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的规则系统

TG由三部分规则系统组成:语法、语义和语音。语法的规则系统主要包括基础部分的规则(base-rule) 和转换部分的规则(T-rule)。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都是解释性规则(interpretative rule)。语义规则对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作出语义解释,语音规则对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作出语音解释。这几部分规则系统的关系如图1所示:

image
(语言学家应该制定上图方框框中的规则系统)

图1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基础部分作为基础的作用:基础部分生成(generate) 深层结构。这部分的基本规则是“重写规则”(rewriting rule):

A → Z/X - Y

它的意思是A可以重写成出现在X-Y语境里边的Z(空档“-”表示Z出现的位置)。举例来说,比如英语The boy likes the picture 这个句子按重写规则可以写成:

S→NPVP (the boy/likes the picture)

NP→DetN (the/boy)

VP→VNP (likes/the picture)

NP→DetN (the/picture)

(S表示“句子”,NP表示“名词短语”,VP表示“动词短语”,V表示“动词”,N表示“名词”,Det表示“限定成分”。)

以上规则中的S,NP,VP,N,V,Det是“范畴符号”(category symbol);the,boy,……是“词汇成分”(lexical item),likes中的第三人称单数“s”是“语法成分”(grammatical item),后二者合称“成素”(formative)。成素和范畴符号组成“短语标记”(phrase-markers),它可以用“树形图”(tree diagram)表示:

image
(△代表“假位符号”(dummy symbol),此处用它表示likes由like和-s组成)

这一系列的短语标记可以写成∑=[P1, P2, P3, P4]。P1= NPVP,它是“开首语符列”(initial string),P4=the boy likes the picture,它是“终端语符列”(terminal string)。在我们的例子里,终端语符列恰好是一个句子。一般情况下,它不一定是一个句子。只有通过转换才能得出真正的句子。综合的短语标记(generalized phrase-markers) 组成深层结构。所以说,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

乔姆斯基把基础部分进一步分成了“范畴部分”(categorial component)和“次范畴部分”(subcategorizational component)。前者确定语法关系(按传统的说法,即词类、短语以及它们在句子里的位置),后者确定语法特征(按传统的说法,即词形屈折、性、数、时、态,等等)。范畴部分运用的重写规则叫作“分支规则”(branching rule),它把一个范畴符号分成一个或几个范畴,比如:

S→NPPredicate-Phrase

Predicate-Phrase→AuxVP(Place)(Time)

VP→CopulaPredicate

(Predicate-Phrase表示“谓语短语”,Aux表示“助动词”,Place表示“地点词”,Time表示“时间词”,圆括号表示“可有可无”,Copula表示“系词”)

次范畴部分运用的重写规则叫作“次范畴规则”(subcategorization rule),通过这种规则引进了语法特征,它构成了“复杂符号”(complex symbol,简称CS)。所谓复杂符号就是一组特定的语法特征。这类规则的形式如下:

N→[+N, ±Common]

[+Common]→[±Count]

[+Count]→[±Animate]

[+Animate]→[±Human]

[-Count]→[±Abstract]

(+和-表示“有”和“无”此特征,Common表示“普通名词”,Count表示“可数”,Animate表示“有生的”,Human表示“人的”,Abstract表示“抽象”。)

分支规则和次范畴规则又分成“语境自由”(context-free)和“语境制约”(context-sensitive)两种。语境自由指的是跟前后成分无关,语境制约是指跟前后出现的成分有关。比如名词的语法特征(指“可数”“抽象”等)跟前后成分无关,它属于语境自由,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则跟前后成分有关,它属于语境制约,其规则如下:

V→[+V, +Transitive]/——NP

V→[+V, -Transitive]/——#

(Transitive表示“及物”,#表示“停顿”。)

在语境制约的规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严格的次范畴规则”(strict subcategorization rule),它对语法范畴作更细致的分类限制;另一种叫作“选择性规则”(selection rule),它对语法特征作更细致的分类限制,也叫“选择性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

以上是基础部分的规则系统。通过这些规则生成了一系列基础短语标记,这就是句子的基础,也就是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就能得出表层结构,也就是我们说出来的实际的句子。乔姆斯基管这种过程叫“映现”(map)。转换规则像是一个“过滤器”(filter),把作为深层结构的综合的短语标记变成表层结构。

转换规则包括替代(substitution)、省略(deletion)、添加(addition或adjunction)、换位(permutation)等手续。假设a+d+e+b+f+c+g+h是由短语结构规则生成:

image

图2

通过转换得出:
image

图3

这样就改变了短语标记,其中省略了D,而B和E进行了换位。可见转换是在短语标记上进行操作。基础部分的重写规则仅仅把某个范畴符号扩展成另一个或另一些符号。以上图2是底层形式(underlying form),图3是派生形式(derived form)。

只包含一个句子的转换叫作“单一转换”(singulary transformation),例如,主动句转换成被动句。包含两个以上句子的转换叫作“综合转换”(generalized transformation),例如,并列关系或者主从关系。比如,John likes Mary和Bill likes Mary可以转换成John and Bill like Mary。它的转换规则简单地说明如下:

结构指标(structural index):

NP—Aux—V—NP

NP—Aux—V—NP

结构变换(structural change):

X1—X2—X3—X4—X5—X6—X7—X8

→X1 and X5—X2—X3—X4

有时候这两种规则往往要合起来用才能转换成一个句子。例如,I persuaded John to be examined by the doctor,先要用单一转换把 the doctor examines John转换成John is examined by the doctor,然后用综合转换把这个句子跟I persuaded John联结起来。整个的转换过程叫作“转换史”(transformational history),也就是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映现过程。

语义部分首先要分析语义要素。乔姆斯基认为语义要素也是成系统的(这跟“语义场”的理论有关),例如:

image

分析了语义要素以后再规定某个词汇成分出现的语境。例如:

(frighten, [+V, +——NP,-[+N]——

[-Animate],…])

这说明英语动词frighten具有动词性质,可出现在名词短语前,不出现在“名词之后,无生性的词之前”等语境。

语义规则可以限制句子内成分间的同现。一种是词汇上的限制,如*The piano plays Casals, *I drank the bread(星号表示“不合语法的形式”);另一种是结构上的限制,例如,*I ate that he was coming, *He elapsed the man。前者是“选择性规则”,后者是“严格的次范畴规则”。从规则形式来看,语义部分也运用了基础部分的某些规则,只是这些规则起着语义解释的作用。

语音部分也是先分析语音特征,再制定规则。例如英语的/i/包括以下特征:

2

对语音特征也是采用是非逻辑描写,[+元音性]表示具有元音性,[-辅音性]表示不具有辅音性。

语音规则包括“词级”(word level)和“非词级”。前者指词内的语音,后者指非词内的语音;另外,还包括“再调整规则”(readjustment rule)和“语音规则”(phonological rule)。再调整规则的作用是把在一定的语法环境里的词汇成分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通过语音规则把语素成分变为语音成分。

以上介绍的就是TG规则系统的简单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