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之歌》的结构和风格

 

即使从《伊戈尔之歌》最为简短的介绍上,都可以看出其情节的跳跃式发展。每一个独立的部分,每一个长篇的章节,都似乎是一些互不相干的片段,因为从一个片段向另一片段的转移是相当唐突的。例如描写俄国军队出发的章节中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俄罗斯各镇的军事准备;弗谢沃洛德·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王子 (Prince Vsevolod Svyatoslávich) 对兄弟伊格尔说的一番话,表示他对这场战役做好了准备并对士兵大加赞赏;军队的出发;浓雾对行程的阻碍;库曼人 (Cumans) 在顿河边的聚集;猛兽与猛禽带来的预示着战斗结果的不祥之兆;战斗前的草原之夜——所有这一切,形成了一系列连接松散的小型画面。其中的每一幅画面,都好像是一首简短独立的民谣,或者说像一首永不结束的独立民谣的开头。这种手法独特的诗歌片段在整个《伊戈尔之歌》中一个接一个,就好像作者想要开始一首歌,但又突然中断,接着他又开始了第二首、第三首,依此类推。这个特点甚至在其引子部分就已经相当明显了。《伊戈尔之歌》的风格在引子部分就已经非常明确了,并由于诗人所谓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激发;他模仿诗人伯彦 (Boyán) 或其他人,询问应当如何开始他的歌谣,于是他以不知如何选择为借口,让故事有了好几个开头。

作者在引子部分玩了一个小花样,而这个小花样贯穿全诗。由于诗歌的进展跳跃性很强且一直使用片段的写作方法,因此读者可能会觉得《伊戈尔之歌》过于分散缺乏内聚力,但尽管作者自己制造了这么多的障碍,他还是巧妙保持了全诗的完整性。虽然作者在诗中运用的一些手法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但他的另外一些手法则起到了相反作用,将分割开来的片段整合成一个诗歌整体。每一个小的段落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句法对应上。数量众多的句子被串在一起,它们的结构完全相同或者非常相似。当一个结构不同的句子开始时,就好像发生了一次突然的穿插,但穿插的内容又将它与前面的一连串句子联系起来。这个穿插的句子标志着前面句串的结束,一个具有不同内容的新句串的开始,而这个新句串又会以同样的方式受到穿插并结束。这样的句子更有吸引力,比起前面的句串来,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有时候一个句子在一个片段里中断之后,又在另一个片段中出现,它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同。因此在这两个片段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系,虽然两个片段的内容完全不同,但这种联系会深深印入读者的脑海。如“O Russkava zemle! Uzhe za shelomvanem esi!” (呵,俄罗斯的土地,你已经到了山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句子在俄罗斯军队出发那一节反复出现,通过类似于叠句的形式让整个诗歌成为一体。有时候这样的叠句出现在一个句串的开始而不是结尾,但起到的艺术效果完全相同。如在伊格尔之妻的哀歌中有这样一句话:Yaroslavna rano plachetu Putivlé na zabralé, arkuchi (雅罗斯拉夫娜在普季夫利的清晨见到盔甲便啜泣起来)。通过这样的连接线索,即便是篇幅更长的片段也都被连了起来;在《伊戈尔之歌》的中间,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开头已出现过的叠句……

《伊戈尔之歌》不属于通俗诗歌,而属于精致的宫廷诗。其风格可谓精细,但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没有关系。它文辞华丽,有着众多的引喻、婉转曲折的陈述、巧妙的双关和构思精巧的辩论。这种类型的文藻堆砌与十二、十三世纪南部俄罗斯编年史的修辞技巧有着明显的关系——后者希望能够借此复制王公大臣们的说话方式……我们在讨论中已经发现这些编年史充斥着文藻堆砌。如果编年史中的某个故事描述性东西过少而修辞性的东西过多,那么这个故事的风格必然与《伊戈尔之歌》非常接近。《伊戈尔之歌》在诗歌修辞方面是一个重大进步。其结构上的分割、各段诗歌与言语的串联由其华丽风格(即极其抒情的风格)和历史方面的考量而引起。人类卷入长期战争之后便会形成此种风格。高加索切尔克斯人 (Caucasian Cherkess) 的古老军歌和战歌就具有类似的特征:这些歌曲缺乏对事件的系统描述,而是间接提到战斗的不同阶段,结构松散,相互分割,对早期战斗的回忆、对战士的短篇赞颂交替进行,所采用的句子皆为感叹句,带修辞色彩的问句,等等。因此,《伊戈尔之歌》营造了一个典型的贵族氛围,属于贵族作战扈从的上层阶级。

这种形式预示着一个明确的诗歌传统,是南部俄罗斯王公贵族宫殿中华丽诗歌的一个管窥。《伊戈尔之歌》直接提到一个名叫伯彦的人,还针对此人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几个线索,并引用了伯彦的几句话……这种传统在多大程度上是生于本土还是受到外国人(可能指库曼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影响,都不甚明了。在这诗画的素材中,拜占庭传统充其量只是留下了某些印迹。游牧民族的诗歌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个因素相当模糊。学者们企图找到《伊戈尔之歌》的情节与东方叙事诗之间的关联,也的确找到了一点东西,但是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太少,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图兰人 (Turanian) 的游牧部落里,此类形式的诗歌几乎不存在,而《伊戈尔之歌》和高加索诗歌的相同之处也仅仅出于偶然或者历史事件的相似。探求一下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关系应当更有趣味,因为古挪威人的修辞与古俄罗斯人十分相像。斯堪的纳维亚诗歌也偏好使用引喻,喜欢将涵义暗藏在一些传统的神秘措辞中。人们应当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