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谈到“说唱”,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想到流行音乐中的rap,哼唱起周杰伦的《双截棍》。说唱其实是带有本土文化渊源的民间文艺形式,如北京地区的大鼓、江南地区的弹词。英文中把这些中国说唱艺术翻译成Ballad,如美国学者艾伯华教授将广东说唱称为Cantonese Ballad。也有翻译为Chantefable,如马克·本德尔教授将江南地区的说唱—苏州弹词称为Suzhou Chantefable。Chantefable是法国一种散韵结合的民间吟唱艺术,被戴望舒称为法国的弹词。

北京自元以降作为皇朝都城,人文荟萃,百物辐辏。数百年间民间文艺不断融汇,衍生出形态各异、花繁枝茂的说唱形式。这些说唱时常窜入胡同小巷,洋溢着市井喧嚣;又会在特殊时刻穿越前门,荣登皇家乐署。说唱之文辞时而温情脉脉,半遮半掩,时而诙谐粗犷,直面心性。这些说唱与茶社庙宇、八旗风物共同组成地域性的文化空间,充满了象征意味。“这个地点之所以是象征的,乃在于它是一个存在地理边界同时沉淀着象征情感的空间;景物、建筑与人的构造包含着集体记忆。” 1

这些“记忆”的主要形式大致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口头表演式记忆,主要包括至今仍然在舞台演出的一些说唱形式,如湖广会馆演出的大鼓类说唱、宣南书馆演出的传统评书,以及活跃于各个社区的自发性票房过排活动;其次是流传下来的唱本式记忆,这些唱本大多单薄漶漫,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昔日的辉煌;最后是史料及笔记中的点滴回忆。《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文人著作中常常散落着一些片段式回忆,如对某种说唱的表演、存在形式、人物等颇多记录。本书便以上述三种记忆文本为主要出发点,对北京地区说唱的历史渊源、文学成就、艺术实践、书坊传播及生存现状展开论述。

记忆不仅是个人的追忆,更是文化的与群体的。对于过去的文化记忆不仅仅是文献的堆集与庋藏,更是现代人前进的根基。今天,传统说唱艺术已经逐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以北京地区为例,岔曲、京韵大鼓、连珠快书、梅花大鼓等先后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法律的框架下被保护与传承。由是,传统说唱逐渐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在国家法典的文字确证之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探究与学理考辨。本书试图对北京地区传统说唱进行整理,梳理其内在脉络与实践场景,希望可以填补相关的文化记忆,对文化的保护多些人文关怀与艺术考量。

崔蕴华

2016年10月


1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