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崛起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为世所瞩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继续扩大,党中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2007年,本课题组获准承担“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注1经过六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全部完成工作。本书在最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一、 研究背景和角度

本项研究进行期间,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连续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位一体建设中,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本项研究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总体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已频繁出现在各种政治文件和社会管理文件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以“中国梦”为话语的全民思想文化建设之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的传播更加深入,已渗透到政府与民间的共同表述中,为社会各界所熟知。

本项研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现代文化输出的战略转型,与我国已处于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进行的。在这种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主体文化,使文化工作能切实担负其维护国家主权的“国家责任”。

本项研究在推进过程中,经历了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的相关政策演进过程,经历了党的两届领导集体的交接这一历史性时刻,也经历了最近几年国际社会政治和文化格局的新变化,以及我国两届领导集体在“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上的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此外,在本项研究进行的过程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产业机构、艺术家、企业家等,也都通过著书立说、国际国内学术论坛、中外交流实践、文化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或渠道,从事了多方面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单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标题的著作就年年层出不穷。注2但与此同时,在这些讨论、实践和建设过程中,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战略领域也暴露出一系列新问题、新现象,特别是出现了一些理论、概念、方法等方面的混淆或误解,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解答。

因此,本项研究,必然会以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这一特定方式,或多或少地记录这段历史的印记,以及我国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轨迹,当然还有本课题组对此的反思和初步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说到底,由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问题本来属于跨学科、多学科或交叉学科课题,本应当集中全国各相关学科的多学科力量去协力承担,而任何单一学科领域的学者是无法完整地或圆满地回答其中的所有方面或所有问题的,取而代之,人们往往只能探测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尽管如此,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完全可以从自身学术素养及其特定视角出发,以有限度的跨学科合作方式,进入到这个领域中去探索,做出各自富有学术特色的研究成果。而这,恰恰正是当代世界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常态,也是我国目前各个学术课题协力攻关的一种通常方式。

考虑到这一点,鉴于本书作者多来自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与民俗学等学科领域,因而我们的课题研究诚然不可能求得完整或圆满,但毕竟完全可以尽力呈现和彰显自身的属于文艺学科和民俗学科的特定重心和独特特色。

由于如此,本项研究不追求完整和圆满,而是尽力聚焦于我们所认为的有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战略的那些突出问题上,以及能够呈现我们自身的文艺学科和民俗文化学科特色的问题领域。

二、 考察重心

本书的考察重心主要集中在如下问题上:

第一,梳理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的中外理论源流。尽管软实力概念来自外国,并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在中国也自有久远的软实力思想传统,两者可以相互发明,在当前我国软实力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中起到作用。

第二,辨析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这个问题由于文化软实力概念在近几年来的学术界和更广泛的社会舆论圈越来越热门而引发众多混淆,需要冷静地予以梳理和界定,否则会严重影响对于文化软实力问题的深入探讨。

第三,划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构造。鉴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涉及众多方面,选择确定其基本的四层面构造,据此开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分析,在目前是适宜的。

第四,以民俗文化软实力问题为重要补充研究。这样做旨在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视角,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探寻出一种可予借鉴的方式,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摆脱意识形态的差异,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提供对方容易接受的视角和渠道。

第五,根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和层面构造,尝试建立国家文化软实力测量指标体系,有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管理和对外文化输出战略的思考也据此进行。

三、 特色追求

鉴于前述本书作者的学科构成及其学术专长状况,本书将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的办法,尽力突出课题组自身的研究特色。这种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文艺学和艺术学的学者在文艺领域的探索;二是民俗学者在民俗文化领域的探索。

四、 论述构架

本课题的论述构架由上、下册组成。

上册,《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综论》,阐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内涵、指标体系、文化符号和理论系统。由八章组成。

前四章主要阐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内涵、指标体系。其中,第一章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来源,主要论述文化软实力理论的西方来源和中国来源、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的“诗教”、文化软实力理论的直接生长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第二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建构,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中的软实力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前后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文化强国”视野中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文化软实力的层面构造、文化软实力的运行方式。第三章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思想的发展,主要论述文化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式理解与反思、建设文化软实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维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第四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要素系统、中国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其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建构的实证研究。

后四章主要阐述中国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系统。其中,第五章中国文化符号与软实力发展,主要论述符号与软实力的关联路径及“中国梦”的软实力价值、文化符号创新和大国风范与软实力的作用之道、从大学生文化符号观看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现状、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第六章文化传媒与文化软实力,主要论述文化传媒作为软实力资源与软实力传播中介、中国文化传媒的实力分析、中国文化传媒“走出去”的意义与策略。第七章中国文化制度与文化创新,主要论述文化制度的软实力效应及其历史、文化集群作为文化制度软实力的集中呈现、投融资体系作为文化制度软实力的动力来源、作为文化制度软实力的双重指向(以电影为例)、文化制度软实力的社会意义与指向(以城乡结构为突破)。第八章中国文化价值与文艺建设,主要论述文化价值与本土资源的构成、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文艺建设与跨文化交流策略。

下册,《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阐述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战略,分两部分,共八章。

第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宏观战略研究,下设两章。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运行系统,论述中国民俗文化价值观构建的核心理论问题、中国民俗文化的社会运行和中国民俗在国家管理系统中的现代定位。第二章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途径,论述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的核心理论问题、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战略建设的目标、方法与途径。

第二部分,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优先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下设六章。第三章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重点领域,论述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核心理论问题,包括国家文化新传统与民间文艺优秀遗产保护、国家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行业保护、国家传统节日与节日保护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民俗文化软实力建设等。第四章中国故事跨媒体建设的专项规划,论述中国故事的现代跨媒体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中国故事跨媒体建设的信息资源、校园基础和产业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描述性预测。第五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专项规划,论述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的差异与多元建设方案,以及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保护文化多样性与多民族民俗教育等关键问题。第六章中国传统行业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论述传统行业文化专项规划建设的要点、行业建设专项的分布和实施步骤。第七章中国节日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论述节日文化模式建设专项规划和节日文化保护专项建设规划。第八章中国防灾减灾民俗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论述防灾减灾民俗文化专项建设的思路、分类、历史资源优化利用与积极建立政府防灾减灾网站等问题。

末附结语,总结全书。

图1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成果结构框架示意图

研究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把握我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多层面构造,将政府主导文化与多地区、多民族民俗文化进行统一部署建设。本项研究也能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深化学者的文化研究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促进国民素质教育,带动社会文化公益建设事业向纵深发展,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与竞争中,树立中国这一历史文明古国的现代发展新形象。