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事征服达到统一

从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开始在恒河平原出现的早期国家机器,到了孔雀王朝时期可以说完全成熟了。可以简单对比一下代表早期国家概念的佛教的国家理想和憍底里耶的国家理论。理想的佛教王国是“七宝”构成的:法轮、象、马、珠宝、王后、居士、大臣。这里除居士和大臣具体辅佐国王处理各种事务外,其他都只是王权的象征和地位标志。而憍底里耶的国家是由“七支”构成的:国王、大臣、国土、设防的都城、国库、军队或强制机构、盟友。这七个部分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1

《政事论》所表达的成熟的国家理论,是在国家机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个过程又正是战争征服的过程。从地处恒河中下游的摩揭陀国家的发展壮大、吞并邻国开始,到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完成统一大业为止,中间还穿插着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以及孔雀王朝对希腊化邻国的战争。为了认识孔雀王朝的国家机器,有必要追溯摩揭陀王国的兴起。

摩揭陀早期的都城为王舍城,位于现比哈尔邦的南部,四面环山。附近的小龙城铁矿蕴藏着重要的铁矿资源。摩揭陀有稠密的农业人口从事以水稻为主的耕作,可以为国家提供相当的剩余财富,它掌握恒河水运的便利因而可以进行广泛的贸易。除了铁矿资源以外,在附近的拉贾马哈尔丛林中还出产大量的优质木材和象2。 摩揭陀由于拥有这些优势,逐渐成为南亚诸国的霸主。

根据佛经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42年,摩揭陀的瓶沙王(Bimbisara)开始了对周围地区的军事征服。他首先通过联姻与周围国家结盟,与它东邻的鸯伽国对抗。他的三个妻子分别是憍萨罗国的公主、跋耆共和国联盟中的栗占婆王族的女儿以及旁遮普的马德拉族的公主。鸯伽国占有恒河下游的入海口。摩揭陀征服鸯伽之后,占领了它的都城昌巴。昌巴城不仅是恒河下游的重要河港,而且也是通向南方东海岸的重要港口。瓶沙王派儿子阿耆士镇守。摩揭陀掌握了与南方贸易的一条重要通道,经济实力也就更加强大了。

公元前492年前后,阿耆士(Ajatashatru)篡位。他登位后在军事上积极扩张。首先进攻其舅波斯匿统治的憍萨罗国,争夺恒河上工商业发达的富饶城市伽尸城。经过长期的战争,阿耆士终于占了上风。但他仍不满足,开始进攻另一个与他有亲属关系的邻国跋耆。经过16年的战争才占领吠舍厘城。这期间他使用一切手段挑拨这个共和国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场战争中还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一种强有力的投石器。

这些新攻占的地区都在摩揭陀的北面。加之恒河水运越来越重要,阿耆士的继承人乌代因将都城迁到恒河与宋河的汇合口,建立了华氏城(Pataliputra)。到了公元前4世纪,南陀王朝统治摩揭陀,领土包括整个恒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第一强国。

公元前321年,昌德拉笈多在憍底里耶的辅佐下篡夺了摩揭陀的王位。昌德拉笈多出身于吠舍种姓的孔雀族,因此他所建立的王朝史称孔雀王朝。昌德拉笈多登位后不久,开始了对统治北印度的许多小国的军事征服。他兵力并不很强,但他采取憍底里耶所提的战略,从敌国周围防守薄弱地区向核心地区进攻,同时散布流言分化瓦解这些共和国的内部团结,分而食之。

在昌德拉笈多完成对整个恒河流域的征服之后,西北地区由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远征军撤退,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空白。前面一章已交代过,西北地区在公元前一千纪中叶是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一个行省。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开始向阿赫美尼德王朝进攻,很快完成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他决心继续东进,一直达到大陆的东海岸,回答希腊地理学家所提的海边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但是进入旁遮普之后,亚历山大遇到一系列劲敌,打了好几场硬仗。杰卢姆河流域的波罗族,即普鲁族人以及马拉族人勇敢抵抗,他们虽然被击败,但给希腊人留下深刻印象。士兵们到此不愿意继续东进。亚历山大不得不移师南进,沿印度河而下,先派军把大象辎重经波兰山口和俾路支斯坦运回波斯,自己率大军到印度河口,然后兵分两路。一路乘船沿马干海岸,自己率一路沿海岸陆路行进。两军在卡尔马尼亚汇合又分别回到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于巴比伦,他所建立的大帝国立即分崩离析。

西方学者历来把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当作一件大事,而印度方面的文献对此却只字不提。从政治上讲,希腊人此次入侵给印度次大陆带来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希腊的城邦制,在西北地区长期存在。随亚历山大出征的希腊作家们描写了印度的风土人情。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知道共和国在西北地区还是一种主要的政治体制。同时希腊人还谈到印度特产如棉花、棉布、服装和装饰品等。当然里面掺进了不少关于这个远方人民的无稽之谈。

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地区时,按照他一贯的做法,建立希腊式的城市,命名为亚历山大城,派总督治理。这一带亚历山大城有现在阿富汗境内的坎大哈、卡皮沙等。亚历山大死后,西北地区强大的共和国多已被征服,留下无人统治的空白地区。昌德拉笈多抓紧时机,迅速填补空白,占领了西北与印度河以东的大片土地。这样一来,孔雀王朝的版图就与印度河以西的塞琉古王朝接壤。

稳住西北地区之后,昌德拉笈多回师向南,占领印度中部纳尔马达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但是不久,他又不得不与塞琉古王朝开战。战争从公元前305年持续到公元前303年,以昌德拉笈多的胜利告终。印度河流域以及现阿富汗的部分地区归属孔雀王朝。昌德拉笈多与塞琉古国王尼卡多达成协议,一位希腊公主嫁给昌德拉笈多,作为报答,孔雀王朝回赠500头象。从此两国经常礼尚往来,交换礼品。尼卡多并遣使麦加昔尼常驻华氏城。

昌德拉笈多统治25年后退位。据说他是一个虔诚的耆那教徒。据耆那教文献记载,他退位后苦行修炼,后按耆那教的惯例慢慢绝食而死。他的儿子瓶头王(Bindusara)继位。瓶头王在位约25年(前297—前272年)。他继承父亲的事业,向德干高原进攻,领土进一步扩大。到他去世时孔雀王朝版图已包含南亚的大部分地区,除极南部和东海岸的羯陵伽之外,都在它的控制之下了。

阿育王于公元前269年继位。他花了几年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公元前260年对羯陵伽开战,完成了孔雀王朝的最后军事征服。这场战争虽说是以阿育王的胜利告终,但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阿育王在他那著名的十三号圣旨中表白自己对发动战争的忏悔之情,并许愿再也不发动战争,而是以道德观念即“法”来征服世界。停止战争是阿育王的愿望,但实际上南亚次大陆剩下的可以征服的地方已不多了。当时的南方社会还比较落后,只有一些巨石文化的部落。而羯陵伽则拥有的海上贸易港口,有发达的农业和出色的木材、象,是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它并入孔雀王朝必然给帝国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孔雀王朝征服南亚次大陆的过程,也是它的国家职能发展健全的过程。《政事论》中的国家理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憍底里耶的“七支”,每一支都与军事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国王权威的建立与军事首领在战争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不无关系;国土概念的加强、城市的设防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战争需要军队,希腊人称印度有60万军队。这个说法显然有所夸张,否则无法为他们自己的军事失利而开脱。但是在昌德拉笈多与尼卡多交战时,孔雀王朝的军队一定相当强大。战争所需大量军费,要由国家增加税收,并要有充实的国库;结盟与树敌都是战争中的战略问题。《政事论》中有大量篇幅谈战略战术问题,其中有些主张与我国战国以后出现的兵书颇有类似之处,如远交近攻的思想,瓦解敌人内部的手段等以及行军作战中各种战术问题。大概因为两者都是多年战争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