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农民何为

作为语词的“农民”在当下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真是个农民”中名词“农民”作傻瓜讲;“你很农民”中形容词“农民”作土气讲;“我们农民了一回”中动词“农民”意味做傻事、装憨……一个中性、标识身份和职业的名词演化为语言暴力所指或其征用的工具。众声喧哗的时代,古老的农民和摩登的电影似乎隔着鸿沟,将农民和电影连在一起,也有“混搭”之效,鸿沟的存在及加大趋势有多方面的原因,大至社会文化,小至个人言行。在迈向现代化、全球化的征途上,“农民”逐渐成为带有几分灰色、几分扭曲、几分尴尬、几分悲怆的所指。

本书从梳理农民概念开始。早在春秋时期,古代学人就将人群分为四种:“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1《汉书·食货志》进一步解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2。农民是封建社会的基石,重农抑商的策略使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士”,历史上的开明王朝、清官无不以“民本”方针取胜3。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将中国社会分为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4,农民以其对土地和生产工具的占有程度属于半无产阶级或游民无产者。土地改革后,农民中的贫民、下中农、雇农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幅提高,贫雇农和部分中农成为农村基层政权、基层组织的领导骨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基础5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大支柱说被写进宪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6,进一步解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自新中国成立初就存在的三大差别,即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和体力之间的差别至今仍未消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GDP上升了,但区域差异、贫富悬殊愈加明显。多年来三大主流人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有被多元化人群取代的趋势。作家梁晓声将人群分为: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当代知识分子、城市平民和贫民、农民、中国当代“黑社会”。事实上农民是比城市平民和贫民还要弱势的群体7。日记体著作《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记录了河南省黄河附近农村的诸多现象8,该书得到许多人的共鸣。类似的著作还有《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李书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应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扶贫手记》(潘年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于建嵘,商务印书馆,2001年)、《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朱晓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等。这些著作以细腻、感性的笔触描摹乡村,同时质问乡村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这些著作中,必须重点提及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9和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10,后者的出名更因为作者胆敢以一名乡官身份向总理上书,其中“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后来“三农”问题及相关政策的源头。两本书向世人展示了21世纪初农民的真实情况: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

与政府积极作为的“三农”问题相应,“底层”一词在社会学、文艺等领域凸显并引发积极反响。《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出版是官方反映的表现11。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组织完成的大型调查报告,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把中国内地的社会人划分为十个阶层五种经济地位。同一个课题组的后续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流动》12解释了中国社会如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成“十个阶层”,以及阶层间垂直和水平流动如何实现。“底层”位居五大社会经济等级的末级,包括全部的“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部分的“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以及部分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总体上底层是“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13。由此,部分“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属底层。改革的春风是从农村吹向城市的,三十多年的发展,农民中有处于中下层、中中层、中上层甚至上层者,但更多的是处于底层者。农民人口数量的绝对庞大,在底层中所占比重较高,当农民和底层双重身份合一时,这样的人则是底层中的弱势。

21世纪已经过去十余年,取消农业税、投放农村低保、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给予农民工一定的市民待遇等,使农民生活状况有了改观。农民的话语权被有意放大,典型事件如人民文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陕西农民侯永禄的“农民五部曲”,《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农民家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农民笔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农民家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农民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媒体人欧阳朔的著作《农民何谓》(中信出版社,2014)以和农民父母的谈话切入,围绕一个普通村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日常生活的六十年,展现社会的变迁。类似著作是关于农民的“微历史”写作,也体现了农民独有的生存哲学和智慧,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农民在历史面前沉默或被代言的境遇。

中国农民经历从改革的亮点到被救助对象的转折发生在最近三十年,迄今仍有九亿多农民14。农民的稳定和发展事关全国。农民,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其从“沉默的大多数”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