十三行行十六字,刊本则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此为两版之最大差异,此外活字本版心上方有“锡山安氏馆”五字,中刻书名、卷次、页码,下有刻工人名。6

安氏活字本根据内容之多寡,似乎有先印与后印之区分。缪荃孙《艺风藏书记》载:“《颜鲁公文集》十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锡山安国活字本。首有杨一清序。瞿氏、丁氏《书目》均无《补遗》、《年谱》,此本独全,亦可贵也。” 7其《艺风藏书续记》载:“《颜鲁公文集》十五卷,明活字本,唐颜真卿撰。口上有‘锡山安氏馆’五字,《年谱》、《行状》、《碑碣》均有。后留元刚序,则大字也。”8缪荃孙跋语中所及“瞿氏、丁氏《书目》”盖指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而言。考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明活字本《颜鲁公文集》云:“此明锡山安国以活字铜版印行者,板心有‘锡山安氏馆’五字,较万历间鲁公裔孙允祚刻本独完善,殆出留氏旧本,惟《补遗》一卷有目无书,《年谱》一卷亦阙。” 9而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4亦著录明活字本《颜鲁公文集》15卷《补遗》1卷,云:


明嘉靖癸未吴郡都穆重为编订,以奏议第一,表次之,碑铭次之,书序与记之又次之,而以诗终焉。卷仍十五以符旧数,毘陵安民泰梓之,石淙杨公序之,即此本也。版心有“锡山安氏馆”五字。按田裕斋瞿氏书目亦安氏本,亦缺《年谱》、《行状》、《碑铭》,岂当时先印正集流通,以后未将《附录》复合欤? 10


按,丁氏所谓田裕斋,即常熟瞿镛之藏书室,“田裕斋瞿氏书目”亦即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镛、丁丙所著录之活字本《颜鲁公文集》皆缺《年谱》与《补遗》(即瞿目所谓《行状》、《碑铭》),而缪氏所著录之活字本则不缺。因此,丁丙做出推测,大约当时先印正集流通,以后未将《附录》复合。结合活字本、刊本之先后刷印次序,以及活字本先后印本内容之多寡,丁丙之推论应符合实情。

二、安国本之来源及其面貌

对于安国本的渊源与内容等,清严可均《铁桥漫稿》有相应考查:


明嘉靖中锡山安国民泰得旧写本刻之,万历中颜允祚又以家藏旧写本刻之,其后颜崇榘复据安国本重刻之,其源皆岀于留本。无《和政公主》等十碑,而展十二卷为十五卷。以奏议居首,以诗终,盖就南宋本改编,而书帖居末,又与南宋不同。 11


严跋中对于安国本内容、编次的记述大体可信,然而对于诸刊本底本的考察,似不够准确。实际上万历年间颜允(清人避雍正帝讳多作“允”)祚刊本以安国本为底本,清嘉庆间据安国本重刻的是“颜崇椝”,而非“颜崇榘”。至于说安国本系“安国民泰得旧写本刻之”,亦未加深考。

安国刊本《颜鲁公文集》15卷,后有《补遗》1卷、《附录》1卷,以及留元刚所撰《年谱》一卷,且此本前有刘敞序,后有留元刚跋。因此安国本当据南宋留元刚本重刻。考孙星华《文忠集》识语云:“颜鲁公《文忠集》四库著录者,为锡山安国重刻宋留元刚本。” 12此语虽就四库本而言,但判断安国本据留元刚本重刻,则毫无疑义。问题是都穆在重编《颜鲁公文集》时,究竟是全面袭用留元刚本的面貌,还是据他本进行增补改动,尚不确定。万历间罗树声为刘思诚重刊《颜鲁公文集》所作《跋》中云:“然初宋敏求购为十二卷,益以元刚之补缀、都公之家藏,然后为卷十五。”刘思诚刊本完全据安国本重刊,因安国本为都穆所编,罗树声按照常理推测,认为都穆重编时应当补入家藏本的内容。罗氏的推测看似合理,但事实究竟如何,还得根据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考察。

留元刚本的原貌,因留本的不传而难以亲见,不过据都穆《颜鲁公文集后序》云:


《颜鲁公集》有二,予家旧藏本凡十五卷,人间所传又有宋永嘉守留元刚本,视予家者十五而阙其三。……考之《馆阁书目》,谓嘉祐中宋敏求惜公文不传,乃集其刻于金石者为十五卷。及观元刚之序,则云原父所序,即敏求集其刻于金石者,而乃止十二卷,何也? 13


都穆之疑问可由叶德辉来解答,叶氏《书林清话》卷8 “明安国之世家”条云:“留元刚宋嘉定间守永嘉,得宋敏求编十五卷本残本十二卷,失其三卷,乃以所见真卿文别为《补遗》,并撰次《年谱》,付之为后序,后人复即元刚之本分十五卷。” 14其所谓“后人”即明人都穆,盖留元刚所得北宋本已经残缺三卷,仅余十二卷。都穆对留元刚本的编次、内容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颜鲁公文集后序》复云:


元刚复谓公所著书“逸而不传”,而其本有公文《补遗》及《年谱》、《行状》,皆予家所无。而予家本自《和政公主碑》至《颜夫人碑》十首,又元刚之所未有,此又何也?旧本皆以诗居首,今僭为编订,以奏议第一,表次之,碑铭次之,书序书记之类又次之,而以诗终焉。若补遗诸作,则各从其类。卷仍十五,以符旧集之数。而《年谱》、碑状、列传诸文,别为缮写,以附书后。其间字之讹谬,复为校雠,损坏不可读者姑且阙之。 15


都穆之疑问只能有一种答案,即是其家旧藏本15卷当为北宋本系统。其所谓“旧本”盖就其家藏本与南宋留元刚本而言,既然“皆以诗居首”,说明两本的编排次序一致。而今本“以奏议第一,表次之,碑铭次之,书序书记之类又次之,而以诗终焉”的排序,则是都穆重编的结果。按之《四部丛刊》影印安国本,都穆仅就留元刚十二卷本进行改编,调整其内容次第,将留元刚本的《补遗》、《年谱》、《碑(铭)》、《(行)状》、《列传》均加保留,而将正文卷数分为15卷,这是安国刊本与留元刚本仅存的差异,都穆并未据家藏本对留元刚本的内容进行任何增补改动。既然南宋留元刚本的原来面貌即是12卷,那么所缺“自《和政公主碑》至《颜夫人碑》十首”大概存留在所据底本已经亡佚的3卷中。

留元刚本的卷数,在留元刚《后序》与都穆《后序》中均未明确,然黄本骥《颜鲁公著作考》却说:“留元刚序云《颜鲁公集》十二卷、《补遗》三卷、《年谱》一卷。”小注云:“嘉定间元刚守永嘉,得敏求残本,失其三卷,因为补之,附以《年谱》。《宋史·艺文志》有《颜真卿集》十五卷,即元刚本也。” 16黄本骥认为留元刚本为15卷,系在宋敏求本残余之12卷基础上,增补3卷。实际上,从流传至明代的留元刚本来看(主要是通过都穆的《后序》),留本仍为12卷,其所补辑者,另成《补遗》。黄本骥所谓“《补遗》三卷”,盖臆测之言。此外,黄本骥认为《宋史·艺文志》所载《颜真卿集》15卷为留元刚本,亦无确证。《宋史·艺文志》之编纂,因袭旧志的成分颇多,所著录者未必是留元刚本。

留元刚本之具体篇目,以今世传都穆编订之安国本考察之,仍然缺少都穆《后序》所谓“自《和政公主碑》至《颜夫人碑》十首”,可见都穆并未将家藏15卷本多出的内容增补到留本中,而仅就留本自有内容进行了重编,并订正了文字的讹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9《颜鲁公集》云:


又《和政公主碑》残文、《颜元孙墓志》残文二篇,见《江氏笔录》;《陶公栗里》诗见《困学纪闻》,今俱采出,增入《补遗》卷内。……后附《年谱》一卷,旧亦题元刚作,而谱中所列诗文诸目,多集中所无,疑亦元刚因旧本增辑也。 17


观提要所举《政和公主碑》等,都穆家藏15卷本多已有之,然皆不见留元刚本与安国刊本,无怪乎提要称:“独此本为锡山安国所刻,虽已分十五卷,然犹元刚原本也。”也就是说安国刻本篇目悉同宋留元刚本,都穆虽重编为十五卷,然并未以家藏本补遗。清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著录“《颜鲁公文集》”云:“此集据刘敞序,本十五卷,后留元刚仅得十二卷,附以《补遗》、《年谱》、《行状》。明都穆复重为编次,仍作十五卷,以符旧集之数。《碑铭》、新旧史《本传》,则又穆所附益也。” 18孙星衍认为安国刊本之《补遗》、《年谱》、《行状》为留元刚所增,颇得其实,而谓《碑铭》、新旧史《本传》,为都穆所附益,似不及四库馆臣严谨。前及都穆《颜鲁公文集后序》中云:“若《补遗》诸作,则各从其类,卷仍十五,以符旧集之数。而《年谱》、《碑》、《状》、列传诸文别为缮写,以附于后。”是对留元刚新增内容的处理方式,其中“碑状”盖指《颜真卿神道碑铭》与《颜鲁公行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元刚复为之《年谱》,益以《拾遗》一卷,多世所传帖语,且以《行状》、《碑》、《传》为附录。” 19讲的也是附录的内容。试想留元刚当初在增补鲁公事迹时,既已收录《行状》,似无理由遗漏《神道碑铭》,孙氏所云不确。

三、安国本之流传

安国本于嘉靖年间刊行之后,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明高儒《百川书志》卷12著录之“《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补遗》一卷,《附录》四卷” 20,无疑就是安国本,因《百川书志》编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正在嘉靖本刊行后不久。此外,明清书目中著录安氏本之记载颇多,唯明人著录多简略,仅记书名、卷数、册数等,是否指安国本,尚不确定。清人则瞿镛、陆心源、丁丙、缪荃孙等皆有详细著录,足见安国本为藏书家所宝重。

万历十七年(1589),山海刘思诚重刻《颜鲁公文集》,此本“十行二十字,行款与锡山安国刊本同,疑即翻安刻者” 21。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刘思诚万历翻安本《颜鲁公文集》,云:“前有嘉靖二年石淙杨一清《序》,次刘敞《鲁公文集序》,次留元刚《后序》,次嘉靖癸未吴郡都穆《后序》,盖翻安国刊本也。有万历己丑平原邑人赵焞、平原学博楚麻城罗树声为刘侯重锲序跋。” 22此本未对安国本进行相应的补订工作,因此在安国本尚存的前提下,此本的价值受到局限。

万历二十四年(1596),颜真卿二十五世裔孙颜允祚重刊《颜鲁公文集》,其书前有刘敞、杨一清、都穆序,可知其所出为安氏本。又增万历丙申戴燝后序、张居仁序。 23《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本云:“今世所行,乃万历中真卿裔孙允祚所刊,脱漏舛错,尽失其旧。” 24四库提要的评价,对后世学者影响很大,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明活字本《颜鲁公文集》卷15,云:“此明锡山安国以活字铜版印行者,板心有‘锡山安氏馆’五字,较万历间鲁公裔孙允祚刻本独完善,殆出留氏旧本。” 25因提要的苛评,此本不甚流传。

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其抄录底本为“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9《颜鲁公集》提要“独此本为锡山安国所刻”一语,知底本为明嘉靖年间锡山安国刊本。据提要,馆臣自石刻、碑帖、笔记中采得颜真卿遗篇若干,增入《补遗》。然而提要中所列举之篇名 26,在都穆家藏本中多已存在(都穆家藏本较留元刚本多“自《政和公主碑》至《颜夫人碑》十首”)。可见安国刻本篇目悉同宋留元刚本,都穆虽重编为15卷,然并未以家藏本补遗。孙星衍《廉石居藏书记》著录“锡山安国刊本”云:“是本都穆所私定也。四库所收即此本,疑脱都氏序,故疑为元刚本。仍搜辑《殷府君夫人颜氏碑铭》、《尉迟回庙碑铭》之属,增入《补遗》、《年谱》、《附录》各一卷。” 27谓四库所据安国本脱都穆序,亦为推测之辞。提要已然确定四库抄录之底本为安国刊本,其所谓“虽已分15卷,然犹元刚原本”并非以四库抄录者为留元刚刊本,而是说安国刊本虽然分为十五卷,但仍继承留元刚原本之内容。

嘉庆七年,曲阜颜崇椝又据安氏本重刊《颜鲁公文集》。据《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莫友芝著录作“嘉庆中颜氏重刻安本”,邵懿辰则作“嘉庆中平津馆孙氏刊本”,傅增湘按语云:“见嘉庆中颜氏刊本,有孙星衍序,甚精,则非孙氏自刊可知。” 28知此本为颜崇椝重刊安国本,卷首有孙星衍序。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光绪乙亥九月廿七日”条云:“购《颜鲁公集》一部,微有缺页,有元留元刚,明杨一清、都穆序,云无锡安氏所刊。今此本每卷首题三十世孙崇椝校刊,当是重刻本也。” 29叶氏亦谓崇椝校刊本为安国刊本。

要之,明安国排印之活字本与刊印本皆以南宋留元刚本为底本,留本所据则为元刚所获北宋本残存之12卷。留元刚在残存12卷之基础上,增辑遗文,撰作《年谱》,刻以行世。留本较北宋本缺少自《和政公主碑》至《颜夫人碑》等10首、凡3卷的内容,增加了《补遗》及《年谱》、《行状》,其篇目次第则一仍其旧,皆以诗为首。至明嘉靖时都穆据留元刚本重编,篇目则以奏议第一,以诗终焉,宋本的原貌才被完全打破。安国本行世以来,逐渐成为后来诸版本的底本,奠定了今存颜集的基本面貌。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1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影印浙本1965年版,第1284页。

2 参见拙文《〈颜鲁公文集〉四库提要疏证》,见《山左先贤与齐鲁典籍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图书馆2014年版。

3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9,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4 王文进著,柳向春整理:《文禄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252页。

5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50页。据《四部丛刊》影刊安国馆刊板《颜鲁公文集》书影,知安氏刊本每卷卷首亦题“锡山安国刊”五字。

6 活字本而有刊工姓名,足见活字本对刻本传统的尊重。

7 缪荃孙著,黄明、杨同甫标点:《艺风藏书记》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8 同上书,第397页。

9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9,清光绪常熟瞿氏家塾刻本。

10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4,清光绪刻本。

11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9“书《颜鲁公文集》后”条,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

12 见光绪年间广雅书局翻刻武英殿聚珍本《文忠集》16卷卷末。

13 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末,《四部丛刊》影印明安国刊本。

14 叶德辉:《书林清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15 颜真卿:《颜鲁公文集》卷末。

16 见黄本骥重编:《颜鲁公文集》卷19,清《三长物斋丛书》本。

17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284页。

18 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卷2,清道光刻本。

19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页。

20 高儒:《百川书志》卷12,叶德辉观古堂刻本。

21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850页。

22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24。

23 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卷51,见《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影印本。

24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284页。

25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9。

2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9《颜鲁公集》提要云:“今考其遗文之见于石刻者,往往为元刚所未收。谨详加搜辑,得《殷府君夫人颜氏碑铭》一首,《尉迟回庙碑铭》一首,《太尉宋文贞公神道碑侧记》一首,《赠秘书少监颜君庙碑》、《碑侧记》、《碑额阴记》各一首,《竹山连句诗》一首,《奉使蔡州书》一首,皆有碑帖现存。又《政和公主碑》残文、《颜元孙墓志》残文二篇,见《江氏笔录》;《陶公栗里》诗见《困学纪闻》,今俱采出,增入《补遗》卷内。”见中华书局影浙本,第1284页。

27 孙星衍撰,焦桂美、沙莎标点:《廉石居藏书记》内编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28 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12,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96—997页。

29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卷1,民国上海蟫隐庐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